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曉夢 潘瑾
【摘要】本文基于DEA理論,采用Malmquist指數法測度農業優化發展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農業優化發展四區域而言,除了東北地區存在農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改進雙重增長外,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華南地區普遍存在技術效率惡化現象,說明技術效率缺失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經濟增長。
【關鍵詞】農業優化發展區 全要素生產率 區域差異
一、研究背景
2015年5月,針對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農業部出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將全國農業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三大區域(如下圖所示)。其中,優化發展區主要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和華南區,這是我國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因此現階段,我國農業優化發展區發展的目標是由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向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進行轉化,也就是說,目前提高我國農業優化發展區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在于進一步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二、實證設計
(一)數據來源和變量定義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方法對我國農業優化發展區農業TFP增長及其源泉進行度量,這也是目前學術界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農業部我國農業優化發展區的分區(表1所示),論文中所使用的數據為中國農業優化發展區所包含的18省市在2000~2015年的平衡面板數據。
在對農業TFP增長的測度與分解中,目前學術界主要采用的是Coelli和Prasada Rao(2003)的分析框架,選用農業產值為產出變量,農業從業人員、土地、農業機械動力、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積五個變量為投入變量。依據理論模型和數據質量的要求,下面對所涉及的產出變量、投入變量進行說明。
農業產出變量:2000年不變價的農業總產值(單位:億元)。其中本文研究的對象為狹義的農業即種植業。
農業投入變量包括勞動、土地、農業機械、化肥和灌溉5個方面:(1)勞動投入:種植業勞動力=農林牧漁從業人員;(2)土地投入,以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計算;(3)機械動力投入:機械動力投入=農業機械總動力;(4)化肥投入,以本年度內實際用于農業生產的化肥施用量折純量計算;(5)灌溉投入,以每年實際的有效灌溉面積計算。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等年鑒。
(二)實證研究
表2反映了東北區、黃淮海、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四區域2001~2015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指數、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可以發現四區域農業TFP從高到低依次是東北、黃淮海、華南、長江中下游。針對一下實證結果我們發現:
一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同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卻是最低,同時低于整個農業優化發展區平均水平,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我國農業優化發展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TFP不存在正向相關關系。
二是對于農業優化發展四區域而言,除了東北地區存在農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改進雙重增長外,其他地區普遍存在技術效率惡化現象,說明技術效率缺失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經濟增長。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章主要利用DEA-Malmquist指數法對2000~2015年我國農業優化發展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構成進行測度和分析,本章可得到的主要結論可概括如下:1.對整個農業優化發展區而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0.028,其中技術進步0.039,技術效率損失0.011,我國農業優化發展區農業TFP增長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技術效率指數的下降制約了我國農業TFP的增長;2.對農業優化發展區域內各省全要素生產率分析發現,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較高的省份,普遍存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改進雙重增長效應,因此說明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改進的“雙驅動”發展是未來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政策性建議
由上文可知,農業優化發展區農業發展存在嚴重的技術效率缺失現象,因此目前農業發展政策必須致力于技術效率的提高。首先,需要設立高效的科技研發機構,農業新技術的研發屬于公共產品的研發,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應該在農業技術研發中擔任技術提供者的角色。其次,完善農業推廣機制,加快農業新技術推廣的速度,只有將新技術推廣出去,被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所應用,才能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經濟增長。最后,重視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其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只有提高農民的素質,才能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從而提高農業技術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玨,宋文飛,韓先鋒.中國地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1992~2007年省域空間面板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0,08:24-35.
[2]史常亮,朱俊峰,揭昌亮.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地區差異及收斂性分析——基于固定效應SFA模型和面板單位根方法[J].經濟問題探索,2016,(04):134-141.
作者簡介:仝曉夢(1994-),女,河南開封人,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潘瑾(1968-),女,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創意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