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張云
摘 要: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創新,是建筑隊伍結構的重大變革,是建筑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介紹了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現狀及發展,以及濟南西城濟水上苑17號住宅樓、濟陽第二實驗小學教學實驗樓等典型項目,提出了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意義;發展現狀;政策建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4.123
0 引言
裝配式建筑是用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分為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裝配式木結構建筑等。《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對發展裝配式建筑提出了明確要求。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再次明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裝修部品部件的質量和安全性能”。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城鎮化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大意義。
1 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意義
發展裝配式建筑,從根本上改變施工現場“臟亂差”等環境問題,有效的降低建造過程中大氣污染和建筑垃圾的排放,減少揚塵和噪聲等環境污染,有助于城市環境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裝配式建筑,可以有效的利用能源資源,符合綠色、循環、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方向。據相關統計,裝配式建造方式可減少建造用水量約50%,節約木模板約80%,減少建造綜合能耗約70%。
發展裝配式建筑,將傳統的現場“粗放”作業轉變為工廠化的“精細”制造,促進了建筑農民工市民化,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工程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2 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發展歷程
1997年,山東省被住建部批準為全國住宅產業化試點省,成立了住宅產業化領導小組并組建了住宅產業化辦公室。2000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全面提高住宅質量和水平的通知》。2004年,山東省將住宅產業化和住宅性能認定寫入地方法規。住宅產業化在山東得到了快速發展。
2013年4月,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推動建筑工業化和住宅產業化,加快發展預制和裝配技術,提高建筑工業化技術集成水平。2014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提升建筑質量的意見》,對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完善政策支持、抓好試點示范等提出明確要求。2014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強力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逐步提高工程建設標準,發展“百年建筑”。2015年9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房地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提出,加快轉變住房建造模式,推進建筑(住宅)產業現代化。建筑(住宅)產業現代化在山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2016年3月,為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全國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山東省將發展建筑(住宅)產業現代化統一到發展裝配式建筑上來。2016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設防工作的意見》提出“在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等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中積極采用鋼結構;積極發展鋼結構住宅。加強裝配式建筑項目的抗震性能研究,全面提高建設工程抗震能力”。2017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貫徹國辦發〔2016〕71號文件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三個”發展目標,明確了“十項”重點任務,施行了“五類”支持政策,實施了“四項”保障措施。裝配式建筑在山東省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3 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
近兩年來,山東省認真貫徹國家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的部署要求,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在組織機構、政策措施、技術標準、產業基礎、試點示范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3.1 健全組織機構
2016年3月,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調整成立了由廳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裝配式建筑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有牽頭、有配合”的工作機制。全省一半以上的地市成立了獨立的工作機構。山東省制定印發《2017年度綠色建筑與裝配式建筑工作考核要點》《2017年度全省裝配式建筑工作考核指標和考核內容》,將考核結果納入對各級政府新型城鎮化和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建立了裝配式建筑工作定期調度通報制度,對各市裝配式建筑發展情況進行月調度、月通報。
3.2 完善政策措施
