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語
詞典上說, “分寸”是指說話或做事的適當標準或限度,是尺和法的意思。從哲學上講, “分寸”是質和量的關系,說的是在界限里,量的增減不會引起質的改變,但如果超過界限的量的增減,就會引發質的變化。把握分寸,就要求我們說話辦事“恰到好處而不過”。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分寸,都要講分寸,為人處事更要把握分寸。有這樣一個笑話,說一個愚人赴宴,抱怨菜淡無味,主人趕緊加了點鹽,愚人再吃便覺得味美無比。愚人心想原來菜放鹽才有味,那多放些鹽,菜味不是更美。于是愚人干脆將一勺鹽放進嘴里,結果弄得自己又難受又狼狽。
把握分寸,就是要把握好火候。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治理國家 “要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態度”。“烹小鮮”,最講究拿捏分寸、掌握火候,操之過急則夾生,松松拖拖則糊鍋。重慶談判中,蔣介石問毛澤東“對政府有哪些具體意見? ”毛主席把八項原則性意見和盤托出。蔣說“潤之先生, 十幾年不見,你的胃口越來越大了。”毛主席笑著說: “二十幾年不見,委員長還是老脾氣。如果委員長不肯讓步,那我們就失去了談判的基礎。”蔣說:“你不要強迫我,要是想推翻國民政府,可以回去帶兵來打。”毛主席不動聲色: “我現在是打不過你的,我這次來是真心求和,不然我就不從延安跑到重慶來了。”蔣只得說:“當然,和為貴。”毛主席說:“具體問題還是由周恩來他們和委員長的代表慢慢談吧,如何? ”蔣只有答應了。可以說,《雙十協定》的簽訂是毛主席把握火候、掌握分寸的杰作。
把握分寸,就是要把握好尺度。列寧說過:“只要向前再多走一步——看來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進的一小步——真理會變成錯誤。”分寸本身就是尺度,缺一分少一寸,達不到目的;增一分多一寸同樣失敗,只有恰到好處才能得到理想效果。南朝名醫陶弘景認為,巴豆最能瀉人,是一種瀉藥。李時珍經過試驗后,認為巴豆計量用得重可引起嚴重腹瀉,但如果劑量合適,可以治療腹瀉。正是因為他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掌握好劑量的尺度,才能將原來會引起腹瀉的巴豆,成為治療腹瀉的良藥。
把握分寸,要視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事物性質不一樣、交情深淺不一樣、學識水平不一樣、崗位身份不一樣,分寸的程度也不一樣。文者認為,荀子《勸說》篇中說“人們交談,有問有答。不問而告,謂之傲慢;問一告二,謂之多嘴”不能作為把握說話分寸的口訣。因為,如果交情深,情同手足,就可無話不說。不問不答,豈不無趣。同理,老朋友可以促膝談心,新朋友談話就要慎重些;平時講話可稍隨意些,重要場合關鍵之時講話就要慎重些;同事間交流可隨意些,上下級講話就要慎重些。有一位高級工程師陳某,專業能力強,品德也好,苦于無人推薦,一直在廠里當普通技術員。陳某的一位朋友佩服他的專業水平,向主管局領導推薦了他,領導很高興,說正缺這樣的人才。可惜,在局長找他談話時,陳某整整用了4小時,把自己從中學到現在的情況都傾述了一遍,想表現自己是千里馬而沒碰上伯樂。結果可想而知,陳某高就不成。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要把什么事情都做成“恰到好處不為過”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絕不能因為困難放任自流,不去把握。能不能把握好分寸是水平問題,主動不主動去把握分寸是素質問題。分析許多把握不好分寸的案例,究其原因,有的是眼界狹窄,一葉障目;有的是情感騷擾,言行失繩;有的是利害亂神、得失之侵。所以準確把握分寸,僅有良好的愿望不夠,也不單是方法問題,相比而言,一個人的修養、品格更為重要。
所以,要想真正做到把握分寸,必須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人的一生不是算來的,而是品德積來的;人的一生不是求來的,而是持續不斷修來的。品德越高、修養越深,分寸就把握得越好,就會越來越清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就會越來越明白,什么是要反對的,什么是要支持的,要支持到什么程度;就會越來越通曉,什么樣的處事方法不對,什么樣的處事方法對,事情要處理到什么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是非觀念和自控能力,在政治上把握住方向,在情感上把握住原則,在言行上把握住尺度,在生活上把握住小節。
分寸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為分寸是人的天分和修養在內心的積淀而形成的對人和事物的合理認識程度,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摸索出規律來。要把握好分寸,須多學習、多實踐、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