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白+周璇+張文卓+李姣陽
【摘要】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三農問題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節點之一。近年來,宿遷市作為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及全省金融改革試點區,不斷探索農村金融發展的新思路。本文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基于其經濟發展現狀、農村金融開展情況及相關政策措施,探討在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利用線性擬合分析影響農民選擇農村金融類產品的因素。同時結合上述內容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 扶貧 回歸分析
一、宿遷經濟概況
宿遷位于江蘇省北部,是長三角城市群成員,也是淮海經濟圈、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輻射地區。宿遷是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列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百強。據宿遷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6月份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324元,同比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01元,同比增長9.2%。
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16》,區域間生產總值如表1-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江蘇省整體經濟水平較高,但其區域內發展不平衡,各市存在較大差距。蘇州2015年生產總值14504.07億元,較宿遷2015年的2126.19億元高出幾倍。宿遷2015年的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258.11億元,較南京的232.29億元更高,宿遷第一產業在江蘇省占據較大份額,處于重要位置。因此宿遷作為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及金融改革試點市,應充分發揮農村精準扶貧的作用,將推動金融水平發展與扶貧工作相結合。
二、“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
李克強總理說金融與實體經濟密切聯系,互促共生。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粘合度是衡量金融工作質量的標準。為深入了解宿遷市金融業發展和普惠金融政策實施現狀,我們團隊至宿遷市金融辦開展座談會。
我們了解到宿遷市連續9年召開了全市的金融工作會議,高度重視金融業發展。縱觀宿遷市歷年來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導向下,宿遷市的金融工作重點在于五個方面。
(一)圍繞中心大局,突出服務發展導向
為實現金融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輔相成,需強化“三個支持”:強化對重大項目的支持、對重點產業的支持、對民生保障的支持。
(二)緊盯實體經濟,加大與工業匹配度
當前金融發展的主要問題是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各銀行機構應擔進一步加大投放力度、降低融資成本、拓展支持方式。
(三)降低金融杠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是去杠桿最有效的途徑,提高企業和政府直接融資比重、引導企業多方式籌集資金,優化項目融資結構是工作重點。
(四)深化改革創新,激發金融市場活力
發揮宿遷市金融改革試點市的優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培育金融發展新動力,同時建設保險創新綜合示范區,提供惠農政策,建立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五)強化風險防控,優化金融發展環境
宿遷當前金融生態環境不容樂觀,應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非法集資、P2P網絡借貸等問題,防范各類金融風險,營造良好金融生態。
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模式,持續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穩步推進市、縣、鄉、村一體化的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建設,以便更好地發揮金融便民惠民作用。
三、宿遷農村金融推廣進程
(一)宿遷市金融行業發展現狀
2016年,宿遷市金融業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全市金融業增加值突破了100億,達到了108.36億元,同比增長15.6%;占GDP比重達4.61%,同比提高了0.23個百分點,實現了服務中心大局和直接融資占比穩中有進。
1.服務中心大局方面。宿遷市開展了應收賬款質押融資、中小企業轉貸續貸等業務以加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銀行機構存款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存款比年初增長21.3%,位居全省第二,增速較上年提高7.5個百分點;貸款比年初增長15.5%,位居全省第五,增速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存量存貸比持續位居全省第一。
2.直接融資方面。新增直接融資達195.32億元,增長超過五成,達到了57.75%,占新增融資總量的42.58%;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首次超過20%,較年初上升了4.8個百分點,達到21.4%。
(二)宿遷市農村扶貧發展現狀
1.銀行信貸資金直接扶貧方面。當前全市共有26家銀行機構,其中為農服務金融機構數量超過半數以上,農村中小金融機構13家,已建成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1428家,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截至5月末,全市向“三大片區”發放扶貧貸款余額89.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4億元,增長25.8%,高于全市貸款平均增速12.2個百分點。
2.保險保障助推脫貧方面。全市共有保險機構34家,目前已在全市建立了111個鄉鎮三農保險服務站和1418個村居三農保險服務點,在全省率先實現鎮、村兩級保險服務網點100%全覆蓋。在1-5月份,為4493萬戶農戶提供農業風險保障16.7億元,理賠金額近4000萬元,賠付率達到57%。
3.在企業上市帶動脫貧方面。1~5月份全市已新增股改企業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三家,華綠生物等五家企業主板上市工作正在加快推進中。
(三)宿遷市精準扶貧特色
一是“兩權貸款”,從2009年宿遷市就開展了農民住房財產權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泗洪縣試點入選國家級“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地區。
二是充分利用政策工具,開展聯動扶貧,推動金融機構實施“扶貧再貸款+扶貧小額貸款”聯動模式,使用較低利率的央行再貸款資金發放扶貧小額貸款,有效降低貧困地區農戶融資成本。
