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陳婷婷,蔣長好
摘 要:教師培訓在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當前教師培訓缺乏實效性等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培訓目標不明確,定位不準;培訓內容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強;培訓模式單一,受訓者參與度不高以及培訓的管理不到位,缺乏評價反饋等,針對上述問題文章提出了提高教師培訓實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教師培訓;實效性;轉化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29
基金項目: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區域骨干教師研修活動的實效性研究”(DIB14177);首都體育學院教務處教改立項課題(2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 瓊(1955—),女,北京人,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通信作者:蔣長好(1966—),男,安徽巢湖人,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教育與認知發展。
一、教師培訓實效性的制約因素
1.培訓目標不明確,定位不準
教師培訓是長期、系統的工程,要求有明確的培訓目標和精準的培訓定位。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培訓單位存在培訓目標不明確、培訓定位不準等問題。首先,培訓計劃性不強,缺乏前瞻性和系統、科學的規劃。其次,培訓定位不準,對不同類別的培訓對象如特級教師、各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新任教師等不能進行區別性地分層指導,因而培訓效果不佳。最后,一些培訓課程的設置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大、內在邏輯混亂等問題。同時,培訓之前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缺乏深入分析,因而影響培訓的定位。
2.培訓內容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強
了解教師的培訓需求也是提高實效性的重要條件,然而一些培訓單位在培訓前對教育改革實際狀況了解不夠,對一線教師的需求定位把握不準,造成培訓內容與實際需要相脫節,受訓者受益不大,進而對培訓由期望轉為失望。另外,許多受訓者在參加培訓之前累積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但是培訓課程過于關注一般問題,忽視了與教育實踐密切相關的特定情境性問題,受訓者在培訓過程中難以得到有價值的啟示,因而影響了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3.培訓模式單一,受訓者參與度不高
要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培訓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將受訓者調動起來,幫助受訓者獲得新理論、新技能及新方法等,通過自主建構,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解決具體教育實踐問題。但是許多培訓難以做到這一點。究其根源,培訓模式單一、受訓者參與度不高是重要原因。首先,培訓組織形式單一,偏重于集中授課、大班教學,不利于培訓者和受訓者之間的互動。其次,一些培訓教學方法僵化,教師偏重于理論課講授,缺少關于教育實踐的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培訓淪為培訓者向受訓者單向灌輸知識的過程,受訓者難以借助思維活動或實踐活動,進行消化吸收,轉換為自身素養。這種培訓忽視了成人學習的特點,未能充分利用受訓者原有的知識背景、教育經驗等寶貴資源,與當前培訓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學員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最后,培訓觀念缺乏與教育實踐的融合,受訓者獲得的是一堆死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制訂新的教育措施等幫助不大。許多教師受訓后在教育實踐中遇到困難和問題,依然束手無策。
4.培訓的管理不到位,缺乏評價反饋
在培訓結束后,培訓者應及時全面對效果進行評估。按照Kirpatrick的四維評估模型,主要從反應、學習、行為、結果四個維度評估培訓效果。其中,反應是受訓者對培訓的態度、反應和看法;學習是受訓者通過培訓帶來的知識增加和進步;行為是受訓者在培訓活動之后引起的工作表現和績效改善;結果是受訓者培訓后,對組織發展帶來的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當前許多培訓單位沒有建立起培訓效果的反饋、評價及監控系統。對培訓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如“教師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存在的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培訓取得成績和效果如何?受訓者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等均缺乏有效的跟蹤分析,因而導致培訓虎頭蛇尾,受訓者的學習收獲不大。
二、提高教師培訓實效性的對策
教師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已經影響了教師培訓的實效性。當前培訓者應針對上述薄弱環節,從四個方面進行改進。
1.激發內部動機,滿足受訓者需要
學習動機是驅動受訓者積極參與培訓、取得良好培訓效果的內部動力。要激發內部動力,一方面培訓要滿足受訓者需要。培訓者應事先調研受訓者的需要,跟蹤理論前沿,了解學科發展及教育理論的新動向、新理念,同時調研教育實踐中焦點、難點問題以及教育領域好的經驗方法,以作為培訓的實踐資源,這些資源由于更易受到受訓者關注,因而更能激發受訓者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習動機的激發也與受訓者對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有關,培訓者應提高受訓者對培訓意義的認識,加強受訓者的激勵,培養其學習興趣,同時針對受訓者存在的具體問題,盡可能給予后續的支持幫助,進一步激發受訓者的學習動機。
2.改進培訓方式,提升學習力
受訓者的學習力是制約培訓實效的關鍵因素。要提高受訓者學習力,首先,培訓者要改進培訓方式,摒棄僅僅依靠講授的教學方式,而應結合案例討論、情境學習、實際技能操練等參與型教學方法以及現實問題研討、教學經驗交流等實踐性培訓方式進行培訓。其次,培訓者提高受訓者學習能力也需要進行學習策略指導。培訓者要提供多種多樣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研究方法及活動方法指導。在學習策略培養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方法策略的作用,培訓者還應給予受訓者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踐演練,以利于其消化吸收,從而提升培訓效果。最后,培訓者應注意總結受訓教師的優秀經驗,并總結教師培訓的特征規律,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習,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作用。培訓組織者也要注重發揮已受培訓教師的作用,鼓勵和引導他們將前期培訓中所獲得的先進教育理念和實踐方法通過“傳幫帶”的形式教給其他未受訓的教師,并將所學的理論與自身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學特點和特長。endprint
3.建立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培養轉化力
學習力和轉化力息息相關,提高受訓者的行動轉化力也很關鍵,轉化力是受訓者在教育實踐中獨立地開展工作的必要條件。培養轉化力,培訓者總結的理論進展和實踐進展通過受訓者自身的積極建構,變成內化的素養;受訓者轉化力的提高也需要受訓者有高度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這一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培訓者的指導如協助受訓者制訂行動方案、選擇行動策略等,有時培訓者還要給予必要的資源幫助,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幫助解決教育實踐問題。
培訓者在培養轉化力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理論和教育實際相結合,理論是行動的先導,但理論也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這其中方法是將理論知識與教育實踐對接的重要紐帶,培訓者必須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法和操作步驟,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受訓教師的轉化力提高。當然這一結合和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許多情況下要經過多次轉化方可完成。總之,培訓者應采取各種途徑幫助受訓者掌握培訓理論涉及的實踐情境,提高受訓者運用理論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4.及時全面反饋,拓展培訓空間
有效的反饋有助于受訓者了解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學習目標的差距,改進不足。培訓者可以糾正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作為制訂下一輪培訓方案的依據。培訓者進行培訓反饋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第一,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在培訓過程中或培訓結束后,培訓者可以通過面對面的口頭訪問、探究問題為主要目的座談以及問卷調查等形式,獲取反饋信息。受訓者若能及時地接受反饋信息,就能從中受到教益和鼓勵,強化正確的行為,增強學習信心和動力。第二,全面地、客觀地分析反饋意見涉及的問題。對于培訓機構的問題如培訓制度設計問題、培訓內容、方式、方法問題,培訓的條件保障問題等應盡可能地迅速予以改進;對于參加培訓教師個人問題,可通過反饋及時地分門別類解決。
三、結語
及時、準確的反饋,不僅可彌補集中培訓的不足,延伸培訓時間、拓展培訓空間,還有助于形成多層次的交互系統,進一步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鐘祖榮.教師培訓實效產生機理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12).
[2]徐曉虹.提升培訓實效的“走心型”培訓模式探索——芻議教師培訓過程中的心理滿足[J].繼續教育,20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