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齊 何榮飛
為更好地發揮科技引領作用,促進浙江質量型、科技型經濟的發展,提升企業研究中心的質量與水平是重要環節之一。近期,筆者調研了辦公地設立在杭州的企業研究中心,共發放問卷342份,回收146份。問卷受訪者中,20%為高層管理者、42.5%為中層管理者、12.5%基層管理者、25%為普通員工。
受訪的146家研究中心中,國家級研究中心6家、省級研究中心133家、市級研究中心2家,還有5家為其它級別的研究中心,省級研究中心占比91%。六成以上的研究中心5年內成功開展了協同創新。在專利和發明方面,七成以上研究中心擁有國內專利或發明。其中55%的研究中心擁有5項以內的國內專利或發明,擁有30項以上的研究中心約一成。標準方面,39.5%的研究中心擁有行業標準,27.9%的研究中心擁有國內標準,7.8%的院所擁有國際標準。獲獎方面,浙江研究中心三成獲得過部委級獎項,逾四成獲得過省級獎項,近三成獲得過全國性行業獎。平均每家研究中心都有獲獎經歷,尤以生物醫療、電子通信、節能環保以及機械行業獲獎為多。在實際應用方面,浙江絕大部分企業研究中心服務于實體經濟,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利稅呈現總體增長態勢,部分高技術行業或新能源行業的企業研究中心協同創新發展勢頭迅猛。
問題一:企業研究中心以高校技術為主,技術與市場需求匹配不夠。數據表明,浙江企業研究中心的技術來源90%以上是各類高校,尤以985和211高校為多。完全依賴自主研發的研究中心比例較低,僅占4.3%。而由高校為主體的創新技術存在與企業需要不同步、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問題。例如,高校技術相對于企業生產水平不夠成熟或過于高端,企業難以直接利用;或高校技術相對市場需求過于前沿,與市場需求脫節,企業難以快速利用并實現產業化。
建議:以需求側為導向,促進高校技術與企業及市場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完善高校技術人才和企業人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和溝通渠道建設,一方面保障雙方有效互動,另一方面減少高校與市場運行機制的差異化,以便找到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入點,避免合作表象化和邊緣化。高校在其技術開發的團隊中,吸收來自企業技術部、市場部、銷售部的人員,與高校科研團隊共同組建臨時技術開發項目團隊,共同商定技術開發的具體方向與細節;利用多種定期會議形式,如雙方共同參與的周會、例會、項目協調會等,使高校的科研端與企業的需求端實現溝通常態化。
問題二:利稅增長率總體不高。雖然絕大部分企業研究中心利稅呈增長態勢,但是以20%以內的增長率居多。根據60家研究中心利稅增長率數據,呈負增長和持平態勢的分別是3家,增長的為54家。其中,六成研究中心利稅增長率不超過20%,有15%的研究中心利稅增長率在30%以上,只有5家企業利稅增長超過50%。其中4家是電子與通信企業、1家是能源企業。
建議:以規模—效益為導向,對分散的、小規模的企業研究中心實行兼并聯合,同時發揮龍頭企業研究中心的引領作用。浙江企業研究中心利稅增長緩慢的原因,既與企業規模有關,也與行業背景有關。由于絕大多數企業研究中心是以中小企業為支撐,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所以規模小、布局分散、技術力量薄弱。對這類企業研究中心,應以“規模—效益”為導向,大力提倡兼并聯合,推進企業研究中心聯合體形成與發展。同時,數據表明,新興產業的企業研究中心效益更高,建議開展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究中心的標準認定,給予優惠政策,同時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發揮新興產業為背景的高新企業研究中心的引領作用。
問題三:國際市場話語權不夠。具體表現為具有國際專利、國際標準、國際獲獎的研究中心較少。盡管浙江企業研究中心總體獲獎情況較好,平均每家研究中心都有各級各類獲獎經歷,但是,僅占總數2%的研究中心曾獲得過國際獎項。標準方面,僅7.8%的研究院所擁有國際標準,主要集中在電子通信、生物醫療、機械和輕紡行業。專利方面,擁有國際專利的研究中心還不到12%,主要集中在生物醫療、電子通信、節能環保以及機械等行業。
建議:以國際化為導向,加強國際化發展戰略。浙江經濟國際化程度較高,企業研究中心也必須適應國際化需要,才能有效促進浙江經濟發展。企業研究中心推進國際化戰略,首先需要對現有的研究中心進行整頓、重組和提升,改變小、散、平格局;其次,引進國際化人才,培育一批有國際化基礎的龍頭企業,讓這些企業率先“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去競爭。以龍頭企業的帶頭和示范作用推動眾多的企業研究中心逐步走向國際化。
問題四:知識產權與利益的分配政策不夠完善。為改變浙江企業研究中心小、散、平格局,發揮龍頭企業研究中心的引領作用,需要強化政策導向,由政府出臺相關法律制度推進知識產權和利益的合理分配,從而鼓勵各企業研究中心以及以龍頭企業研究中心為核心的行業研究中心平臺積極創新并轉化成果。既要激勵行業研究中心平臺內部成員間的知識交流與信息共享,又要保障各成員尤其是核心成員和高技術龍頭成員的知識產權和成果利益。
建議:政府出臺關于行業研究中心的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享的具體、可操作的規章細則,引入“協議式利益分享機制”,指導和規范行業研究中心各主體間利益分配關系。例如,鼓勵以行業研究中心為聯合所有者申報知識產權,申報各級各類獎項,合作開發各類標準。獲批知識產權的權益、獎項獲得與標準開發所獲的獎勵,由行業研究中心各企業按照事先簽署的契約按份額享受。
問題五:資金支持仍不夠充足。浙江企業研究中心研發經費不足的困難依然存在。研究表明,在產學研合作初期資源和成本的投入越大,各創新主體選擇不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政府在政策制訂中,加大對校企合作的資金引導,對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在企業研究中心協同創新的初期,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支持,既能有效緩解研究中心的資金壓力和風險,又能支持研究中心與其他主體協同開展前沿的技術創新研究,從而有效緩解創新與合作過程中的技術風險。
建議:政府加大投入引導資金,發揮示范和支持作用,解決企業研究中心研發經費不足的問題。同時,為實現引導資金效益最大化,建議政府借鑒美國的聯邦技術轉換法案,設置由專職人員負責的技術轉換環節。在政府引導資金投入到一定程度時,由專職人員負責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商業轉換落實工作。例如,開展面向其他中小企業的推廣與對接,幫助研究中心或科研人員盡快尋找可能成為合作方的其他企業,以促進成果轉化,并由政府部門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