2017年,山東省修訂了《山東省省級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市、縣示范城市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獎勵資金,在10個原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城市的基礎上,首批支持泰安、濟寧等5個市創建省級示范城市,向住房城鄉建設部推薦了濟寧、濰坊、煙臺等4個城市申報國家級示范;制定印發了《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辦法》,明確示范城市的申報、評審和監督管理。目前,全省16個城市以政府名義出臺了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因地制宜制定了發展目標、明確了重點任務、提出了具體支持政策。
3.3 強化技術標準支撐
山東省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440萬元,支持開展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研究、裝配式建筑現場檢測技術研究等17項重大課題攻關,研發了灌漿套筒灌漿密實度、疊合板結合面強度與抗剪力現場檢測方法,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獲得專利27項,發表核心論文26篇。編制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設計、施工驗收、構件制作、戶型優選圖集等一系列地方標準和圖集,發布了推廣應用技術體系公告、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導則、補充定額、監理工作規程等一系列技術性文件,2017年,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設計院、大型企業開展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究,啟動了11項地方標準編制工作。
3.4 培育產業發展endprint
目前,山東省出臺了《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管理辦法》,扶持骨干企業和完善產業鏈條,已有預制混凝土部品部件生產企業30余家、鋼結構部品部件生產企業近50家、木結構部品部件企業10余家,生產企業基本實現了設區市全覆蓋,培育發展了以萬斯達構件、萊鋼集團、同圓設計、天意裝備制造等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覆蓋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條的生產能力。
3.5 推進試點示范引領
山東省先后支持創建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66個、面積168萬平方米,類型涵蓋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木結構三大體系,范圍涉及公共租賃住房、學校醫院等政府投工程和精品商品房等商業工程。結合示范工程,山東省實行強制性與鼓勵性相結合的推廣政策,推動“四個全面”,要求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等項目全面實施裝配式建造,商品房項目按比例采用裝配式建設,全面推行預制樓梯、疊合樓板等成熟構件,全面推行全裝修,到2020年,新建高層、小高層住宅全面實現淘汰毛坯房。
4 山東省裝配式建筑典型項目介紹
4.1 濟南西城濟水上苑17號住宅樓
濟南西城濟水上苑17號住宅樓是由濟南市西城投資開發集團建設,山東萬斯達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該工程是濟南市首棟裝配式住宅工程,也是山東省建筑產業化首個住宅試點示范工程項目,該樓是一棟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高層住宅,地下2層,層高為3.1米,地上21層,層高為2.9米,總建筑面積約為1.9萬平米。地下室及地上1至2層采用現澆剪力墻結構,3層及以上各層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剪力墻結構,樓面為PK預應力混凝土疊合板,外墻為預制混凝土夾心保溫墻板,室內承重墻為預制剪力墻、非承重墻為輕質墻板。
4.2 濟陽縣第二實驗小學擴建工程
濟陽縣第二實驗小學擴建工程主要為擴建教學實驗樓,由中鐵十局集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是山東省2017年度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同時是山東省第一座裝配式鋼結構學校工程。該工程建筑高度為24.60米,建筑面積10382.92平方米,占地面積2025.35平方米,地上五層,局部六層,室內外高差0.9米。主體結構為鋼結構框架結構體系,樓板為40毫米厚預制預應力疊合板,外墻為厚度200毫米的預制夾心保溫外墻掛板,空調板為100毫米的預制板。外墻為預制掛板,與主體結構之間采用下托上拉式節點連接,連接節點選用Q345B鋼材,上節點與鋼梁上翼緣采用M20摩擦型高強螺栓連接,下節點使用托件焊接在鋼梁上翼緣。整個工程主體結構為鋼結構框架結構體系,鋼梁、柱總重約為980噸,疊合板總面積約為8000平方米,外墻總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
5 山東省裝配式建筑發展建議
(1)加大科研創新力度。鑒于當前裝配式建筑技術體系欠成熟,標準規范不完善,建議進一步加大對裝配式建筑關鍵技術、科研項目創新支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扶持一批科研院所建立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發創新平臺。
(2)推行工程總承包等多種一體化綜合服務模式。研究制定裝配式建筑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建設的政策措施,改進完善裝配式項目招投標管理辦法,明確開發、設計、施工、生產等企業作為工程總承包實施主體的條件和要求,適時在裝配式建筑項目中全面應用工程總承包模式。
(3)加快建立適應裝配式建筑的監管機制。區分政府投資項目與社會投資項目的監管模式,健全質量安全管理保證體系,制定裝配式建筑規劃審查、施工圖審查、質量安全監督要點,建立完善裝配式建筑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和檢測管理辦法,加強全過程監管,鼓勵通過信息化管理實現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和質量責任追溯,確保工程質量安全。
(4)強力推進建筑行業信息化。加強建筑市場監管信息化與誠信體系建設。推進基于BIM的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要通過實施BIM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加強項目多階段的BIM技術應用,建立基于BIM的施工管理和協同工作機制,加強基于BIM的綠色建筑模擬分析和優化,探索裝配式建筑設計施工的BIM應用,探索BIM技術在項目管理中的集成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