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天洛
“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簡稱。“一帶一路”是依靠中國和相關國家現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區域合作平臺,高舉和平發展旗幟,主動發展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根據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供應鏈,即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與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即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并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中國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再次表明,打造全球價值鏈與供應鏈,把全球供應鏈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并有序推進。
近現代以來或者工業革命以來,真正推行全球化,把自己的國家推向全球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英國,另一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美國,即一戰以前的英國和二戰以后的美國。而英美的全球化道路與我國的全球化道路截然不同,其全球化發展的理念、思維與我國全球化戰略定位、目標利益等也迥然相異。
發達國家經歷了三個過程:第一階段是早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的崛起,其采購主要依賴海運完成,全球90%的貿易依賴海運,因而海運強則國家經濟強;第二階段是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經濟強國的發展,其全球生產和全球運銷需要強勢的物流體系支撐,因而物流強則國家經濟強;第三階段是日本、韓國等物資貧乏國成為全球超級經濟體,形成產業鏈競爭時代的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應鏈服務體系,因而供應鏈強則國家經濟強。
2.1.1 英美全球化戰略思維定位 一戰以前的英國全球化是為了實現所謂的貿易全球化。當時英國利用工業革命的成果,成為“世界工廠”,大量的工業品需要輸出國外,更需要攫取世界資源。為此,英國強力推行貿易全球化戰略思維,采取各種不平等的貿易方式,輸出低價的工業品,攫取全球資源為己所用。因此,當年英國全球化的定位就是以貿易全球化為目的去掠奪全球的資源。美國全球化戰略思維的產生實際上更早,可以追溯到1823年提出的門羅主義,但其真正實施是在二戰以后,這是因為二戰以后美國才真正具備了實施全球化戰略思維的實力,而美國全球化的定位是資本全球化,通過資本去控制全球的資源、全球的市場,這與英國的貿易全球化思維有所不同。
2.1.2 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國家供應鏈戰略定位 其全球化定位與一戰前的英國和二戰后的美國不同,英美是通過全球化戰略思維,把自己的國家推向全球,目的是為了自己一國的利益。而中國的國家供應鏈戰略定位是在中國倡導下,全世界各國參與,共同分享的全球化。中國推行的全球化是利益的全球化,是追求利益的共享和互利共贏;我們的定位是實現全球資源全球共享,讓全球共享全球利益,通過中國推動世界各國參與,促進全球化進程,使世界參與國分享全球化。這才是我國推行的“一帶一路”國家供應鏈戰略,實現全球化道路最根本的定位。
2.2.1 英美兩國通過加強全球供應鏈,以維護兩國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保障兩國的經濟繁榮,堅信全球供應鏈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維護兩國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其戰略思維設定兩個目標:目標一促彈性、韌性,商品的高效和安全性,同時維護和保障供應鏈,使之免受不正當的利用,并減少其在破壞面前的脆弱性;目標二培養一個有彈性的供應鏈,一個準備應對且能承受不斷變化的威脅和危害,并可以從中斷中迅速恢復的全球供應鏈系統。
2.2.2 中國的國家供應鏈戰略目標 中國的國家供應鏈戰略目標可細分為:一是安全高效的陸海空戰略通道網絡全面形成;二是在產業投資、經貿合作、能源金融、人文交流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和重大收獲,構建一批全面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和海上戰略支點,打造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三是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向西開放新高地,構建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橋頭堡和重要門戶;構建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排頭兵和主力軍;四是在全球治理結構中占據主導優勢,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建立面向亞非歐大陸和鏈接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均衡戰略布局,將“一帶一路”發展成為同時連接亞太經濟圈、歐洲經濟圈和非洲經濟圈的世界上最長、最大、最具活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國際政治、經濟、外交、人文、安全大走廊。
“一帶一路”下國家供應鏈戰略在推動全球化的進程中,與英美全球化戰略思維目標不同,背景不同、環境不同,其所實現的道路自然也不相同。
2.3.1 英美全球化戰略思維實施的核心路徑 英美核心是兩軸,一軸是“安全”,另一個軸是“效率”,所有的要求都與此有關。“安全”是美國國家核心利益,凡威脅到美國的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網絡安全、航行安全等等,都要傾全國之力,借全球之力,為捍衛“安全”而戰。美囯要建立的是“全球供應鏈系統”,這個系統必須是“穩定、安全、高效和有彈性的”,而“安全”與“效率”都離不開供應鏈,該供應鏈的實質是資源整合,流程優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其內涵和推動力應當是形成利益共同體與責任共同體。
2.3.2 中國國家供應鏈戰略實施的核心路徑
第一推動跨國產業鏈建設。產業鏈優勢是中國產業和外貿發展的競爭優勢,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重要成果,隨著勞動力成本等比較優勢的減弱,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我國的產業鏈優勢面臨著新的整合需要。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同周邊國家的溝通與協商,將我國的產業鏈向外延伸,建立跨國產業鏈,擴展我國對“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同時也有助于將部分產能外延,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拓展產業和貿易發展空間,擴大沿邊開放,鞏固我國產業鏈競爭優勢。
第二提升我國現有邊境經濟合作區的發展水平。賦予更為積極靈活的便利化措施,推動邊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成為集邊境貿易、加工制造、境外資源合作開發與深度加工、生產服務以及區域性物流集散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區;二是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經濟圈、兩廊一圈及泛北部灣經濟圈等地的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擴大與中亞5國、俄羅斯南部、蒙古西部的邊境合作區建設。
第三完善境外經濟合作區的政策支持措施,擴大境外經濟合作區建設,在“一帶一路”國家中選擇與我國關系比較好、政局穩定、資源優勢比較突出的國家建立境外經濟合作示范區。
“一帶一路”建設是國家戰略,是深刻把握我國開放型經濟形勢變化和機遇挑戰,以全球化視野對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所進行的戰略構想,是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合作以國家供應鏈層面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水平拓展的戰略布局。本文通過對英美全球化戰略思維的對比分析,更加理解并認識“一帶一路”建設的內涵及外延,定位全球市場目標共享共贏,毋庸置疑,這是符合國家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特色之路。
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諸多老師及業內專家的幫助、鼓勵及認可,使作者在專業學習和實踐中都有了質的提升。
再次致謝!
[1] 丁俊發.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6:236~380
[2] 陳文玲.“一帶一路”創造經濟全球化共贏發展的新境界[J].全球化,2017,(7):20~38
[3] 李楊.世界各國如何看待“一帶一路”戰略.中國皮書網
[DB/OL].http://www.pishu.cn/zkxs/sjgq/195443.shtml,201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