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一種新的教法——單元整體教學出現了,它將給語文教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作者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間真情”導讀課為例,說一說“導讀課”為學生語文學習帶來的那種“身未動,心已遠”的別樣的境界。
關鍵詞:單元整體教學;導讀;主題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9
作者簡介:周偉偉(1985—),女,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金陵中學龍湖分校教師,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
1.導語導讀,整體觀照
片段一:
本單元有三篇課文:《愛如茉莉》《月光啟蒙》《我和祖父的園子》,根據這三篇課文我設計了這樣的單元導語:
“問世間情為何物?情是平淡無奇、潔白純潔的茉莉;情是媽媽唱的歌謠童謠、講的神話故事;情是我和祖父在園子里那份自由和快樂。這幾篇文章讓我們從不同角度感受到父母情、母子情、祖孫情,本單元的主題就是人間真情。”“問人間真情藏何處?在不被察覺的細節描寫中,在動聽風趣的歌謠童謠中,在童真童趣的童言童語中……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找到這些人間真情。”“學習本單元課文,我們不僅要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受人間真情,還要留心不同的作者根據寫作需要所用不同的方式將人間的真情寫出來。”
分析一:
單元導語,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本組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即人文性;二是本組課文的核心知識點、訓練點、表達方式是什么,即工具性。這樣,解決了學生學什么、教師教什么的問題。于是乎,整個單元里的課文不是割裂開來,而是一個內部有必然聯系的有機整體。樹立單元意識,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能從整體觀照整個單元,顛覆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
2.聚點導讀,目標明確
片段二:
在“通讀整組課文,感知單元主題”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結合‘單元導語,瀏覽三篇課文,說說教材編者把它們放在一起的原因。”
在“通讀整組課文,感知單元寫法”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憶,四年級下學期學過的一篇關于“人間真情”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是如何來寫的。同樣都是寫“人間真情”,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一組課文,又是怎么來寫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呢?結合單元導語,邊讀邊思考。通過靜心默讀、討論交流,初步感知三篇文章的表達特色。
分析二:
本單元三篇文章主題都是關于“人間真情”,所以我就把焦點聚在三篇文章是如何從不同角度來寫“人間真情”、來表達“人間真情”的。同時,還與中年級學習過的類似主題的文章進行比較,不僅觀照本單元的文章,更用全局的視角觀照不同學段的文章寫法的不同。兩個話題的討論,自然讓學生明白,《愛如茉莉》中的情是平淡無奇的,只有細節才能見真情,同時也是作者映子看到此景的有感而發,事件中的細節并未丟失掉。所以,《愛如茉莉》最突出的表達方式就是細節描寫;《我和祖父的園子》是作者從兒童的視角來寫,文中大量出現的類似于“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語句正是體現了兒童模仿的特性,以及大段的想象力語言,這都是“兒童式的語言”,表達了我對祖父的眷念之情。《月光啟蒙》保留大段的歌謠、童謠,那是因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正是用歌謠、童謠啟迪了我,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歌謠、童謠承載著母親對我的啟蒙和愛。
教學中教師要有所舍棄,在深入研讀單元課文后,要把單元的核心知識點、訓練點落在一兩個方面,這樣才能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3.路徑導讀,蓄勢待發
片段三:
課堂最后階段,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接下來的兩周我們將深入學習這幾篇課文,為了學好這個單元的每篇課文,我們在課下該做些什么準備呢?學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說要把這幾篇課文朗讀好,有的說對于一些細節描寫通過批注寫出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有的說搜集蕭紅的資料,閱讀《呼蘭河傳》……
分析三:
導讀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喚起閱讀期待,讓學生在深入學習課文前蓄勢待發。讓學生做好閱讀計劃,其實就是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并且通過討論,學生知道自己在課下該怎么做,形成自學路徑,讓學生有路可循。“身未動,心已遠。”
“導讀課”,作為一種新型課型,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作為單元整體教學的鋪墊,只有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喚起學生閱讀期待,并讓學生借助導語通覽課文,整體把握單元主題內容、閱讀方法、學習方法、表達方法和知識點、訓練點,才會迎來語文教學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杜 明.淺議小學語文單元導讀導入環節的設計[J].新課程(上旬刊),2013(12).
[2]張 楠.從單元導讀出發建構小學語文整體教學意識[J].教育(文摘版),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