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network
為了進一步方便群眾辦事,杭州市臨安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以不動產交易和水電氣聯動過戶為切入點,通過與相關部門的磋商和對接,從本月起,水、電、氣業務正式入駐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實現不動產交易登記與水、電、氣過戶聯動辦理。“今年,為了深化不動產登記‘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按照‘一件事’辦理的要求,我們以不動產交易和水電氣聯動過戶為切入點,三大業務正式入駐中心,實現不動產交易登記與水、電、氣過戶聯動辦理。”臨安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原來老百姓在取得不動產權證后,還要花上幾天時間,跑三個地方才能把水、電、氣過戶辦好。現在只要進入不動產登記服務大廳,在兩小時內就能辦好不動產交易和水、電、氣過戶的所有手續,真正實現跑一次就能把一件事辦成,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臨安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具體辦理水電氣業務范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供電業務受理臨安全區范圍內的低壓居民用電新裝和過戶、用電業務咨詢。供氣業務受理臨安區錦城街道、錦北街道及青山湖街道(僅限翠紫苑、青山鶴嶺)的管道燃氣過戶、管道(拆改遷)登記業務、工商服用戶申請登記業務、受理業務追蹤回訪和管道燃氣業務咨詢。供水業務受理臨安全區范圍內的用戶更名和過戶、新用戶開水及供水業務咨詢。在實現不動產交易登記“四個一”的基礎上,根據杭州市和臨安區今年對不動產登記領域“最多跑一次”考核要求,他們將按計劃全力推進“四個辦”(簡化辦、網上辦、移動辦和就近辦)。目前已完成申請材料和承諾時間整體再縮減10%,實現了網上查詢、網上交費。
杭州市國土資源局臨安分局 童錦
日前,海鹽縣將農產品源產地土地質量信息成功加載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現了土地質量追溯體系的跨部門平臺應用。消費者可通過掃一掃農產品包裝上的合格證或追溯二維碼,查閱該農產品源產地的土壤肥力、土壤環境質量、酸堿度、重金屬等23項土地質量評價信息,提升了農產品的可信度與信息透明度。前期,嘉興市國土資源局地礦處會同海鹽縣局積極爭取該縣農業經濟局的支持,經多次對接研商,實現了第一批20家農產品生產主體追溯信息加載。據反饋,農產品生產主體對此功能反映普遍很好,更多主體對此也表現出濃厚興趣。同時,農業部門也可根據土地質量地質調查情況為主體提出相應種植指導意見。據悉,海鹽縣目前共有631家農產品生產主體納入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下一步將在上述20家主體的基礎上,實現全縣范圍內推廣應用。土地質量信息是農產品安全“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追溯體系的重要一環。海鹽既是國土部門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和基本農田建檔的全國試點,又是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將兩者相結合的做法,填補了現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質量管控鏈條中缺少農產品生長土壤質量源頭信息的空白,為全省追溯體系標準化建設提供了樣板。自2013年,海鹽縣啟動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全國試點工作以來,市、縣兩級國土資源系統堅持“邊調查邊應用”的思路,突出成果應用這一關鍵,積極推動成果廣泛應用于海鹽縣富硒土壤資源保護開發、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完善、多規合一試點、表土剝離再利用工程建設、基本農田土地質量檔案建設示范等。本次跨部門平臺應用,正是嘉興海鹽繼率先全省實現土地質量地質調查信息加載應用國土
態資源管理“一張圖”、破解調查成果應用“最后一公里”后的又一首創舉措,也是國土系統銳意改革、攻堅克難,在助力鄉村振興和區域發展中再謀新篇的生動寫照。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 韓向宇 海鹽縣國土資源局
