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市國土資源局
近年來,江山市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將土地整治工作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全域土地整治。2013年至2017年,全市共投入資金15億多元,實施土地整治項目218個,完成整治總面積235740畝,新增耕地17282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07337畝,旱地改水田1241畝,為“三農”發展、美麗鄉村建設作出巨大貢獻。2017年10月,全省美麗鄉村現場會在江山召開。
江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土地整治工作,將其作為 “三農”工作的牛鼻子工程,集中精力人力、整合資源資金抓好抓實。
一是建立完善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任副組長,國土、農業、水利、林業、財政、審計等15個部門為成員的土地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和把握土地整治相關政策,部署安排年度土地整治任務,監督考核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協調解決土地整治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
二是充分發揮群眾參與土地整治工作作用。土地整治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情況復雜,特別是按照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實施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對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實現自然資源利用水平提升,鄉村風貌優化,鄉村文化傳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此,江山市始終堅持從項目選址、規劃設計、政策處理、工程建設、土地流轉各個環節都邀請群眾參與,認真傾聽意見建議,尊重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讓當地干部群眾參與到項目建設全過程,保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項目效益充分發揮。
按照“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 的總體構想,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基礎,對照上級下達的土地整治任務,在2013年著手編制《江山市土地整治規劃》。一是摸清底數。用5個月的時間在全市范圍內逐村、逐圖斑開展土地整治資源大普查,并進行數據分析、匯總,全面摸清各類土地整治資源。二是加強銜接。按照“多規合一”理念,注重與相關部門溝通對接,對照村鎮規劃、水域規劃、林業規劃及其他專項規劃,深入研究銜接,以保證規劃不相互“打架”。三是依法編制。依據《浙江省土地整治條例》等法規文件,認真研究編制規劃,按照法定程序經聽證、論證、公示后,《江山市土地整治規劃(2013-2020年)》于2015年5月通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由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通過規劃編制,建立土地整治項目庫,確定土地整治項目選址、面積及開發時序等,確保項目到點、到區塊,為全市土地整治提供了科學依據、指明了目標方向。
2015年至2017年,江山市還配套編制了《江山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邊三化拆后土地利用規劃》《江山市旱改水規劃》《江山市土地整治五年規劃和三年計劃實施方案》《江山市建設用地現狀調查》《最江南綠色休閑實驗區規劃》《江山市賀村鎮九龍谷規劃》《江山市賀村鎮烏鷹壟村低效建設用地調查及土地整治整村推進規劃》等相關專項規劃,為土地整治具體項目實施提供規劃保障。其中賀村鎮烏鷹壟村土地整治整村推進規劃,作為實現全域土地整治編制的試點村實施規劃,現已啟動實施,下一步計劃全市面上鋪開。
土地整治工作量大,涉及資金投入多,項目實施必須嚴格規范,確保項目建設推進順利,并達到優良工程標準。為此,江山市在堅持“項目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審計制”六項制度的同時,嚴把“七關”。一是嚴把項目選址立項關。對涉及林地、園地、水域或水利設施用地的項目,必須征得林業、農業、水利部門審核同意。要廣泛征求行政村、村民小組和農戶意見,形成決議,原則上涉及農戶簽字率必須達90%以上方可實施。二是嚴把項目設計關。項目規劃設計做到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村莊規劃相銜接,圍繞綠化美化盡力滿足群眾需求,項目區主干道原則上要硬化,水塘要護砌加固,對村莊公共文體場所配套建設給予支持,力爭把資金用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三是嚴把招投標關。所有土地整治項目工程建設發包都要進入市、鄉鎮招投標平臺,通過相關網站等發布公告,保證招投標工作公開透明規范,杜絕暗箱操作。四是嚴把項目管理關。按照《江山市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管理細則(試行)》,工程質量把關除委托監理單位、項目區所在村參與質量監督外,對渠道、道路、橋梁等重要工程委托第三方檢測,發現不合格的堅決責令施工單位無條件返工。同時對監理單位予以處罰,約談相關的鎮、村干部。五是嚴把項目驗收關。按照《江山市土地整治項目驗收程序》規范項目驗收,對不能通過初驗的,堅決不予通過驗收。六是嚴把資金審計關。委托中介單位參與工程審價,杜絕多報工程量現象,工程完工后按規定上報審計部門審計。七是嚴把項目后續管理關。項目立項前即要求項目所在村向市國土資源局作出承諾:土地整治項目完工后必須種上農作物,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必須種上糧食作物,不得在項目區種植苗木、挖塘養魚等。制定分田方案或土地流轉方案,工程完工后及時將土地分配到戶或完成土地流轉。2017年新修訂的《江山市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明確:“墾造耕地及旱改水項目驗收后,在半年內完成土地流轉并種植農作物的,一次性按項目區耕地面積給予鄉鎮(街道)500元/畝的獎勵。墾造耕地及旱改水項目驗收后,超過一年未種植的從鄉鎮(街道)土地整治包干費中一次性扣罰500元/畝”。同時提高種植水稻補助標準,即“前三年種植水稻的給予每年1000元/畝的補助”。
在做好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時,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展一二三產業,盡最大努力發揮好項目效益。
山區鄉鎮將土地整治與特色經濟相結合,從選址、設計、工程建設到土地流轉,以有利于特色產業壯大為前提。如塘源口鄉、張村鄉的獼猴桃基地,碗窯鄉、長臺鎮、石門鎮的火龍果基地,保安鄉、廿八都鎮的茶業基地,上余鎮塘嶺紅花油茶基地等,70%以上都是通過土地整治項目為平臺而建成。通過特色基地的打造,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如塘源口鄉2013年至今共建設獼猴桃示范園3700畝,增加產量358萬公斤,增加農民年均純收入1591元。
平原鄉鎮通過十多年大規模的土地整治,建成一大批高規格的高標準農田,耕地生產條件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據統計,1998年至今江山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7.1402萬畝,建成鳳林鎮長橋頭畈、峽口鎮王村畈、賀村鎮大賢畈、長臺鎮檀亭畈、石門鎮泉塘畈、壇石鎮壇洋畈等20多個8000畝以上田畈,全市農業機械化使用率達90%以上,土地流轉價格成倍提升,從不足200元/畝提升到600元/畝,培育種糧大戶216戶,水稻種植面積、產量連續多年排在全省前列。2017年石門鎮泉塘畈單季稻畝均最高產量達1071.51公斤,破全省水稻種植“吉尼斯”記錄。全省春耕生產現場會連續多年在江山市召開,被省政府評為浙江省第二屆“河姆渡杯”糧食生產先進金獎單位。
同時,江山市將土地整治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開展連片整治、綜合開發,改善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如雙塔街道路壟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結合鄉村旅游,在高速公路邊新造了“八卦田”;賀村鎮后源村、賀山頭村琚村壟旱改水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結合鄉村道路建設,新建5公里8米寬道路,提升了該鎮吳村片區1萬多人的交通條件,原來鎮政府到村里需開車半個多小時,現在只要10分鐘時間,極大地方便了周圍群眾通行,當地群眾說土地整治圓了他們多年夢想。
通過多年的實踐,江山市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土地整治項目建設之路,土地整治不僅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保護了耕地,也為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夯實了基礎,為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土地整治+”效應有效發揮,實現“村民得實惠,村級得壯大,鄉鎮得發展,政府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