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收入構成、人員結構相對于企業比較復雜一些,本文擬通過分析高校現有的工資發放流程,梳理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管理界限,重塑工資發放流程,在財務后期數據處理中提供多種查詢排列組合,實現個性化查詢。
【關鍵詞】工資管理平臺 標準數據庫 數據校驗
一、高校目前的工資核算體系
高校在經過績效工資改革后,主要包括基本工資、基礎性績效、獎勵性績效;其中基本工資主要包括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基礎性績效主要包括崗位津貼、生活補貼、工齡補貼;獎勵性績效主要包括月發津貼和年終獎勵。該體系受職務變動、工齡變動、學歷信息變動、專業技術職稱變動等因素的影響。
高校工資是高校教師關注的焦點之一,統一的認知是“人事部門負責生產數據,財務負責發卡”。這樣的認知導致了高校工資管理的以下現狀:
(一)人事、財務、學院各自為陣,部門間溝通性較差
高校中考評部門包括校級的人事部門與二級學院,人事部門一般負責全校教師的工資、基礎性績效考核、行政管理部門的獎勵性績效考核;二級學院一般負責本學院的獎勵性績效考核;財務部門負責將人事、二級學院的數據進行機械整合后發送銀行打卡。
(二)各部門職責不清,工作重復程度較高
考核部門(人事部門、二級學院)的數據一般比較獨立,導致考核數據無法匯總,考核的標準無法校對是否一致,考核部門的基礎數據在轉移到財務部門時需要進行機械的二次錄入,存在數據錄入錯誤的可能,工作重復程度極高。
(三)工資統一管理平臺缺失,數據傳輸方式落后
工資管理平臺應該包括人員基礎數據管理、考核標準、考核數據生成、數據校驗、工資打卡、工資匯總統計、工資報表查詢等功能。目前由于考核部門和財務部門管理系統的獨立性導致很多需要構筑在平臺上的功能無法實現,平臺的缺失導致了工資數據、基礎數據的傳輸需要依靠紙質媒介進行。
(四)工資標準檢驗過程缺失,信息披露程度較低
由于目前高校工資管理平臺的缺失導致工資校驗工作需要人工進行,由于人工抽檢的局限性導致檢驗效果的低下,同時財務部門在工資管理方面在核算和錄入的環節投入較多的精力,導致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如何對工資數據進行及時有效的對外公布與披露。
二、高校工資管理平臺優化的理念
本文擬提出的高校管理平臺與高校工資管理系統有一定的區別,高校工資管理系統是按照職能部門職責進行劃分,部門界限十分明顯;而高校工資管理平臺是將橫向或者縱向的管理部門納入到工資管理平臺中打破職能部門的界限,將職能部門轉化為平臺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系統權限,通過平臺的流程將職能部門進行有效的整合提升部門的銜接性和協作性,進一步推進工資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提高工資管理操作的標準化水平。
工資管理平臺實現的原理:構建工資管理平臺,將人員信息采集、管理統一于平臺對的人員管理權限中,在工資管理平臺構建工資、酬金的發放標準,通過標準化的操作生成工資、酬金數據,非標準化或者一次性的數據進行批量導入操作,最后更新工資、酬金發放標準,通過近兩期的數據比較生成工資變動數據,財務接收工資變動表后在上一期的數據基礎上進行自動更新,更新完畢后參照最新的工資、酬金發放標準進行校驗,如果一致對本月數據進行鎖定并打卡(包括鎖定發放標準、當月數據等),如果不一致進行修正直至校驗通過。打卡完成后,及時進行工資、酬金數據對外發布,接受用戶的二次檢驗。
工資管理平臺的理念中,數據的考核、工資數據的生成完全有人事部門實行,二級學院人事部門協助人事部門核對相關數據,財務部門用人事傳輸的工資標準庫、人事工資數據庫進行校驗準確性,如果準確則更新工資標準的備份庫(在次月人事部門生成標準數據前系統會強制將人事的標準數據庫與財務備份的標準數據備份庫進行比對,比對一致則進行人事核算工作,比對不一致則用備份庫更新人事標準數據庫并追蹤原因調整數據,防止舞弊。),如果有問題則返回人事部門修改相關標準。財務校驗正確后,代繳個稅,生成財務數據進行打卡處理,并實時進行數據發布。
三、工資管理平臺實施的要點與難點
工資管理平臺與工資系統的區別主要在于設計理念的不同,工資管理平臺的核心要素在于工資標準庫的要素構建與保證工資標準庫的準確性。工資標準庫是指將各個工資細目量化為可以計算的各個指標,并通過人員基礎庫的信息計算個人的檔期工資細目進而形成當期的人事工資數據庫。工資管理平臺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將橫向或者縱向的職能部門轉化為平臺系統中某一個或某幾個管理流程或權限。
工資管理平臺的實施要點主要在于工資標準的構建、人員基礎庫與標準庫的無縫對接、各職能部門的細化分工等。預想效果包括:標準化的數據庫自動傳輸、標準數據庫的完整性檢測、職能部門的職責劃分、數據可追溯性的路徑存儲、個性化查詢服務、數據發放的準確性與及時性。
