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鋼 周微微 成睿
虛擬社會是在互聯網絡技術基礎之上產生的虛擬空間,以網絡用戶為中心,以數據信息生產、交換為紐帶,在虛擬認識、虛擬實踐和虛擬交往的基礎上形成各種虛擬聯系和關系的人化的場域。近年來,以數據信息為載體的虛擬社會活動不斷出現動搖主流意識形態地位、泄露個人信息等現象,導致社會對大數據的價值追求產生質疑,并對虛擬社會管控提出了準確性的要求。面對大數據信息碎片化、多元化特點,虛擬社會管控需要在大量數據信息中篩選真實信息,及時推進風險治理和防控,以確保虛擬社會治理的有序進行。
社會環境復雜變化的客觀需要。在全球化過程中,人、物質、資本、文化等因素在國家間傳播,國家間經濟、政治、文化關系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交流與互動日益頻繁。一方面互聯網推動了全球化進程,增強了全球化結果;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增加了風險的來源,而且風險的影響被逐漸放大。在全球化過程中,通過網絡,各國公民的聯系更加暢通迅速緊密,而國家則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現實、虛擬等社會的沖擊。全球化、風險社會、互聯網的結合,給正在轉型的中國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虛擬社會治理成為當前巨大難題。
改善社會矛盾爆發性出現的需要。當今中國社會進行著多重轉型,且都處在尚未完成的狀態,呈現為“壓縮餅干式”轉型,各種問題集中體現。中國持續改革開放促使經濟超常規增長,不僅加速了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也伴隨了各種形態的社會風險相互滲透、相互交錯。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繁榮,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逃避現實社會的生存方式,也為人們提供了宣泄和傳播矛盾沖突的場所。
大數據對社會成員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具大影響,同時也對管理者探索虛擬社會管控的方式和觀念提出了挑戰。
隱匿社會治理主體。各國在對社會治理時通常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強制性手段鎮壓破壞、違反主流意識形態的行為;另一種是柔性、迂回的方式開展意識形態整治工作,如宣傳、說服、教育。大數據為隱匿意識形態宣教提供了可能性。以匿名的形式進行交往是以大數據為載體的信息交流的主要特點,社會治理主體正可以借助這種虛擬性和隱匿性的特點,隱匿自身主體的身份,營造寬松、自由、平等的環境,使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帶有自由傳播的特點和色彩,從而達到宣教的目的。
引領和整合主流社會信息。虛擬社會面對參與人數多、無間歇性、匿名且構成群體復雜等特點,治理存在較大難度。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帶給虛擬社會治理新的思路、方法和路徑。大數據技術在海量的信息中能夠引領和整合主流社會信息,在更加廣闊的虛擬世界影響更多的民眾、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實現大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可以說,憑借大數據技術,可以對當下的虛擬社會進行有效監管,實現維穩的基本目的。
為社會各層級信息交流提供平臺。大數據為社會各層級信息交流提供了多種途徑和載體,而社會成員交流溝通所形成的大數據是某段時間內公共輿情與民意的集中體現。通過大數據進行輿情監督是創新意識形態治理方法,與時俱進開展社會治理,這是一種新的嘗試,黨和政府可以充分了解大眾的思想、行動。
虛擬社會作為現實社會通過互聯網在網絡上的投影,人和社會關系仍然是其重要構成要素。因此,可將虛擬社會風險歸納為三類因素:一是包括虛擬社會成員、虛擬社會管理者等虛擬社會主體風險;二是主要包括虛擬社會組織建設、社會活動、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制度因素存在的風險;三是主要包括倫理道德、信任、技術等方面的非制度性因素存在的風險。
社會成員素質參差不齊。虛擬社會由于具有隱蔽性,其成員可以脫離現實束縛,匿名地在網絡中交流自己的意見、傳播與獲取信息。這對社會成員的文化基礎、技術能力、行為規范等方面有更高要求。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統計顯示,我國網民的基本結構特征表現為:青少年網民仍然是主要人群,網民的學歷仍以中低學歷為主。截至2017年12月,中低學歷的網民占比達63.3%,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或信息化素養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他們對虛擬社會中信息的接收能力和判斷能力,并對虛擬社會中傳播信息的妥善處理帶來挑戰。
管理者決策水平。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升級,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這對虛擬社會管理者的水平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我國網民數已躍居世界第一,面對這種新的社會形態又缺乏相關經驗,虛擬社會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會面臨很多前所未遇的情況,很難避免出現偏差現象。
