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浙江有數量可觀的廢棄礦地。《浙江省國土資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將“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作為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意義可從以下方面來把握: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拓展了建設用地空間,減少了工業發展和城鄉建設對耕地的占用,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緩解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在產業轉型方面,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探索礦山環境恢復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經濟產業以及“互聯網+”等新業態融合發展,有利于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條件和景觀風貌,維護區域國土生態屏障;有利于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城鄉協調發展方面,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兼顧了城鎮與鄉村建設需要,有助于周邊區域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廢棄礦山地區鄉村城鎮化,推動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
遵循“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的基本原則,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向有:一是發展旅游業。這是目前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較為成功的治理方式。通過建設礦山地質公園(如浙江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北京懷柔圓金夢礦山公園)、度假村及酒店(如上海洲際世茂仙境酒店、奧地利邁爾霍芬房車營地)來促進生態景觀恢復,吸引大量的游客,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二是打造產業平臺。這是拓展未來發展空間,存量土地二次開發利用的一個新方向。通過削峰填谷、平整土方、修復生態,把廢棄礦地打造成招商引資的平臺。如全省首個閉坑礦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縣——德清縣,在洛舍鎮砂村通過土地平整,空間換地,既盤活了礦山廢棄用地,又不占用耕地,轉型為新的產業平臺。目前,德清正在規劃將方山片區打造成為省市縣長工程落地的萬畝千億大平臺。三是造林和復墾。這是對于不適宜再次開發利用的廢棄礦地的治理模式。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水則水,通過生態造林、復墾等,推進廢棄礦山地區的山、水、田、林、湖綜合治理,恢復礦區的綠水青山。四是建設礦地村莊。這是農村土地治理及新農村建設的一種嘗試。礦地村莊一般會選擇在礦區與城鎮交接處,交通便利,且地質災害不易發生區域,規劃安置房,建設坡地村鎮,有序引導農村人口集中。
現階段浙江在推進各類大項目建設的過程中,特別需要關注廢棄礦地這一寶貴的土地資源,鼓勵利用廢棄礦地打造大產業平臺,促進項目落地,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目標。開發過程中要注重幾個方面:
分析地質資源,摸清區域內廢棄礦地“家底”。并非所有的廢棄礦地土地都適宜開發為建設用地或產業平臺。需全面摸清可供開發廢棄礦地資源的區位、面積、權屬、自然條件和利用狀況,因地制宜,科學劃分廢棄礦地宜耕、宜建及宜林區域,合理制定廢棄礦地綜合開發利用目標、時序和項目,為產業平臺建設用地需求提供基本依據。
創新發展模式,科學安排產業類項目。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相關產業發展融合發展,創新廢棄礦山發展模式,順應綠色經濟發展潮流,優化產業發展和城鄉建設用地布局,更加注重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承接高端產業、集聚高端人才、吸納高端要素,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堅持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先行,逐步引進、實施產業項目。嚴格設定項目準入門檻,切實提高廢棄礦地土地利用的投入產出強度。
基礎設施先行,“保護”“開發”“治理”并行。廢棄礦地區域大都存在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宜建的廢棄礦地首先要抓好核心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便于后續工程配套建設,節約開發成本,利于整合資源,加快開發利用速度。同時,堅持綠色發展,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保護、開發和治理,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其開發利用過程中,統一領導,統一規劃,變廢為寶,決不能造成二次破壞或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