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步入新時代,浙江要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成為排頭兵,須緊緊圍繞“一二三四五”,闊步前行,走出具有浙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深入貫徹穩中求進總基調,是一種政策取向,更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必須長期堅持。2018年經濟發展和改革措施的制定中,應更加注重“穩”字當頭,同時在質量效益上尋求“進”的各方面突破,以長遠的眼光、科學的手段來發展經濟。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充分發揮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著力擴大健康、養老、文體等消費,推動穩定出口,防控和化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能源保障等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
培育發展新動能“更進一步”。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構筑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化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政府的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大數據產業培育行動和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深化“兩化”融合發展,加強與高端科研機構和一流大學的戰略合作,力爭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成為領跑者。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推動平臺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創意經濟等創新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更進一步”。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主抓手,全面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突破。積極爭取國家級改革試點,加快釋放改革紅利。統籌推進各類改革試點,推進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等重點改革任務。
全面開放發展“更進一步”。聚焦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范圍和層次,加快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做大做強“義新歐”班列。以全球浙商為主題,構筑內外聯動的開放合作網絡;以世界電子貿易平臺為主題,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提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高水平”呼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關鍵在于把握好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著力解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浙江來看,高質量發展是高起點上的再開拓,下階段要在供需平衡、結構升級、城鄉區域融合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狠下功夫、狠抓落實。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供需平衡。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全力處置“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完善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大力實施投資新政,全力撬動社會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入產出,進一步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以高能級創新平臺促結構升級。全力推進之江實驗室建設,引進一批國際頂尖人才、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建設若干大科學裝置,推動省內高校院所與之江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共同努力爭創國家實驗室。加快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滬嘉杭金科創走廊等科創大平臺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共建網絡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打造國際水平的創新聯盟,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信息經濟科創中心、國家級創新策源地。優化重點實驗室布局,擇優培育并重點支持若干高水平實驗室。
以鄉村振興促城鄉融合協調。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科學制定鄉村振興行動計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推進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轉化。加快發展綠色種植、綠色養殖等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千村精品、萬村景區”工程,推進美麗庭院、精品村、示范鄉鎮、風景線創建和小城鎮整治,全面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活力,不斷增進農民權益。
以民生改善促福祉增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新老問題入手,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全面補好民生短板、切實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全面落實教育優先、健康浙江等發展戰略,高水平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工程,在就業、養老、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繼續保持浙江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居全國前列。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打好三大攻堅戰,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涉及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要全面發力,為浙江高質量發展掃清障礙。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著力化解“兩鏈”風險,進一步加大去除不良貸款力度,堅決打擊逃廢債,將不良率控制在較低水平。堅決打擊互聯網金融、資產管理、金融資產類交易等領域的亂相,有效處置非法集資。
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堅戰。全面鞏固“消除4600”成果,更加精準施策,更加有效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對低收入人群實行動態管理,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全面小康“一戶不漏、一個不少”。
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大力推進“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使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始終如一推進“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鞏固消除劣Ⅴ類水體成果,全面推進城鄉垃圾分類處理,有效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抓好近海海域污染防治。
以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為戰略抓手,立足浙江、放眼全國乃至全球,主動接軌上海,加強區域協同,聯動推進大項目落地,構筑高質量發展的大平臺。
突出建設重點。大灣區重點以打造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為目標,圍繞新經濟、新動能,以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為抓手,推動環杭州灣地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大花園重點以綠色產業為基礎,以美麗建設為載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推動綠色發展和全域旅游。大通道重點以現代交通示范區和交通強省為目標,在義甬舟開放大通道項目建設上率先取得突破,加快構建暢通高效的海陸空運輸通道網絡,構筑智能高效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和物流體系。大都市區重點是提升核心區首位度和綜合能級,增強集聚、輻射和帶動能力;要提高中心城市質量、著眼于全局發展強化市域統籌,重視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經濟轉型。
強化平臺帶動。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產城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統籌的理念,科學規劃、整合提升建設一批高能級產城融合發展平臺和創新載體,推動產業集聚區轉型提升,打造一批高能級產業集群,推進一批高端重大產業項目落地。
完善推進機制。建立“一盤棋”統籌、“一體化”推進的工作協調機制,在招商引資、人才引進、項目建設等方面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既要統一規劃、同向發力,又要發揮各自優勢和能動性,以改革創新的方法推進“四大”建設。
“五大轉換”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動力、抓手等方面,是浙江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走穩、走好、走遠的突破口。
理念轉換是前提基礎。要堅決摒棄唯GDP論英雄的理念,更加關注速度背后的質量效益,更加關注增長背后的生態環境。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樹立正確政績觀、資源觀、生態觀,通過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
動能轉換是根本路徑。以改革開放激發活力,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修復傳統動能,增添新興動能,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以數字經濟為核心、新經濟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浙江經濟競爭力。
結構轉換是主攻方向。把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以需求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以供給變革不斷催生新的需求。不斷優化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優化城鄉區域結構,讓協調成為內生特點。
效率轉換是關鍵所在。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資源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和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要素自由流動、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為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效率基礎。
環境轉換是重要保障。要進一步厚植體制機制優勢,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著力營造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市場環境、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和輿論環境,持續激發和釋放微觀主體活力。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