工資管理平臺實施的難點在于基礎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校驗與發送的過程,基礎數據采集流程圖如圖1-6所示:
為了降低數據在傳遞過程中的差錯率,數據傳輸過程由信息化平臺完成。數據的傳遞主要是在保證傳遞數據準確的基礎上保證安全性、及時性和可靠性。在傳遞的過程中會設計三種數據:一是標準文件(源文件)。二是改變的數據(變動文件)。三是改變后的數據(目標文件)。以人事部門向財務部門傳輸當月工資數據為例,各個部門向人事部門傳遞變動的信息后,人事部門生成標準文件,變動文件和目標文件,并將數據集傳遞給財務部門。財務部門將標準文件和標準數據庫的備份進行完全匹配,如匹配,則導入變動數據自動生成目標文件,并將該文件與人事部門發送的變動后文件進行匹配。如果二次匹配后沒有問題,則將數據發送銀行;如在源文件匹配中出現問題,則需要用數據生成模塊從標準數據庫的備份中讀取原始數據重新生成數據庫并進行覆蓋,如仍有問題則將變動數據返回相關部門進行復查,如確認無誤則重新進行數據變更,最后完成數據的發送。數據傳輸的過程如圖1-7所示:endprint
四、工資管理平臺的可行性研究
工資管理平臺將平面式的工資發放流程轉換為立體式的網絡銜接模式。在明確界定各職能部門職責的同時,提高了效率,減少學校內部的內耗行為。工資管理平臺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資管理平臺模式是一種機制性的變革
工資管理平臺引入了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將工作重心從基礎數據錄入等基礎環節轉移到工資結構設置、工資數據校驗、工資標準庫維護等工資管理模塊上,能給工資管理人員提供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提高管理水平。
(二)提高了工資數據的實時性、準確性
與傳統模式不同,工資管理平臺中,工資項目的具體數額不再是手工錄入固定數值,而是通過實時的人員基本信息對應標準數據庫實時生成,極大的提高了工資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也在一定程度了降低了舞弊的可能性。
(三)提高了工資數據的可追蹤性并將校驗環節嵌入到流程
工資管理平臺模式是信息化全自動的流程,各環節的數據將會由系統存儲,數據的可追蹤性得到提高;標準化數據的無縫對接,使得數據檢驗變得簡單易行。
(四)信息化的數據使個性化查詢成為可能
多層次的數據存儲方式使數據重新組合成為可能,個性化的要求實質上是對數據的排列組合與顯示模式的需求。工資管理平臺的基礎數據可以實時生成用戶所需的相關數據,工資數據查詢的排列組合將會十分豐富。
(五)職能部門的服務水平會顯著提高
工資管理平臺將各部門的工作重心從繁瑣的基礎數據整理、核對轉移到服務與溝通上。有利于師生用戶與職能部門有效溝通并進行多模式的嘗試,從對抗式的服務轉向融合式的服務模式。
綜合以上五個方面,工資管理平臺模式有十分明顯的優勢,信息化平臺的構建是工資發放的一種趨勢,工資管理平臺模式值得推廣。
五、結論
工資發放的傳統模式中手工元素較多,多個錄入源的存在增加了數據出錯概率。這是由于數據傳輸方式、職能部門界限不清引起的。工資管理平臺將職能部門轉換為平臺的某一個權限或流程中,明確了各職能部門的職責與權限,加強了部門間的溝通與協作,切斷了數據手工傳輸的隱患,通過創建工資標準庫、人員信息庫實時生成當月收入,并在財務部門增加了數據自動校驗的功能,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由于工資管理平臺在數據共享與數據可追溯性具有更大的優勢,能在財務后期數據處理中提供多種排列組合,使個性化查詢簡單易行。本文提出工資管理平臺模式主要目的在于優化工資發放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并使該模式能復制使用,為兄弟院校在工資發放模式上提供一點建議與方法。
參考文獻
[1]冷輝.高校教師績效工資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運籌與管理,2011,5:151-155.
[2]鄭桂云.淺談高校工資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J].都市家教,2013:79.
[3]李新.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研究——以S高校人事工資管理系統構建為例[J].當代職業教育,2014,8:77-80.
作者簡介:方明(1982-),男,浙江人,碩士學位,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會計學、財務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