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學是在人類社會的前進過程中逐漸成熟和不斷完善而形成的一門學科,所包含的內容之廣、涉及的范圍之大。經濟學研究主題是其內容之一,這一研究主題歷經了財富觀點、微觀效用觀點、人類行為觀點、宏觀觀點和經濟自由主義觀點等變遷。經濟學研究主題的變遷主要原因是由于現實社會的要求的變化、其他學科門類的發展和經濟學家自身的主觀因素。
【關鍵詞】經濟學研究主題 發展過程 變化原因
經濟學一詞最早是由希臘學者色諾芬所使用,其含義是“家庭管理”,后來,“政治經濟學”這一詞匯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的基本含義是“國家管理”,這一詞匯的出現是為了能夠將家庭范圍內的經濟問題與國家范圍內的經濟問題作出一個比較大的區分。文章中將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作為同義詞。關于經濟學的含義,不同的學者對此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這就會導致對其研究主題有著不同的見解。由于經濟學所囊括的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涉及的范圍和層次都很龐大,文章選取了經濟學研究主題這一內容,來作為對經濟學理論知識的側面反饋。
一、經濟學研究主題的發展過程
(一)財富觀點
財富觀點認為經濟學的研究主題是財富,這一觀點起源較早、流傳范圍較廣,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色諾芬、亞當斯密、李斯特等人。色諾芬是希臘著名的學者,他在自己的著作《經濟論》中說明了農業和財富之間的關系,并闡述了財富的形式是金銀、財富的產生是通過流通領域、財富增加的方法是通過開采金銀和進行對外貿易。古典經濟學家同色諾芬的觀點是一致的,認為在當時的經濟學研究主題是財富,并認為農田的耕種者的發展是其他一切生產部門和其他產業獲得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闡述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國民財富增長的主要原因,書中對財富的研究內容涉及到分工、交換、價值等,內容廣泛且深刻。此外,李斯特反對之前古典經濟學家所提出的價值學說引入了生產理論,并強調要從本國的國情和與別國的國際關系上進行研究。
(二)微觀效用觀點
邊際效用學派產生于19世紀七十年代,這一學派的微觀效用觀點認為經濟學的研究主題是價值,這一論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響熱烈。邊際效用學派主張,產品的價值在于人對產品的心理滿意的主觀評價,它是以滿足人的最小的欲望為標準[1]。從這一主張中我們可以看出,邊際效用學派是以人的欲望作為其出發點,以產品對人的效用作為中心。這一學派主要分為兩個分支,一支是以心理分析為主來建立其理論體系,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龐巴維克和克拉克;另一支是以函數、微積分、設立方程組等形式來對其進行論證和說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杰文斯和瓦爾拉斯。克拉克提出了用邊際生產力論來闡明生產要素在各個部門中的分配準則和標準,杰文斯通過人的欲望來解釋商品、價格。
(三)人類行為觀點
人類行為觀點的代表人物有馬歇爾、庇谷、羅賓斯和薩繆爾森。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們日常事物的一門學科,更主要的是研究人們在處理日常事物過程中最為堅定和最有力的行為的動機,他提出了需求理論、供給理論和收入理論。庇谷是馬歇爾的學生,他在繼承老師的理論的同時,提出了自己對于這一問題的看法,因此有了福利經濟學這一體系,主要內容是社會要盡最大的努力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羅賓斯在他的論文中說明了經濟學是一門以人類的行為作為目的,研究人類和其他社會手段和方式之間的關系的學科。薩繆爾森則強調,人類在沒有貨幣的情況下,通過貨幣的替代品能否在市場分配原則下合理進行經濟運作并得到人類應該獲得的利益。
(四)宏觀觀點
20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危機,這一次的經濟危機涉及范圍之廣、影響范圍之大,甚至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存與安危產生了威脅。凱恩斯在自己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闡述了要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國家干預,使市場保持較好地發展,使之在供給、需求等方面圍繞著價值規律上下波動。他的論斷反對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一貫的主張,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市場完全可以自行、自動地保持勞動者就業、商品價格等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專家和學者對此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和補充,他們對凱恩斯提出的理論表示極大地贊同,形成了凱恩斯學派。這一學派所要研究的內容包含凱恩斯學派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之間的聯系。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在宏觀上同意凱恩斯學派的觀點,但是在微觀上依舊認為這是凱恩斯學派對自己學派在手段和方式運用上的重復。
(五)經濟自由主義觀點
20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停滯和貨幣通貨膨脹的現狀,面對這一現狀,凱恩斯主義不能為其出現的現狀進行合理的理論解釋,因此在這一時期很多經濟學派應運而生,這主要以制度學派、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為主要的代表學派。制度學派是以歷史和制度分析的方法,對其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索,他們認為經濟問題的產生并非僅僅是由于經濟這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與該國的制度、政治、社會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一論斷反對了古典經濟學簡單地對經濟進行抽象分析和數量分析的主張。弗里德曼是貨幣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為此提出了貨幣供求理論,并主張通過一系列的貨幣政策來控制貨幣的數量。供給學派強調通過大力生產商品來解決滯脹問題。
二、經濟學研究主題變化的原因分析
(一)現實社會的要求的變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學研究主題的變化是隨著現實社會的要求的改變而改變的。解釋問題是經濟學的首要任務,問題發生變化其研究主題也會隨之改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凱恩斯改革。當時凱恩斯是一名虔誠的經濟學理論的信奉者,但他所處的時代正趕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之際,尤以美國最為嚴重。為了挽救國家,為了緩解國家的經濟危機,他不得不根據現實社會的要求,將理論的信奉者轉為了實干家,他主張通過國家干預來有效維持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和價格變化關系。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側面反映了經濟學研究主題的發展歷程。
(二)其他學科門類的發展
經濟學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只是哲學的一部分,還沒有從哲學體系中分離開來,由于哲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的發展,促使了經濟學從哲學學科中獨立出來,在發展過程中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研究方法和龐大的研究內容。哲學為經濟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自然科學的發展為經濟學家提供了詳實、具有準確性的研究方法和論證方式,這些都會成為研究主題發生變化的誘因。
三、結語
古典政治經濟學是經濟學獨立于其他學科的開始,從經濟學研究主題的變遷中可以看出,經濟學的理論發展是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經濟學將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堅持人本主義精神,促進經濟學這一學科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馬先標.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一個綜合解讀[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3):19-24.
作者簡介:王子涵(1999-),女,漢族,河濮陽人,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17級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財經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