目前,紹興市柯橋區夏履鎮首塊115平方米的農村宅基地“微型土拍”,經10輪競價后最終以10萬元成交;該做法是對“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又一有益嘗試,在利用市場手段盤活農村宅基地,讓優質宅基地價值實現最大化的同時,充分保障了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及對改善住房的美好需求。一是強化資格審查。嚴格執行“一戶一處、拆舊建新”原則,競拍者必須是本村村民且符合建房條件,競拍地塊由村“兩委會”討論決定并確定起拍價,地塊競拍前必須由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審核確定可用于農房建設。二是強化公平競爭。競拍需進入區農村產權交易系統公開招拍,競拍現場由鎮人大、紀委、城建、國土資源及村兩委會、村監委等人員共同監督,經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審核,區農村產權交易信息化管理系統網上平臺及村公開欄同步公告。三是強化拍后監管。認真執行先處置老屋再審批的制度,嚴格按戶型標準予以審批,同時嚴格落實“四到場一公示”政策,并要求簽訂建房承諾書后才允許開工建設,堅決杜絕違建現象的發生。
紹興市國土資源局
7月6日上午,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組織專家及相關職能部門對景寧畬族自治縣基準地價更新成果進行驗收。驗收組仔細聽取了景寧畬族自治縣基準地價更新課題組的工作報告與技術匯報,并對相關成果資料進行了查驗。驗收組認為,景寧畬族自治縣本輪基準地價更新成果符合國家、浙江省的有關規定與土地估價規程,原則同意通過驗收,建議課題組根據驗收組的意見對成果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將最終成果匯交報省廳備案并報市局審核批復后,由景寧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按規定公布實施。景寧縣新一輪基準地價更新工作全面更新了商業、住宅、工業三大類基準地價,通過精心謀劃、精準路線、精細分類,圓滿完成了全面更新和驗收目標。一是謀劃精心、有序組織。本輪基準地價更新工作經過多輪研討與聽證,各部門分工協作、嚴謹踏實。二是路線精準、科學定級。充分利用專業軟件的數據處理能力進行全新定級,技術路線正確,定級成果科學合理;地價確定規范有據,符合土地估價規程的相關要求。三是分類精細、合理修正。根據本地不動產價格特點,建立了因素合理、修正科學、操作性強的基準地價修正體系。依照新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建立了細分用途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基準地價;對劃撥土地權益價格與地下空間的價值作了專題研究與有益探索。
景寧畬族自治縣國土資源局 葉飛
為實現礦產資源信息快速采集、及時傳輸、精確落位,加強高精度、便捷式、全天候的動態監測,余姚市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大數據,逐步建立有效的、全方位的礦山地質環境“互聯網+”監管體系。一是遠程監控實時督。對分布在全市13個鄉鎮(街道)的54處廢棄礦山安裝遠程監控設備。實時報警,一旦識別到動態變化,終端設備自動報警,將相關信息通過短信、微信等方式發送給執法、巡查人員。實時存檔,工作人員可通過手機APP查看現場畫面,對變化圖像進行證據留存。截至5月底,該市108個遠程監控設備已全部安裝完畢,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二是動態監管地上查。落實“一礦一責任人、每月一巡查、每季一監測、每半年一報告”的動態網格監管制度,通過微信、釘釘群實時反饋礦山數據信息,利用視頻和照片信息定時指導做好削坡和修坡工作,并及時將巡查結果錄入電子檔案。截至6月底,共完成動態巡查90余次,反饋礦山數據100余條,完成礦山測量報告6本。三是信用系統網上管。充分運用浙江省地礦信用信息系統,深入推進地礦管理信用監管。部門監管,根據浙江省地礦信用信息系統上礦山企業的基本、榮譽、失信信息和日常巡查結果,評價其信用等級,實行分類監管。目前,該系統上共錄有余姚市礦山企業8家,采礦權人信息記錄40余條。社會監督,全面落實礦山信息公示制度,公眾可登錄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門戶網站和“信用浙江”網站查詢采礦權人各項信息、信用評價結果。系統啟用至今,余姚市已更新信用信息200余條,信用等級評價結果80余個。
余姚市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