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國內教育的飛速發展,中小銜接階段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解決在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出現的問題,家校協同共育正是最全面、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文章從分析中小銜接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嘗試站在中學的角度以搭建中小銜接家校共育的“整體架構”為解決途徑,為中學做好銜接階段的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參考。
關鍵詞:中小銜接;家校共育;“整體架構”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03
作者簡介:李延彬,廣東省廣州市真光中學黨委書記,高級教師,廣州市首批“卓越校長”培養對象,全國基礎教育校本科研優秀校長,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嘉獎和三等功獲得者。
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再從初中到高中,每一次階段性的跨越都會給學生帶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學生能否在這些銜接階段順利適應,往往決定了他們在下一階段能否得到更好的成長和更多的收獲。要想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這些銜接階段,單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2016年11月14日,在全國婦聯等9部門印發的《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鞏固發展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陣地。在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家長學校。”文件中還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管理,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學校和幼兒園工作的重要任務,納入師資培訓和教師考核工作,指導家長學校做到有師資隊伍、有教學計劃、有指導教材或大綱、有活動開展、有成效評估。”由此可見,對中小銜接階段的家校共育進行科學的“整體架構”搭建,已經迫在眉睫。本文嘗試從中小銜接階段的問題分析入手,根據這些問題來對該階段家校共育的整體架構進行探索,以期能為下一階段的實踐提供方向性的參考。
一、中小銜接家校共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揠苗助長的教育,適得其反
跟幼小銜接中出現“以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作為幼小銜接的主要方式”的問題類似,家長們普遍想用武俠劇里“以快打慢”的方式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揠苗助長——在小學畢業后的暑假給孩子瘋狂報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初中學科課程,以期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贏在初中的“起跑線”上。殊不知,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很有可能會導致以下問題:
1.美好的“第一次”被不靠譜的“第一次”替代
眾所周知,在教育中,對人對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各級學校也對教師如何上好第一堂課作了很多細致的要求,就是希望教師和自己所教的學科能在和學生的第一次見面中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并由此開啟學生學科學習的興趣之門。而家長提前讓孩子在培訓機構里接觸初中學科課程的做法,非但無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且還可能取代學校教育 “開學第一課”給孩子的第一印象,把孩子人生中跟初中學科美好而至關重要的“第一次”交給了無保障、不靠譜的培訓機構,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
2.對學生的自信心造成危害
讓學生在未經歷學校開設的各學段的學前教育、初中開學典禮等系列課程的情況下,直接接觸難度跨度較大的初中學科課程,極容易對學生學習自信心造成毀滅性破壞。從小學到初中,學科種類和學科知識難度都有不小的跨度。學生們進入初中的第一門課程往往是學前教育,很多學校在學前教育中就會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份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對接下來在初中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心理準備。不少學校還會在學前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初中學習上的學法指導,讓他們為新階段的學習做好足夠的準備。等到真正面臨初中學科學習時,學生從心理到學習方法都有了全面的鋪墊和提升。而補習和培訓機構這部分的教育則比較缺失。
3.破壞了學生在校學習的正常進程
提前學了初中學科課程,尤其是學得一知半解的那部分的學生,往往在學校學習時更加容易盲目自信,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低下,無法緊跟學校科任老師上課時的教學節奏。如果學生提前在培訓機構學到的學科知識跟學校科任老師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有出入,就可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陷入思維困局。這些情況的出現,不但會增加學生與科任老師之間建立信任的難度,而且還會破壞學生在校學習的正常進程。
(二)家長對自身角色轉變認識不足
步入新階段,意味著孩子們要從小學生轉變為中學生。期間的跨度之大,不僅學生需要面對學多嚴峻的挑戰,跟學生關系最親密的家人更需要做好角色的轉換。
首先,必須讓家長對及時做好角色轉換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很容易在網上看到某某中學對學生進行學前教育的報道,卻很少見有中學會在開學之前對全體家長先進行學前教育的。由此,家長在孩子入學前對自身角色轉變的必要性認識的欠缺,是家長無法及時做好角色轉變的首要因素。
