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教材偏重于科普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所以在教學中植入“互動式”教學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的策略。文章一方面從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討論課程教學改革;另一方面具體從開設討論課、突出角色互換,聯系實際穿插實例來提高學習興趣,利用網絡資源和有聲素材來對“互動式”教學理念的體現及拓展進行補充,并追蹤其教學效果。
關鍵詞:“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互動式”理念;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FO6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07
作者簡介:張慧敏(1981—),女,河南商丘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電化學、水污染控制。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其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將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于產品、生產過程的整體預防中[1],使學生掌握清潔生產的內涵與實施途徑,了解清潔生產審計的技術方法,認識資源回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培養學生“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思維模式。然而,本課程由于科普性較強,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讓學生積極領會貫通其中的知識體系有很大困難。為更好地使學生將“環保可持續”理念應用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高校專業課教師必須想方設法通過本課程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價值觀樹立、“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思維引導、相關理論與實踐學習等全方位的培養[2][3]。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方攝取、多參與、多實踐以提高真正的認識,突出學生的主動性,營造一種主動學習、探索的氛圍,從而有利于學生“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4]。
一、 “互動式”教學理念
所謂“互動式”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教學理念表現在兩方面,即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突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參與。具體來講,一是指課堂上師生互動,即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討論、提出問題進而共同解決;二是指教學過程作為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帶著課堂知識參與社會活動,突出學生活動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圍繞某一問題去查找資料、參與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二、《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教材和課程內容改革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授課內容側重概論敘述、理論深度不夠,科普性更強;同時,鑒于現有的教材滯后于學科發展動態,致使學生難以將課堂內容與學科前沿有機聯系起來。因此,《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教材需要加大案例分析力度,且應該積累更多的實際案例資料。
針對教材現狀,授課教師可精選授課內容,且對原有教材內容進行刪減和調整。通過查閱環境專業、經濟學專業書籍和文獻資料,在課堂中適當引入前沿動態和成果以加深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理論深度及案例分析,優化教學內容,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改革:一是增加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理論,使學生系統深入地了解其原理;二是推薦一些成熟的工業園區或生產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或循環經濟之后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變化;三是結合環境學發展史和實踐教學,拓展授課范圍,如當前發達國家提出發展中國家承擔碳排放限制任務的實質、綠色貿易壁壘爭端原因等。
三、“互動式”教學理念的體現和拓展
1.開設討論課,突出角色互換
某些章節采取分主題分組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比如清潔生產的審核與案例分析,將學生分成五組分別圍繞各自主題搜集材料制作演講PPT,在課堂分別演示后互相提問和評價,最后任課教師綜合歸納,在內容上給予豐富補充,在演講形式及展示效果上給予交流提升,讓學生們了解了老師為了上好一節課要做大量的調研準備工作,體現在每一句話的表達、每一頁課件的展示。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學生們在學術調研、查閱資料、課件制作等方面的磨煉與提升。
在教改課程上學生們在小組討論時,有些學生對問題明明很了解和清楚,但無法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明確的說明和表述。通過分組討論,小組每位學生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討論課還鍛煉了團隊合作、召集人的領導能力,等等。這門課程的改革實踐,采用開設討論課、突出角色互換學習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聯系實際穿插實例,提高興趣
授課時聯系實際穿插實例,以提高學生對“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碳足跡—水足跡”時,教師可給出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自己生活的碳足跡和水足跡,從定量的角度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生活軌跡是否屬于低碳生活,從而教育學生低碳生活可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在講授“碳關稅”時,教師可引入歐盟征收航空稅的漫畫圖片引起學生的思考并進行討論,通過講解征收航空稅的本質原因和結果,讓學生認識到發達國家借“環境保護”的名義推行“碳關稅”,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削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而我國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堅持 “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利用網絡資源和有聲素材
網絡上的相關“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文獻、新聞以及相關的專題報道,對學生們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比如,柴靜《穹頂之下》的報道曾經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大討論,也引發了學術領域和相關管理部門對“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的重視。學生們在查閱了大量文獻和觀看了《穹頂之下》等材料后對當前環境保護問題的現狀、進展以及“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結論
2012級環境工程專業的“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中采用互動式教學,效果顯著。具體效果如下:
(1)課堂滿勤率98%以上,環比以往本課程滿勤率80%增幅明顯,同比其他課程滿勤率90%效果顯著。
(2)課程滿意度100%。據課后意見調查顯示,學生們普遍認可這種教學方式,小組長們反饋在擔任小組長期間鍛煉了溝通與組織能力,尤其是在引導不積極學習的同學以集體利益為重時,不拋棄、不放棄,感受到小組團結一致、積極學習的快樂。
(3)非積極學習分子轉變明顯。部分原來不積極學習的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之后,對環境工程專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了較為清晰的規劃,最明顯的是有兩位以往經常缺課、掛科的學生開始準備考研,讓同班同學都刮目相看。
(4)就業率和考研率提升。2012級環境工程專業學生考研率和就業率環比往屆都有大幅提升,同比其他專業也是名列前茅。
“互動式”理念在“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科了解程度、職業發展特性認知等有較大的提高。實踐證明,“互動式”理念極大地促進了該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 軍,張學洪,曾鴻鵠.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環境教育,2011(6):69-70.
[2]陳潤羊.基于行動導向的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教學改革設計[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 2014(6):54-57,61.
[3]蔡征宇.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教學探索[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33-134.
[4]李 峰,朱 虹,張 雁.淺談互動式教學模式改革[J].農家科技,2011(S2):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