四、農民選擇農村金融方向產品決策影響因素分析endprint
(一)描述性分析
本文數據基于整理2017年8月在宿遷市三棵樹鄉分發有效問卷50份的結果。調查內容主要是農戶基本情況及對農村金融的了解情況。本文將農民是否傾向于選擇農村金融產品的偏好設置為因變量,將可能影響農民選擇的因素設置為。
(二)回歸結果
通過Eviews3.0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農民選擇農村金融方向產品決策影響因素分析回歸結果見表4-2所示。
(三)實證分析結果
根據表4-2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居民的從事行業對于是否偏好農村金融產品的關系的顯著性最強,接近于0,在1%的水平顯著。相對于其他人員,務農人員更傾向于選擇農村金融產品。原因可能是務農人員進行農業生產時,如購買生產資料時傾向于農業方向貸款或投保農業相關保險,非農業從業人員則對非農村金融類產品更加偏好。是否為農村合作銀行覆蓋農戶在15%的水平顯著,通過系數的符號判斷與農民的偏好呈正相關的關系。家庭勞動力人數在20%的水平顯著,并且呈現正相關。即家庭勞動力越多,越傾向于選擇農村金融產品。同時,耕地面積、固定資產與選擇農村金融產品的偏好也呈正相關。耕地面積、固定資產廣大意味著農民可以利用耕地作為抵押或擔保的資產,更佳有利于他們獲得更大份額的貸款或現金支援。年齡、教育年限、是否為信用社社員、是否參加小組聯保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故從影響因素中剔除,即對農民是否傾向于選擇農村金融方向產品影響程度有限。
五、宿遷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現代金融進展緩慢。在宿遷市三樹鄉調查中發現,農村很少有人辦理銀行貸款等業務,一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貸款意愿和需求少;二是需要用錢,大多數選擇向親友借款;三是銀行貸款業務門檻高。這些問題導致工作難以開展,政策難以在鄉鎮落實。
2.管理和基層人才缺失,工作保守難以創新。宿遷乃至我國的金融事業發展最短缺的就是人才,由于無人落實政策,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和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管理層和基層都需要新的血液,才能創新進步。
3.農村金融機構改革有待深化,金融供給有待增加。我國現階段商業性金融支持三農市場未完全體現,銀行的主要客戶是城市客戶,經濟薄弱地區則不受重視。農村信用社體系不夠完善急需改革,有關部門對農村銀行等金融機構試點控制過嚴。
由于制度供給缺失,正規金融機構涉農金融缺失、小農經濟背景下對金融機構增加供給反抑制,農村金融受制于不完善的土地制度、農戶房屋所有權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金融信貸制度和法律體系的缺失都限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4.城鄉金融機構區域布局失衡。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金融機構大多傾向于城市,導致農村金融發展緩慢;外加受地理位置、人文環境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農村金融發展更加裹足不前,導致城鄉金融機構分布嚴重失衡。
(二)建議
1.密切關注金融發展新動態,把握金融工作主動權。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有三個重點要密切關注:一是金融服務實體更加明確。二是金融發展要貼合實際經濟。三是要緊密切合國家政策,與國家主流思想相結合。金融機構要聯系國家政策和當地情況,合理開展金融工作。
2.加大農村投入和宣傳力度,加快農村產業化進程。小農經濟經營規模小、生產收益低,和城市經濟有很大差距。為加快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應從以下幾點出發: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對農村發展制定優惠政策等。同時政府和金融機構還需加大宣傳力度,推廣扶貧政策,讓政策惠及人民。
3.引進專業金融人才,鼓勵金融行業創新。宿遷高等教育相對落后,一方面應增加教育投入,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應提供優厚待遇以吸引人才。在實體經濟轉型期,粗放式發展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央大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戰略。鼓勵金融業創新,一方面要創造競爭,提高金融機構的危機意識;另一方面要實行“行業紀律”,即通過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的金融機構,支持先進金融機構。
4.深化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增加金融供給。金融機構往往把大量資金貸給大型企業,而非小微企業。一是各級政府適當放松金融管制,允許民營機構發展,如資金互助合作組織、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二是順應歷史潮流,利用互聯網支持金融工作。三是進行制度創新,降低融資成本。
5.增加金融機構數量,均衡金融機構布局。市場經濟條件下,刻意提高金融機構數量和均衡布局是不合理的。金融機構的建設也需要政府支持,一種是對分布進行指導,另一種是引導國有金融機構投資。
參考文獻
[1]楊桂元,朱家明.數學建模競賽優秀論文評析[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3.
[7]張興全,夏永林.基于考研培訓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商業文化,2010.
[2]仝愛華,姜麗麗,陳學妍.淺析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時代金融2010.
[3]單春艷.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改革的現狀、問題及建議——基于蘇北某市的個案分析[J].金融經濟,2009.
[4]石選峰.如何有效增加農村金融供給[J].現代金融,2010.
[5]林元潔.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貸款決策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為例[J].現代金融,2009.
[6]中國人民銀行宿遷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徐松.宿遷市金融精準扶貧情況調查與思考[J].金融縱橫,2016.
[7]姜麗麗,陳學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情況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
[8]中國人民銀行宿遷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胡明超.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以宿遷市為例[J].金融縱橫,2009.
[9]馮燕,劉寧寧,董金玲.蘇北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學,2008.
作者簡介:劉月白(1997-),女,安徽馬鞍山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周璇(1997-),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學;張文卓(1997-),男,安徽滁州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李姣陽(1998-),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