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垚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譚崇臺先生2017年12月9日仙逝,習近平總書記通過教育部辦公廳轉達對譚先生去世的哀悼,并對家屬表示慰問,李克強、朱镕基等六屆政治局常委送花圈,備極哀榮,這體現了黨中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鮮明導向,也是對譚先生學識人品的高度肯定。
譚先生是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早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系,后以優異成績考取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師從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列昂惕夫,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譚崇臺在我國經濟學界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本發展經濟學專著;第一篇發展經濟學研究論文;第一部西方經濟學教材;第一套經濟發展理論研究叢書;第一位招收發展經濟學方向的博士生導師。
譚先生最杰出的學術貢獻是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第一個引入中國,是發展經濟學在中國學科化的拓荒者。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問題的一門學科,研究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研究內容和任務是經濟增長與發展,“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對這個定義,學術界存在著爭議。例如新古典主義認為,發達國家的昨天就是發展中國家的今天,因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原理具有普遍的意義和適用性,它可以用于分析發達經濟,也可以用于分析不發達經濟。反對創建一種專門研究發展中經濟特殊問題的發展經濟學,反對把經濟理論分為“雙重經濟學”,而主張“單一經濟學”,這樣增長和發展就沒有必要作區分。譚先生一直主張應當嚴格區分增長與發展,早在1982年,他就明確指出: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中國要注意科學地發展經濟,而不能只追求增長速度。他認為這二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經濟增長是指產出的增加即統計上反映出的GDP的增長,這是一個數量概念。而經濟發展既是一個數量概念,又是一個質量概念。經濟發展的含義,除了包括增長外,還反映了社會經濟諸方面的變化,如投入產出結構的變化、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和衛生保健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的度量指標更廣泛、更復雜。經濟增長的度量指標比較簡單,如GDP、人均收入等,經濟發展的度量則是一個指標體系,它包括GDP指標、實際生活質量指數(PQLI)、社會指標體系、基本需要、國際比較項目(ICP)、人文發展指數(HDI)等等,它所涉及的,不僅是產出增長,而且有人口、教育、衛生、制度、綜合國力等多方面,是一個廣泛、深刻、動態、長期的概念。增長與發展是互有聯系又互有區別,增長的內涵較狹、發展的內涵較廣;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和手段,發展是增長的結果和目的;沒有增長就不可能有發展,但有增長不一定必然帶來發展,巴西等國出現的“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就是明證。從上個世紀80年代直到去世前,他反復呼吁:目前有些報刊文章和政策文件中,仍將增長與發展混為一談,單純從經濟增長的觀點看經濟工作,看見的只是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忽視了全局的、長期的利益,從而不利于權衡取舍與作出正確的決策。
譚崇臺先生的這一思想,對我國經濟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沒有發展的增長是沒有意義的,增長必須是有質量、有效益的。這一理念與后來成為國策的“科學發展觀”不謀而合,也與今天的“五大發展理念”相契合。譚崇臺先生在引進普及西方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努力探索中國經濟從傳統到現代、從貧窮到富強的發展路徑,不斷反思、建構和創新發展經濟學理論,在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中注入了中國的經驗和理論元素。他學貫中西的學識、經世濟民的情懷、淡泊名利的情操、獎掖后學的風范,必將激勵和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經濟學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先生的思想主張完全符合黨中央的要求,若先生地下有知,應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