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觀要求,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制度性保障。
新時代,我國體制改革邁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階段。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經濟發展發生階段性變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作相應的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變革一直追尋著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體制轉軌雙重目標,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的初級階段,探索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為國民經濟注入活力和動力,是體制改革主要任務。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在一系列市場取向的改革推動下,我國經濟保持年均9%以上的持續高速增長,部分年份增長速度甚至在兩位數以上,取得了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和服務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二位、制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建設的部分領域在世界遙遙領先、高鐵運營及高速公路總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位的驕人成績。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說明,長期困擾我國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了,但不成熟、不完善,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深層次制度性障礙仍然存在。
因此,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清除平衡充分發展的制度性矛盾。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系統化、科學化、效率化的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結構優化,包括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調控、市場監管等諸多方面的深層次改革。十九大報告指出以下主要任務:
在市場主體方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在市場體系方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在市場調控方面,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深化稅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在市場監管方面,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體現“加快”之緊迫感,保持全面深化改革力度。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至今召開了三十九次會議,出臺了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200余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設計之精準前所未有。如果以十九大閉幕為起始日,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2020年只剩三個年頭,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只有18年。全面深化改革時不我待,需只爭朝夕。體制改革必須體現“完善”之要義,聚焦經濟發展質量提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架構基本建立,為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新時代,體制改革的重心不應僅限于“破”,而應該在“立”新的體制機制基礎上實施精準“完善”,爭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勇于擔當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方式轉換排頭兵角色,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贏得先發優勢,成功實現了從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從封閉半封閉狀態到全方位開放、從基本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新時代,浙江應在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發展高質量提升的進程中繼續發揮排頭兵作用,肩負“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使命,爭取在改革方案精準設計和扎實推進上更快一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上水平更高一些。
深入推進省屬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2016年,浙江制定出臺了省屬企業功能定位和分類監管、省屬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的“1+N”配套政策,將省屬企業分為功能類和競爭類,實施分類考核,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監管體制;依據中央“三去一補一降”要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成本若干意見》《浙江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行動方案(2016-2018)》三個政策文件,推出了50多條“讓企業有獲得感”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改善新型政商關系和民間投資環境。
深入推進公共服務品價格機制改革,加快完善土地要素供給機制。全省97%的市縣推行了居民階梯水價制度,通氣城市建立了居民階梯氣價制度,對高耗能行業實施差別化電價政策,開展污水處理費價格改革;探索“以項目定計劃、以空間定計劃、以占補定計劃”的“三年滾動”用地計劃管理制度,創立以存量低效用地開發來換取增量建設用地指標的新機制。
深入推進地方金融體系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進省級產業基金規范化管理和運作,規范創新強省產業基金管理和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制定了錢塘江金融港灣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推動寧波國家保險創新綜合實驗區獲得批準、保險創新產業園揭牌、溫州新一輪金融改革行動計劃基本落實完成;制定《浙江社會信用條列(草案)》,修訂了《浙江公共信用信息指導目錄(2016)》。
深入推進政府能效改革,加快完善科技和人才管理體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政府簡政放權、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商事和便民服務制度改革,優化行政流程,提高監管和服務效能;制定《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修改意見)》,堅持企業研發補助制度、財政科研項目績效激勵、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建設科技大市場;實施人才新政,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杭州市出臺了7項高端人才出入境便利新政,為吸引國外高端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建設,加快完善全面開放新格局。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浙江參與“一帶一路”三年行動計劃、年度工作要點和浙江促進貿易回穩向好、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外貿企業降成本等政策意見,以及浙江本土跨國公司培育實施意見和加快培育民營本土跨國公司三年計劃;外資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對實施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變更事項實行備案管理;推進海洋港口平臺建設,在寧波舟山港實質性一體化基礎上,實施嘉興港、臺州港、溫州港、義烏港的資產整合。中國(浙江)自由貿易實驗區獲批設立,杭州、寧波等電子商務綜合改革實驗區成效明顯,義烏國際貿易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