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興縣國土資源局 苗 越
近年來,長興縣以開展湖州市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全國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建設為契機,大力探索礦山綜合治理的整體推進、全程管控、多元利用等新路徑、新方式,有力提升了礦山規范化管理水平,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在產礦山綠色礦山創建率達83 %,其中省級及以上級別綠色礦山建成率50%,廢棄礦山治理率達95%,三項數據均位列全市第一。
一是完善整體規劃方案。在全面查清全縣礦山地質環境的基礎上,修編完善“一個規劃兩個方案”,對照“禁采區關停、限采區壓縮、開采區集聚”的目標,明確3年內再關閉6家在產礦山,再治理53家廢棄礦山,確保礦山數量進一步壓縮、規模進一步集聚和布局進一步優化。二是出臺整體激勵措施。出臺《長興縣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長興縣礦山生態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調高調優工礦地復墾補助、工作經費補助、優質工程項目獎勵和建設用地節余指標統一收購等政策標準。三是建立整體工作體系。建立“縣主要領導總指揮、鄉鎮與部門主要領導總負責、基層國土資源所專員總管控”的網格管理體系,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和鄉鎮的工作職責,并將礦山減點控量、綠色礦山創建、在產礦山監管等工作納入相關部門和鄉鎮的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同時,建立督查通報機制,由縣紀委每月對項目立項、生態環境、審計監督、安全生產、綠化養護、資金概算、政策處理等情況進行督查并定期通報,形成礦山綜合管理合力。
一是積極探索“自管”模式。作為礦產資源勘查開采信用監督管理試點之一,該縣大力開展礦山誠信體系建設,在實現礦山企業“6S”現場管理全覆蓋的基礎上,創新出臺《長興縣礦山企業誠信違諾積分辦法》。要求企業根據“5大扣分標準”和“50個具體扣分項目”開展自我管理,對在巡查檢查過程中扣滿25分的礦山企業嚴格執行停產整改。截至目前,全縣礦山企業誠信違諾累計扣分487分,其中限期整改56家次,停產整改17家次。二是積極探索“自查”模式。根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要求,對在產礦山企業設置人員組織、崗位責任、教育培訓、養護保潔、臺賬記錄、獎懲落實六方面標準,通過每月開展互比互學現場會、礦容礦貌評比會等活動,引導企業互相查補短板、結對幫扶,形成了“補短創亮,爭做行業示范標桿”的濃厚氛圍。2017年以來,全縣礦山企業累計投入資金3200余萬元,對水沖輪胎、道路噴淋、高清視頻、道路硬化等設施及礦區綠化水平進行大幅提升。三是積極探索“自治”模式。在全省率先引入PPP模式,對礦山開采終了邊坡實施恢復治理。通過引導社會資金、資源、資產要素投入,破除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投入、政策、科研等機制障礙。
一是著力復墾,換出資源“高效益”。出臺《長興縣建設用地復墾管理辦法》,采用塌陷區、采空區充填,尾礦庫造田、排土場改土造林等方式,對歷史關閉的124個礦點進行復墾。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7900余萬元,完成復墾6749畝,成功獲取新增耕地面積5989畝,換取建設用地指標6749畝。二是著力復建,搭建產業“大平臺”。依據廢棄礦區的區位優勢、面積集中等特點,統一制訂治理方案。通過統一實施主體、統一標高,調整區域內用地性質,“騰”出用地空間。三是著力復景,打造旅游“金名片”。將廢棄礦地獨特的地勢和景觀融入建設規劃,結合地質遺跡保護、休閑觀光和旅游酒店等綠色產業,先后打造了“金釘子” 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區、齊山植物園等旅游“金名片”。2016年,以陳灣廢棄石礦的20余畝深潭和經年開采形成的蒼勁山壁的特殊景觀,成功招引投資過200億的省級重大產業項目太湖龍之夢樂園。今后還將通過構造景觀水體、布設親水浮橋和環湖綠道等,對南太湖廢棄礦山進行綜合改造,預計投入9.7億元,將其建設成“山水相依、綠帶相連、產園相融”的全省一流生態園林產業園,并爭創全國廢棄礦山綜合治理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