虛擬社會的特點要求其開展相應的社會制度創新,但很難在短時間內對現行的制度中不足之處進行完美改造或者重新建立起一套適應完備的全新體系,這就容易產生制度風險。一般而言,以下幾種要素對虛擬社會影響最為明顯:
法律法規體系。虛擬社會打破以往現實社會法律規范的適用范圍,需要重新構建與之相符的法律法規體系。但是,法律體系的構建并不是迅速就能達成的過程,這樣就會造成信息技術快速更新和變革的虛擬社會與現有的法律體系之間存在脫節,一方面使得虛擬社會中存在大量的法律漏洞,社會主體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會使虛擬社會中引發的社會糾紛難以完全用法律手段加以解決,這勢必會給虛擬社會帶來風險。
組織協同機制。虛擬社會發展需要不同政府部門、網營單位、社會組織甚至社會公眾的參與和合作,虛擬社會的發展建設成效將直接受各部門的組織協同機制發揮作用的影響。縱觀我國虛擬社會發展,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由政府部門主導進行治理,其他社會力量參與不多,發揮作用也相對有限。但條塊化的行政體制嚴重制約了虛擬社會組織體系建構,加上社會組織力量不強,各單位之間的協同機制也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存在監管部門重復、監管主體缺失、監管力量以行政為主和政社不分等問題,使得虛擬社會發展面臨不確定性。
虛擬社會發展還需要包括技術、道德等非制度因素的參與。當這些非制度性因素難以滿足虛擬社會發展和建設要求時,也會帶來風險。
技術風險。“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網絡技術也是如此。網絡漏洞、網絡病毒和網絡黑客等的網絡技術風險很可能導致系統癱瘓,威脅虛擬社會的正常運行。據《中國互聯網站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7)》顯示,我國網站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態勢,網頁篡改、網站后門等攻擊事件層出不窮,黨政機關、科研機構、重要行業單位網站是黑客組織攻擊的重點目標。網站數據泄露則成為網絡管理需要直面的突出問題。
道德風險。當前虛擬社會的道德體系建設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而傳統道德體系在虛擬社會中適用性卻又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不道德行為發生的幾率增大,如信息污染、信息霸權、信息欺詐、信息侵權等。這些不道德行為嚴重干擾了虛擬社會正常的秩序,給虛擬社會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
風險識別主要解決的是風險的6W問題,即“可能會發生什么(what)”“如何發生(how)”“為什么發生(why)”“何時何處會發生(when and where)”以及“主要受影響的對象是什么(whom)”的問題。風險識別就是要及時地捕捉、發現損害前兆的風險信號,及早進行風險識別和確認,為后續社會管理者決策環節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和充分的準備。
虛擬社會風險識別是通過政府監管部門的主導,借助社會組織以及網營單位和網編人員的協助,建立完善的網絡實時監測和預警分析系統,及時獲取虛擬社會中的數據動態,從而進行互聯網數據監管。對采集到的信息數據按主題自動分類;尋找其風險因素,分析其傾向性并持續跟蹤,分級別進行風險預警信息報送。
由于虛擬社會的復雜性,在進行風險識別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系統性原則,風險識別要能夠全面而完整的反映虛擬社會中各個分類的風險,并預測其發生的概率、導致的后果等。持續性原則,虛擬社會時時都有新變化,虛擬社會風險識別也不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而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貫穿虛擬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科學性原則,虛擬社會是一個復雜綜合體,其面臨的風險也極其復雜,隨具體情況不同,其類型、性質、后果程度均有相應不同。因此,必須綜合采用多種方法,綜合識別,運用大數據分析,以便得出科學的分析結果。
大數據具有新型處理模式,增強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力等特點,它以數據規模大、種類多、處理速度快、價值密度低即四V特征區別于一般的數據成為虛擬社會治理風險的一種有效防控手段。虛擬社會治理防控工作要充分把握大數據的顯著特征,在海量的數據信息中針對主流意識形態治理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面向角色、文化、地域等不同的主體采取因人而異的治理方式,因材施教地開展意識形態治理工作。通過大數據能確保及時、快速、準確、有效地判斷隨時出現的問題,時刻掌控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確保主流意識形態治理的時效性,能對人們的意識形態進行凝聚、重塑與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