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伊
摘 要:為了能夠對《茶館》的用詞特色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體會,本文對《茶館》中的兒化詞、量詞、疊音詞、方言、舊詞語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希望能夠加深對《茶館》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詞:《茶館》;用詞特色;老北京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1
引言:
老舍是語言運用的大家,在他的知名作品《茶館》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老舍對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老舍通過這些飽含著老北京韻味的詞語,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帶有老北京色彩的場景,而且,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詞匯的使用上,體會到作者對老北京的復雜的情感。
一、《茶館》中兒化詞和量詞的使用
(一)兒化詞的使用
在《茶館》中,出現了大量的兒化詞,主要作用是改變語法的意義和詞匯的色彩,改變語法意義的兒化詞主要有以下幾種:縮小詞匯程度,例如“小辮兒”;改變詞性,例如“攏在一塊兒”,量詞就轉變成為了副詞,詞語的意義也發生變化;起到具體變抽象的作用,例如,“白面兒”就和“白面”區別了開來。在《茶館》中另一種兒化詞的使用是為了改變詞匯的本身的色彩,例如在《茶館》中經常可以看到“哥們兒”、“玩藝兒”等等,這些詞語是老北京人在長期的詞匯使用中演變過來的,具有濃郁的老北京色彩,和不加“兒化”的原詞語相比,顯得更為活潑,這些詞語的出現,反映了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地域,成為了老北京人的身份標記。
(二)量詞的使用
在《茶館》中,量詞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量詞本身是對事物特色的描述,而在《茶館》中,老北京人對量詞的使用,反映出了一種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語言風格。在《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如“這路事兒”、“走一步好運”等等,其中的“路”、“步”就是明顯的老北京風格的量詞。這些量詞額度使用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例如“路”在這里就表示統一的一類事物,“步”的使用就起到了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將抽象的“運氣”進行了量化[1]。
二、《茶館》中疊音詞的使用
(一)在詞匯方面的具體應用情況
在老舍先生的《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疊音詞的使用。在《茶館》中,有這樣一句描寫人物神態的句子“松二爺文縐縐的”其中“文縐縐”就是疊音詞“ABB”結構的常見用法,用重疊的“縐縐”來形容前面不重疊的“文”,后面的重疊部分只能和前面的詞匯放在一起使用才能有實際的意義,這種用法將前面的詞匯更加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在《茶館》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城外頭亂亂哄哄”,其中的“亂亂哄哄”就是典型的“AABB”式結構,雖然同樣用后邊的詞匯來形容前面的詞匯,但是和“ABB”結構不同的是,“AABB”結構不論是前面的詞匯還是后邊的修飾詞,都不能單獨使用。
(二)語法方面的具體應用情況
《茶館》在語法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疊詞使用,像“AA”結構就很常見,例如,“到后頭坐坐去”、“我們出去繞繞”、都是“AA”結構的疊詞,這種疊詞的使用打破了動詞之后加賓語的語法限制,使得動詞的使用更為靈活。這種“AA”結構多是動詞的重復,這么用的主要原因是在一句話結尾處,如果使用單個的動詞結束,會產生一種斷裂感,通過這種疊詞的形式,能夠讓人讀起來感到順暢,第二點是原因是將本就活躍的動詞進行重復,能夠產生一種加深語氣的效果[2]。
三、《茶館》中方言和舊詞的使用
(一)方言的使用
在《茶館》這部小說里,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老北京方言詞語,這些方言詞的大量出現使得《茶館》這部小說的“京韻”更濃,《茶館》中的方言并沒有太多特殊的語法使用上的限制,在名詞、動詞、形容詞中都有體現,而且在語意上和普通話并沒有什么不同,這種方言詞的不同體現在別的方面。在名詞上,體現出了強烈的老北京市井民風,例如,“老梆子”翻譯成普通話是“老家伙”,這是一句罵人的話,從中反映出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嚼谷”翻譯成普通話是“食物”的意思,這種說法顯得更加具有鄉土的氣息。在動詞上,方言體現的不多,但是每一句的使用都恰到好處,例如“拍老腔”翻譯成普通話就是“賣弄老資格”,“茶錢我侯了”中的“侯”就是“付茶錢”的意思,這些動詞方言的使用,使得整個句子更有表現力[3]。
(二)老北京舊詞語的使用
在《茶館》中,還有一些已經淘汰的老北京舊詞語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詞語,例如“銀號”就是舊社會的大錢莊,“草標”指的是舊社會插在要售賣的舊貨上的草棍,在舊社會的“賣身”習俗中,也插在人身上,《三國演義》中的“插標賣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可以看到舊中國殘破的經濟狀況。反映政治的詞匯,“縣知事”、“黃龍旗子”、“當差的”等等,從這些詞匯的使用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北京的意識形態,和滿清統治留下的深深的烙印。此外,還有大量的反映舊社會文化的詞匯,如“跑堂的”、“掌柜的”,這些詞語代表了不同的行業和身份,也是老北京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
總結:
在《茶館》中,詞語的使用有著濃郁的老北京色彩,兒化音、疊詞、方言和舊詞語,這些用法有的已經掩埋在歷史的廢墟中,有的至今還在影響著現代漢語的發展,老舍通過這些特殊的詞匯使用方式,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老北京韻味的畫卷,我們從這幅畫卷上,可以對老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且從中體會出一種歷史文化變遷的滄桑感。
參考文獻:
[1]田本相.中國話劇的詩化傳統——為紀念中國話劇110周年而作[J].美育學刊,2017,8(04):1-15.
[2]何明敏.政治與文化的雙重建構:論《茶館》的經典化[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01):105-115.
[3]于艷青.老舍作品《茶館》的隱喻翻譯研究和文化解讀——以霍華和英若誠英譯版本為例[J].濟寧學院學報,2016,37(06):93-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