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敏祥 鐘靈麗
目前路橋區已完成了2010-2016年7個年份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報告。在包含電力調入調出情況下,路橋區2010-2016年排放量先升高后降低,2011年達近期最高為30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之后逐年降低,2013-2016年基本維持在290萬噸。在不包含電力調入調出情況下,2011年達近期最高為13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10-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基本維持在13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左右,2013-2016年排放量在110萬噸左右。2015年路橋區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0.5957噸CO2/萬元,“十二五”期間碳排放強度下降了18.49%,超額完成了“十二五”碳排放強度指標。但當前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領域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社會各界對溫室氣體清單報告編制、減排認識不足,路橋碳減排總量指標不足,重點行業碳減排潛力挖掘有限,應對國家、省碳減排考核措施乏力。今后國家、省將對各區域各企業進行碳減排指標考核,并將其納入政績考核。目前,路橋區僅摸清了碳排放底數,尚沒有建立各領域常規化的碳減排工作措施。因此,加強應對區域溫室氣體排放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能源領域減排路徑。現階段主要通過優化交通運輸結構來實現:建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干、中等運量快速公交和便捷的常規公交為基礎,以公共自行車和出租車為補充延伸,打造高效、便捷、準時、舒適、安全的多種交通形式“零換乘”的大公交體系。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積極響應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鼓勵購買小排量、新能源等環保節能型汽車。積極發展新能源交通,加快新能源汽車公用充電樁和天然氣加氣站規劃布點和建設。積極推廣油-電混合動力、天然氣動力、液化氣動力等環保型公交車的使用。至2020年城區所有公交車更換為新能源汽車。加強交通組織管理。通過完善道路交通網建設、交通信號和交通信息平臺建設,完善智能化交通系統,建立實時、準確、高效的運輸綜合管理系統,減少迂回運輸、重復運輸、空車運輸。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監控,建立交通行業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統計和監測制度。
工業行業減排路徑。主要通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來實現:全面發展主導產業減排。路橋區已形成“3+3”工業產業體系,即3個主導產業(汽摩行業、機電行業、金屬加工行業)和3個特色產業(塑料行業、衛浴行業、農業及植保機械),各行業重點圍繞節能減排、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物聯網等領域科技創新的需求,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節能減排降耗體系。推進太陽能多元化利用。路橋區企業體量規模大,基本都是標準化廠房,對于光伏設備安裝有著先天優勢。目前臺州市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巨東歐晨公司13.8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列入國家金太陽工程,對臺州其它企業具示范效應,該項目“十三五”期間預計每年可減少2萬噸二氧化碳排放。下階段將鼓勵齊合天地、巨科鋁輪轂等龍頭骨干企業廠房屋頂裝備光伏發電項目。發展生物質能和天然氣應用。優先發展生物質多聯產項目,推動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提高旺能生活垃圾處理規模,優化處理工藝;積極推進臺州餐廚垃圾項目建設。謀劃路橋區濱海靜脈園區規劃,打造省級靜脈產業園區。鼓勵企業提高天然氣清潔能源和生物質燃料等使用比例,繼續深入淘汰落后用煤鍋爐,推進煤改氣、煤改生物質鍋爐等建設。推動現代物流業發展。構建發達的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積極對接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公共倉儲等服務平臺建設。以臺州市物流園區和濱海物流園區為載體,積極推進物流運輸、倉儲服務、信息服務、商品展示和國際物流等現代物流業態和模式創新,鼓勵引導物流企業購置或自主研發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升物流運作效率,構建以智慧物流為特色的現代物流體系。
農業領域減排路徑。按照立體化、循環化、無害化要求,構建大循環機制和廢棄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重點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科學布局水產養殖,推動沿海淡水、近海灘涂養殖生態化發展,積極推廣立體養殖模式和綠色水產養殖技術。
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領域減排路徑。喬木林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樹是林業溫室氣體主要吸收源。增加森林碳匯。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幅度提高森林吸收碳排放能力,深入開展“兩路兩側”、“四邊三化”專項整治行動,深入推進平原綠化、彩色健康森林建設,加快推進沿海千里綠色長廊和市區綠化建設,推進森林碳匯儲備。增加土壤碳匯。以建設國家土壤修復示范試點城市為契機,實施重點區域土壤污染修復,重點開展峰江污染農業土壤治理,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用于黃礁涂圍區耕地墾造及農村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培肥,提高土壤碳匯能力。
