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雪晴
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和融合能力是目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重要目標與路向。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社會群體具有文化程度較高、有想法、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創新能力較強等特征,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對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社會、提升自我價值、最終融入城市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社會適應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社會群體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專業技能、社會能力、文化內化方面。首先,從專業技能方面來看,在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要想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并最終融入城市社會,需要掌握良好的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為此,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和創新的潛能。新生代農民工必須在學習專業技術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才能勝任新的崗位工作。其次,從社會能力方面來看,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調適能力,正視自身角色的轉變。為了在城市生存下去,需要較強的城市生存與自理能力,具備較強的人際溝通技能。最后,從文化內化方面來看,新生代農民工要具有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
相關研究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因生計原因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時間和機會較少,職業技能較弱[1-2]。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術的匱乏,使得其囿于低端工作崗位,很難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對就業崗位的需求。
新生代農民工目前的職業教育培訓與產業升級協同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新生代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后,從對新崗位適應性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僅32.9%的人對培訓感到滿意,32.4%的人認為培訓后適應新崗位工作需要[1]。這反映出當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存在諸多弊端,如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相互脫節、培訓師資隊伍總體水平偏低、培訓市場管理混亂、政府部門提供的免費培訓少。
當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與培訓存在一種怪現象:偏重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的教育,忽視對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盡管掌握嫻熟的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對就業具有重要的競爭優勢,但是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缺失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社會中失去方向而感到迷茫。由于生活方式、文化模式、階層內部認同、階層固化、就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差異,擁有嫻熟技術和技能的新生代農民工要想適應社會并融入城市社會,并非易事。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與不斷優化,以現代制造業為核心的現代產業對新生代農民工高層次人才需求迫切,因此,急需尋求和構建獨具特色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路徑。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龐大,職業分布與構成不均衡,加之個體的差異,沒有現成的模式、路徑可循,筆者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3-4],提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三種引領路徑,即基于“互聯網+”的職業教育創新能力重構、基于精益管理的職業教育創新軟實力培育、基于產業融合創新的新生代農民工人才培養平臺搭建。
(一)基于“互聯網+”的職業教育創新能力重構
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構職業教育創新能力,突破培訓場所、師資隊伍、教材等傳統資源要素制約,實現信息化與職業教育創新融合,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創新能力整體提升、以職業教育引導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向,實現“信息化+”模式下職業教育持續地管理創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運用開放式創新思維,從職業教育理念形成、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學科專業建設等各個階段,全方位改善具有一定特色、優勢的核心職業課程運作流程體系,降低經費、時間、人力等各種要素消耗,實現大數據背景下職業教育創新能力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促進職業教育專業增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最終形成“互聯網+”背景下科學、高效的職業教育創新系統?;凇盎ヂ摼W+”的創新能力攀升也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加速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度融合。
(二)基于精益管理的職業教育創新軟實力培育
創新型新生代農民工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基于眾多創新型職業教育團隊綜合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另一方面基于諸多創新活動的整體協同。要培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端產業工人,必須依靠持續支撐的軟實力。創新軟實力是支撐職業教育轉型升級的根基,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命脈,也是對外具有感召力、對內具有內聚力,職業教育體系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保障。職業教育創新軟實力是通過對職業教育創新文化、創新規制和創新理論進行集成,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能力。構建職業教育創新軟實力應在創新型文化培育基礎上利用創新環境吸納創新人才,通過創新服務引領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更新,通過在“互聯網+”背景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職業教育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及現代產業發展的動態創新能力。
(三)基于產業融合創新的新生代農民工人才培養平臺搭建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和高新技術發展,產業之間協同創新不斷深化,并且實現無縫對接,推動產業間融合創新日益緊密。面對這種客觀現實情況,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針對當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和培訓中存在的管理混亂、重技能輕道德品質、教育培訓內容與產業對接較低等突出問題,應該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新生代農民工全方位、多渠道的立體培訓體系,其不僅涵蓋從新生代農民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體系,而且建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現代遠程教育、技能培訓相互協同的機制[5]。
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創新應用能力為核心,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社區六方協同合作、六方聯動的新生代農民工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產業融合創新的客觀需要,通過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社區六方平臺的聯動與協同合作,積極轉變職業教育觀念,深化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社區六方合作,改善技能訓練的環境與條件,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綜合化,加強專業引導培養和職業規劃培訓,不斷完善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內容,為新生代農民工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保障[6]。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聚居在城市社區,為了引導新生代農民工積極向上和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社區必須要采取相關措施,充分發揮其教育和整合功能。一是在社區內開展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道德修養活動,提高其道德素養。二是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教育,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等層面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有意識領會和遵循。三是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心理素質教育,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等方式,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對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嚴雪晴.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內涵與培養模式[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26(1):63~68.
[2] 張慧霞,王東.論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特征的職業教育與培訓[J].成人教育,2016(2):42.
[3] 梁卓欣.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多元培訓模式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6(8):26~29.
[4] 皮江紅.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的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6(7):37~41.
[5] 陳宇鵬.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建構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4):28~29.
[6] 嚴雪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發展路徑與對策——基于廣東5市的實證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6(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