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和惠州工程技術學校電子信息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過程中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之上制定了相關課程標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相應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電子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0
作者簡介:侯聰玲(1978—),女,陜西寶雞人,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子信息、電力電子領域。
一、引言
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高職教育多年來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熱點問題。但由于國家層面還沒有制定統一的職教課程標準,中高職學校專業課程開設并沒有太多考慮兩個階段的銜接關系和遞進關系,導致中高職學校課程設置存在重復、斷層和脫節現象[1] [2]。課程標準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準繩,是對一門課程從產生到設計和實施的標準化規范,它為各個學校課程規劃、實施與評價提供了一種參照。由此可見,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核心問題是制定課程標準。
二、課程標準存在問題
經過幾年與惠州工程技術學校進行中高職銜接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最初的對口合作過程中,我院和該校電子信息技術專業 “三二分段”教學計劃的制訂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目前大多“三二分段”院校課程標準是由高職學校單方面參照原有三年制教學計劃制定的,缺少中職教師、企業及行業專家的共同探討。這樣,可能會導致課程標準的設置存在重復性、斷層,不能實現有效銜接。同時,缺少企業、行業專家的指導,不能保證“三二分段”課程標準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3] [4]。
因此,中高職教育除了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支持,科學合理的課程標準是關鍵所在。把中職教育相關專業與高職教育相關專業的各類課程,按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進行重新設計和有效整合,形成脈絡鮮明、清晰的職業能力培養課程標準。
三、課程標準研制思路和過程
課程標準研制必須高度重視頂層設計,不僅要有科學的研究工具,還要根據實踐進行檢驗。因此,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挑選了六門高職專業課程,按照以下五個步驟進行設計和制定。
1.供需調研
2011年,我院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成為中高職銜接試點專業之一,采取中高職銜接“三二分段”方式,目的是充分運用中高職各校的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發揮各自的辦學優勢。經過這幾年的試點推廣,取得了一些成績,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挫折,主要的矛盾在于課程標準的有效銜接。自2013年開始,我院一直和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就課程標準等方面進行了多次探討。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中高職學校在對課程設置理念和設計思路、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情境、職業標準、知識和技能考核點等課程標準銜接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為了扎扎實實推進“三二分段”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以“能力核心、系統培養”為指導思想,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了供需調研、職業能力分析、課程體系構建、標準編制四個階段。我院領導高度重視,不僅多次組織我院各“三二分段”專業一起召開會議,大家集思廣益,探討課程標準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且組織多個專業對口的中職學校一起來我院召開研討會。在這個平臺之上,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去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和其他高職院校實地走訪和考察,中職學校派相關教師來我院走訪考入高職的在讀中職學生,聽取學生反饋信息,及時改進教學。
通過調查,我們明確相關行業人才需求、崗位需求以及現有職業教育教師、課程、教學、評價等供給情況,從而厘清教學存在的問題、面臨的調整,兩校教師分別多次有步驟、有計劃地修改和完善課程標準。
2.職業能力分析
在供需調研的基礎上,將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以職業能力的方式表現出來,并將其作為區分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工具。根據 “二維四步五解”職業能力分析法解析職業能力。通過能力分解,有效地將行業、企業對人才能力(特別是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顯性化,為后續的課程體系建構、課程標準編制及課程內容開發奠定基礎。
3.建構專業課程
在前期的供需調研基礎上,以職業能力分析為重要依據,在關注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通過由能力到課程的轉換,實現工作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接。本項目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把“三二分段”課程形成三種轉換形式:①組合轉換,即多個工作項目組合成一門課程,比如“單片機應用技術”“可編程控制器與組態監控”課程;②直接轉換,即一個工作項目對應一門課程,這門課程根據實際工作項目分成若干個子項目,在每個子項目里面理論和實操有機結合,如“電子創新實踐制作技術”;③提煉轉換,即課程與某些工作項目、某個工作任務或某些職業能力點對應,但這些項目、任務和能力點并不是課程的全部,比如“C語言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與應用”課程。
4.編制標準
將能力轉換為課程之后,課程標準研制便水到渠成。本課題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編寫:課程性質、課程設計、課程教學目標、課程結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學方法和條件、教學評價。一方面,通過設立中高職銜接課程,圍繞能力進階一體化設計中高職銜接課程內容;另一方面,明確專業核心課、方向課對應的職業崗位能力,進而起到固化前期供需調研、能力分解、課程轉換成果的作用。
如“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在課程性質中根據電子信息技術專業“三二分段”學生的實際教學情況,定義其為專業必修課程,明確了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先要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課程設計則基于工作過程來設計各個模塊,把這門課程設計成八大項目。同時,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方面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在課程結構中,根據學習任務、職業能力、知識和技能態度要求、教學活動設計、學時五個方面列表格對“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進行詳細設計,從教材編寫與使用、數字化資源開發與利用對課程作了進一步補充,提出了任務驅動法、講授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同時建議機房上課,設定了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評分要點,學生根據這兩點的評價來得分。
5.開發教材
課程標準是教材開發的重要依據,教材則是對課程標準的再創造、再組織。該項目根據廣東現代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和“三二分段”學生的特點,聯合企業專家編寫了《C語言程序設計》教材,已投入使用。
四、結論
本項目以我院電子信息技術專業與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建立中高職銜接工作為基礎,總結經驗,提煉精華,聘請企業專家參與研究,形成理論,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三二分段”課程標準,再付諸實踐,從“三二分段”實踐教學中不斷修改完善,實踐—理論—實踐—理論,依次循環,探索研究出了適用于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三二分段”課程標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田亞娟.中高職三二分段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5(6):53-54.
[2]胡翔云,郭和偉.中高職人才培養邊界及課程體系銜接研究——以湖北省中職機械加工技術、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為例[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7(3):7-12.
[3]楊勇軍,羅仲良.中高職協調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探析[J].教育觀察,2017,6(20):74-75.
[4]陸麗婷.中高職教育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7(24):67-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