廢棄物領域減排途徑。廢棄物領域主要排放源為垃圾焚燒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比80.04%;其次為生活污水處理甲烷排放,排放占比9.35%。加強垃圾綜合利用。開展餐廚廢棄物等城市典型廢棄物回收和資源利用,深化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形成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動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至2020年,路橋工業園區、集聚區路橋分區等園區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70%以上。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工程。加快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治水十大工程,堅持“水岸同治”“五水共治”工程,全面消除黑臭河和劣V類水質斷面。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推進濱海污水處理廠二期和污水收集管網(泵站)建設。繼續加強對電鍍等重污染行業企業的整治提升,引導企業中水回用。健全環境監管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包括萬元GDP碳排放、萬元GDP能耗、萬元GDP排污強度、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等指標在內的生態環境標準評價體系。建立環境預警制度,形成全天候實時監控的現代化環境質量監測體系。
開發自愿減排(CCER)項目。各企業或運營主體可將光伏發電項目、快速公交項目、充電樁項目、公共自行車系統項目、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生物質發電項目、森林碳匯項目轉化開發為自愿減排(CCER)項目,為企業今后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交易做好相應準備,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也為政府引進重大項目準備碳匯空間。
節能技術改造。淘汰低效電機、變壓器、風機等用能設備,引進先進的新型設備和焚燒爐技術,全面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
發展循環經濟。企業應建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為一體的循環經濟體系,吸收國外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溫室氣體的低排放。
加強非化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逐步提高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應用比例。
完善減排政策制度。制定各行業企業碳排放準入制度和項目庫。重點引進低排放高增加值率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各行業企業碳排放標準和企業準入制度。鼓勵企業對現有生產設備進行提升改造,實現低能耗、低排放生產。抓緊對路橋區已投運項目、在建項目、擬上項目進行碳資產排查,建立路橋區碳資產項目儲備庫。建議有關單位在垃圾焚燒發電等PPP項目前期謀劃中,將自愿減排項目收入作為一項收入來源考慮,納入測算成本。
優化低碳經濟發展環境。制定企業和產品碳排放及節能測評標準,確定企業碳排放限額,控制行業碳排放總量,對碳減排實施好的企業進行政策支持引導。鼓勵部分重點排放企業開發自愿減排項目(CCER),做好溫室氣體減排量的監測和審核,借助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將自愿減排量(CCER)的“碳資產”變現,為企業增收。
積極組織能力建設。加快落實碳減排工作機構和人員編制,積極組織重點排放企業的相關能力建設培訓,通過定期培訓和政策宣傳等措施向企業傳遞碳交易、碳市場、自愿減排機制、碳稅等理論知識,幫助企業把握碳市場機遇,提升自身技術設備,爭取綠色發展空間。
監測企業發展動態。實施動態監測,建設重點企業碳排放動態監控系統,智能化管控各重點企業排放狀況及能耗情況,進而通過正確調控能源市場來調整企業生產結構。
促進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低碳排放優勢,大力發展低碳和無碳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太陽能光伏發電,支持企業光伏發電,鼓勵居民建筑、公共建筑等開發光伏發電,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大力推廣天然氣的使用,鼓勵工業企業、車輛和有條件的船舶使用天然氣,推廣城鎮居民生活天然氣用氣范圍;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加大企業生物質燃料替代煤的比例,鼓勵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對燃煤鍋爐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制定相應的約束措施,按照獎優懲劣的原則,對積極進行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的重點排放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或獎勵,對于限期未整改到位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處罰等措施,深化區域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升級。
倡導低碳生活。營造全社會低碳生活氛圍,提升公眾低碳意識,促使廣大居民自覺擔起低碳消費的社會責任。大力推行政府低碳行動,把推行低碳作為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納入到年度工作目標中,鼓勵企業開發和提供低碳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