其次,要真正做好家長的角色轉換,必不可少的條件便是對中學與小學之間、中學生與小學生之間、中學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差異上的全面認識。只有先全面了解這三個方面的差異,家長才能弄明白角色究竟應該怎樣轉變才是對孩子的發展更好的。然而,現實是社會上幾乎沒有這樣的平臺和正規途徑,讓家長們得以系統地了解這三方面的差異。而全面系統地了解差異都做不到,家長們絕大多數是不可能及時做好相應的角色轉變的。
最后,家長群體本身客觀存在的能力和素質上的參差不齊,父母之間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離異或工作繁忙對家長的困擾等因素,都會給家長的角色轉變帶來重重阻力。
(三)中學家長學校的工作流于形式
正常來說,中小銜接家校共育這塊的工作在中學的執行機構應該是家長學校。雖然國家最近出臺了文件,要求全國各中小學都要成立家長學校。但因為目前仍然沒有將家長學校工作納入學校和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內,各中學負責家長學校的教師和家長們容易出現工作熱情不高、投入精力不夠的問題。這些問題將直接導致家長學校的工作流于形式,自然也就無法承擔起中小銜接家校共育這樣的重擔。endprint
(四)缺乏具備“學生適應性數據分析”功能的家校信息平臺
既然中小銜接家校共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升入初中后,用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那么,其中不可或缺的便是用來評價學生適應性的一個集數據采集、數據分析處理、家校信息溝通三個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平臺。而現實是,目前很少有學校具備這樣三個功能的平臺。
二、中小銜接家校共育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
(一)及時召開初一新生的家長見面座談會
一般來說,初中的招生工作會在每學年放暑假前完成,這就意味著暑假前已經具備了召開初一新生家長見面座談會的基本條件。在家長會上,學校可以以家長學校的名義現場對在座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家庭情況。同時,可以在這次家長會上安排介紹小學與中學在管理、教師、課堂、學生等方面的差異,使家長重視自己角色的轉變,以便引導家長正確認識中小銜接的重要性,少走彎路。
(二)研發并開設相關學前教育必修課程
中學家長學校、德育處、教導處、心理咨詢室聯合研發中小銜接家長必修課程和中小銜接學生必修課程,作為家長和學生在學前教育中的必修課。這兩套課程的研發起到了為小學和中學之間的跨度牽線搭橋的重要作用。家長的中小銜接必修課程要把孩子的變化、教師的變化和學校的變化透徹地呈現出來,要有對學生在適應期常出現的典型問題的具體處理方法介紹,以幫助家長對中小銜接的重要性和解決方法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另外,每學年均可根據暑假前的家長問卷調查結果分析來對這套課程作修改和補充,以適應家長群體整體需求的變化。學生的中小銜接必修課程則要重點介紹中學學習和生活的特點,要突出學校的課程特色、管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幫助學生對中學學習和生活有整體認知,以便更快、更好得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
(三)搭建配套信息平臺
中學家長學校、德育處、教導處、心理咨詢室共同研討,與軟件公司合作搭建具有學生適應性數據分析功能的家校信息平臺。這個信息平臺要實現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數據分析,就需要把學生的日常表現錄入數據庫,并用若干項科學指標對學生的個人表現數據進行比對評判。評判結果要有明確的問題指向性,以便指導接下來家校銜接工作的開展。
(四)成立精準跟蹤幫扶小組
1. 圈定在銜接階段出現適應性困難的學生
中學家長學校、德育處、心理咨詢室、班主任聯合成立學生適應性困難評判組,定期圈定在銜接階段出現適應性困難的學生。評判組既需要有中小銜接方面的校內專家,也需要有跟學生接觸最多的班主任老師。配合軟件和數據的評判,以便更準確圈定適應性困難的學生,給他們提供及時、準確的幫助。
2.對存在適應性困難的學生進行心理特征分析
學生在銜接階段出現適應性困難,心理因素往往占多數。即便不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為了方便接下來的幫扶工作的開展,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圈定困難學生后,學校心理室應當馬上對他們進行心理特征分析,并且成立適應性困難學生的專屬檔案,為后期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3.成立幫扶小組,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學學習和生活
對在銜接階段出現適應性困難的學生的心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中學家長學校、德育處、心理咨詢室、班主任等應成立幫扶小組,并聯系家長一同研究和制訂解決方案,最終一起實施對策,完成幫扶工作。
三、中小銜接家校共育的“整體架構”
綜合以上問題和解決途徑,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整體架構:
在這樣的“整體架構”中,課程干預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能加速家長的角色轉變。而運行模式中,學生的個人表現可以以在校表現的形式被德育處、教導處、班主任、心理咨詢室采集進入數據庫。也可以以在家表現的形式,家長通過家校信息平臺傳給家長學校。最后,在數據庫對學生的數據進行適應性分析評判后,心理室則根據數據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兩份結果都分別返回給家長學校和德育處、教導處、班主任。家長學校再把評判結果和心理特征分析結果反饋給家長,這樣就做到了家校信息共享。同時,家長和德育處、教導處、班主任、心理咨詢室對評判結果和心理特征分析結果在線完成交流研討,據此制訂工作方案,分別在學校和家庭對困難學生在適應能力提升上做工作。如此循環,幫助學生更快速地適應中學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楊 文.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2]林慧芳. 中小學銜接教育家庭指導策略研究——論家長在中小學銜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才智,2010(3):185-187.
[3]路 佳. 中學家校合作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