□文/顧雪非
在健康中國戰略下,如何為全體國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互聯網+醫療健康”是必選項,其在改善就醫體驗、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內外已有多種實踐和探索,在我看來可以大致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利用信息化技術對醫療服務流程進行優化。利用移動APP整合健康管理、自診與用藥、掛號導診、候診、檢查診斷、治療、繳費取藥、慢病及康復管理,優化服務流程,為患者提供一體化、連續化的服務體驗,改善醫療健康的服務質量。第二類是利用遠程醫療服務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傳統的醫療機構之間(B2B)的遠程會診,能夠大大提升邊遠、農村等資源相對匱乏地區的服務可及性。在互聯網時代遠程醫療可以拓展到醫患雙方(B2C),如果醫患雙方已經在線下面對面確立了診療關系,部分(慢病)復診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完成,例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部分學科例如皮膚科、精神心理、病理、影像診斷等,遠程服務則一定程度可能替代面對面診療。醫學的各垂直領域可能形成全新的服務模式。同時,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之間、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之間的服務協同在技術層面更為高效。第三類,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醫療服務的深度融合,這些融合將推動醫學模式的變革。
醫保與上述三類“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實踐和探索都緊密相關。第一類實踐,醫保已深度參與,醫保的即時結算是優化醫療服務流程的重要內容,尤其是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直擊患者及家屬的痛點。第二類實踐和探索,作為支付方的角色,醫保管理者需要考慮購買哪些服務,采取何種支付方式,支付標準如何確定。部分省設立了遠程會診服務的收費和醫保支付標準,對推動開展相關服務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前需要對服務范圍、標準和支付標準進行研究。對于醫聯體等新的組織模式,支付方式改革可以鼓勵其開展創新服務,如果線上服務有質量保障且成本較低,則醫療機構應有動力主動提供相關服務。第三類探索,一方面,可以利用相關技術實現醫保對醫療服務的智能化監管;另一方面,可以基于大數據建立風險調整機制,使醫保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