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制定印發《土地儲備資金財務管理辦法》(財綜〔2018〕8號,以下簡稱《辦法》),以規范土地儲備行為,加強土地儲備資金財務收支活動管理。《辦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2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土地儲備資金財務管理暫行辦法》(財綜〔2007〕17號)同時廢止。土地儲備資金是指納入國土資源部名錄管理的土地儲備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征收、收購、優先購買、收回土地以及對其進行前期開發等所需的資金。《辦法》要求,土地儲備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分賬核算,并實行預決算管理。《辦法》明確,土地儲備資金來源于下列渠道:財政部門從已供應儲備土地產生的土地出讓收入中安排給土地儲備機構的征地和拆遷補償費用、土地開發費用等儲備土地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財政部門從國有土地收益基金中安排用于土地儲備的資金;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籌集的土地儲備資金;經財政部門批準可用于土地儲備的其他財政資金。土地儲備資金使用范圍具體包括:征收、收購、優先購買或收回土地需要支付的土地價款或征地和拆遷補償費用;進行必要的前期土地開發費用;按照財政部關于規范土地儲備和資金管理的規定需要償還的土地儲備存量貸款本金和利息支出;經同級財政部門批準的與土地儲備有關的其他費用,包括土地儲備工作中發生的地籍調查、土地登記、地價評估以及管護中圍欄、圍墻等建設支出。《辦法》要求,土地儲備機構應當于每年第三季度參照本年度土地儲備計劃,按宗地或項目編制下一年度土地儲備資金收支項目預算草案,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同級財政部門審定。土地儲備機構所需的日常經費,應當與土地儲備資金實行分賬核算,不得相互混用。
北京市政府2月5日發布的信息顯示,去年北京市共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651家,近5年來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1992家,今年將再退出500家污染企業,集中利用騰退土地建濕地公園和城市綠地。在大興新城西片區騰退現場,原先的工業大院已被推平,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將退出1173家企業。據介紹,這片區域的大多數企業都從事物流、鋼材、家具等行業,每年進出的貨車達到900多萬輛次。去年8月,該區域正式啟動非住宅拆除騰退,目前已累計拆除975萬平方米。按照規劃,這片區域中將有12平方公里納入城市規劃區域,騰退后的區域將有1萬畝左右進行綠化。北京市政府提出,今年起開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計劃。據了解,北京市去年的拆違土地大量用于綠化,建設了一大批口袋公園、城市森林公園,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今年,北京首次將“留白增綠”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明確全年要拆違還綠1600公頃,并將集中利用騰退土地建設南苑森林濕地公園、溫榆河濕地公園等一批大型公園,同時還要建設一批市民身邊的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
近日,上海市印發《關于本市灘涂有償使用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進一步加強灘涂管理,合理保護與利用灘涂。《意見》明確,在上海市行政區域內從事保護與利用灘涂的,按照《上海市灘涂管理條例》規定,辦理申請手續,取得《灘涂開發利用許可證》,并繳納灘涂使用費;杭州灣區域內保護與利用灘涂的,免繳灘涂使用費。《意見》指出,在灘涂上實施圈圍或進行建設,按照15元/平方米-20元/平方米的標準,一次性繳納灘涂使用費;不經圈圍,在灘涂上直接從事生產經營等活動,按照大陸灘涂每年0.50元/平方米-0.80元/平方米,島嶼灘涂0.30元/平方米-0.50元/平方米的標準,每年繳納灘涂使用費。對圍墾灘涂,建設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的,經政府職能部門核準后,減免灘涂使用費。《意見》強調,灘涂圍墾成陸后,應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需要進行建設的,應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日前,浙江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全面優化開發區建設促進開發區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和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轄區內開發區的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一、二、三產業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平衡產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公共服務用地需求,打造宜產宜居生態開發區。《意見》明確,在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前提下,各地對開發區外資項目落地所需建設用地予以優先保障。積極推進多層標準廠房建設,合理開發地下空間,提高用地效率。《意見》強調,推進開發區資源要素配置改革。建立健全開發區資源要素交易平臺,形成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體系,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開展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開發區項目投資強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針對不同類型企業,在用地、用能、排污等方面實施差別化激勵和倒逼政策。《意見》要求,推進開發區綠色生態發展。嚴格落實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健全開發區從規劃編制到建設實施全過程低碳生態管理機制。推進開發區生態化、循環化改造,鼓勵建設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等綠色園區。推進開發區綠色工廠建設,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根據《意見》,到2020年,全省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萬億元,建成產值超千億元的開發區20個、國際產業合作園25家,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較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先進制造業集群。
河北省近年來立足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大力推進礦產開發減量化管理,全省礦山企業數量逐年減少。今年,河北省提出,繼續壓減礦山企業數量,在2017年基礎上,到2020年全省固體礦山數量減少1/3,到2025年減少一半。河北是礦產資源大省,礦山企業最多時達2萬多個。通過不斷推進資源整合、政策性關閉和引導礦山企業主動退出,截至2017年底,全省礦山企業減少至2746個,其中固體礦山占85%。近年來,為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格局,實現礦產開發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協調,河北嚴格控制礦產資源開發,全面落實禁止和限制礦產開發項目的有關規定,依法關閉了大量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嚴重浪費水資源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為提高規模化、集約化辦礦水平,河北省鼓勵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大企業、大集團,對裝備落后、技術含量低、綜合利用水平低、存在安全隱患和排放不達標的礦山進行資源整合重組。鼓勵礦山企業轉型發展,把積累的資本投到綠色產業。同時,建立礦山退出補償機制,規定對主動申請關閉的礦山,按照規定退還礦業權價款(或礦產資源權益金)和各類保證金、抵押金等費用,給予適當補償和獎勵;對政策性強制關閉的礦山,按照規定退還礦業權價款(或礦產資源權益金)和各類保證金、抵押金等費用,給予適當補償;對因違法違規被強制關閉的礦山,依法處置后,可按規定退還礦業權價款(或礦產資源權益金)和各類保證金等費用,但不給予補償;對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依賴資源型產業的縣(市、區)。
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湖北省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明確了完善礦業權競爭出讓制度、嚴格限制礦業權協議出讓、下放審批權限和強化監管服務三大內容和15項工作任務。作為全國6個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湖北將此次改革與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創建工作緊密結合,呈現出四大亮點:一是突出凈礦出讓,創新礦業權出讓方式。礦業權出讓前妥善解決好礦業權與土地使用權、林地使用權、道路使用權等其他權利之間的關系,讓競得人不再受土地、地面附著物及固定資產等權益制約,實現礦業權出讓公開、公平、公正交易。二是突出生態開發,創建綠色發展示范區。突出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為礦產資源開發底線的發展理念,強化礦產生態開發準入管理,實現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三是突出“多規合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切實做好礦產資源、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及城市開發邊界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四是突出科技管礦,強化監管服務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礦產資源管理綠色化、信息化全覆蓋,實行礦產勘查開采年度信息公示制度,強化事前事中監管、隨機抽查、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和信用等級評價制度,營造“依法辦礦、誠信辦礦”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