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人教育”即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地培養,不僅體現個人價值的實現,要要求學生舉報社會責任,是當代素質教育目標的體現。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過多關注專業技能,忽視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要求脫節,需要探討并解決此類問題,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關鍵詞】全人教育 高職 素質 能力
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職業崗位的流動和新職業種類的不斷涌現,用人單位對崗位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結構都提出了新要求,促使高職學生畢業后在就業領域選擇與適應方面都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挑戰。為配合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更多地強化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懶散,責任感缺失
當前高職學生大部分從小生活優渥,經歷較為簡單,沒有來自生活的壓力,無論生活還是學校都無多少挫折可言。在家父母溺愛,在校應試教育,導致很多學生思想懶散,比較自我,缺乏社會責任感。所以說,忽視人文教育,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全人意識的形成,會致使學生缺少精神層面的追求,形不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專業知識儲備不足
高職院校學生相對本科院校學生而言,自我學習、主動學習能力較差,且很大比例的學生跟風、盲目選報高考志愿專業,致使一部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對所選專業無興趣,對個人未來的發展沒有明確目標和規劃,只是在消極被動地學習專業知識,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創新精神和鉆研意識缺乏
調查顯示,絕大比例的高職院校學生都希望自己掌握一門能立足社會的技能,學習時只挑自認為對未來有用的學科、知識學習,而對于提升自身素質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學科敷衍了事,這種功利性的、只重視短期技能的學習理念,導致畢業的學生到工作崗位之后不能適應企業對人才執著、敬業等企業文化的要求而頻頻跳槽,究其原因,還是高職院校沒能把全人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在教學中對專業、技能的教學更為傾斜,終究導致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專研意識。
(四)心理素質較為脆弱
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總會在自己內心和考上本科學校的高中同學進行比較,產生巨大心理落差,不能正確看待高職院校中能夠學到更多在本科學校所接觸不到的技能、動手操作等優勢,只是一味在心理上消極認為學校的差距對自己的影響,反而不能積極學習,不去培養吃苦、耐勞、拼搏的精神,往往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焦慮、急躁的情緒,從每年對高職學生心理測試就可以看出,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疏解、自我解壓,如果不能積極引導,如此的個性和心理素養都不會為社會和企業所接納。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全人教育”理念不完備
1.人文教育與學科教育地位不等。長期以來,多數高職院校都把培養技能型人才作為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這種重學科教育輕人文教育的模式勢必會在平時課程安排上過多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沒能真正開展“全人教育”,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內涵建設和全面發展。
2.教師文化素養底蘊有待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教師自身所具有的、所能體現出來的文化素養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教師的思維理念、世界觀、人生觀、待人處事的原則無形中影響著學生。但從整體上看,我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中,部分專業課教師人文意識淡薄,授課過程中只注重對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心理、性格方面對知識的渴求,且很多老師也沒能在自身人文素質方面不斷提升,不能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缺失了一條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的途徑。
3.缺乏全人教育總體觀念。雖然現代高職院校硬件設施越來越完備,對于學生技能培養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實踐作用,然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設置的培養計劃中對全人教育理念并未有足夠的重視。大多數高職院校選修課中雖然有大量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但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加之未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導致很大比例的學生上選修課就是為了獲得學分而選修、而學習,如此功利性、機械性的學習模式,不能實現全人教育理念的快樂學習、主動學習,學習效果病不顯著。
(二)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育人功能沒有凸顯
1.校園文化定位有偏差。很多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滯后,校園文化定位不明確,忽視了校園文化在現代高等職業教育中應有的作用。很多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認為校園文體活動即為校園文化建設、學生能積極參與的活動多即為校園文化豐富,并未真正定位校園文化的內涵所在。雖然校園文體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是通過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的一些活動,讓學生從內心對一些事物的認可和參與,并能形成一定價值觀念和社會觀念,從而激發學生創新力、想象力和開拓進取的能力。
2.校園人文環境缺失。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中人文環境包括顯性人文環境和隱性人文環境。諸如學校教學樓建設、實訓室建設、校園景觀建設的顯性環境比較好完成,而真正對學生“全人教育”起潛移默化熏陶作用的、對學生人格養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起決定作用的育人環境卻是不能在短期內建設完成的。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弱,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強,加之很多高職院校主要的校園文化形式以技能大賽、藝術類活動為主,很少舉行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人文類講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并未得到系統培養。
(三)通識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1.通識教育的評價體系未能體現素質教育理念。一套合適的通識教育評價體系既可以檢驗通識教育實施效果,也能促進通識教育的有序開展。當前高職院校的教育評價體系主要以考核為主,且是在全體學生中以知識記憶和卷面考試為主要方式,并未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長和喜好引入能真正體現通識教育的課外活動、過程考核等素質考核形式,不利于分層教育和因材施教,也與通識教育宗旨相違背。endprint
2.專業課教師沒能將通識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來。通識教育不只是通識課程教師的任務和職責,高職教育應將通識教育的思想滲透到每一門具體的學科領域中,專業課老師也應在講授專業課同時,通過自我素質的提高,讓學生通過感受教師積極對待教學和生活的態度,主動在待人接物、團隊合作等人文層面形成正確的觀念,培養學生對人、對事、對未來工作的責任感。
(四)高職院校道德教育力度不夠
1.“全人教育”理念所表達的是對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在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不要忽視對其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然而,許多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相應的德育課程,但因課程設置和宣傳力度不夠,普遍存在學生不重視、教師不認真的情況,致使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僅停留在課程表上、停留在期末考試成績上,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德育、思修在自己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意義所在。高職院校所提倡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理念沒有很好地踐行。從教師授課形式和授課方式來看,也不是學生喜愛和接納的,當前各高職院校的德育思修課程注重理論學習而輕實踐甚至是無實踐環節,課程最終考核也只是知識層面的考核,教師和學生看中的是分數,沒有過程考核和實踐環節的設置和考核,如此模式下,學生上課只是為了出勤率、為了及格分的現象就更嚴重了,這和新常態下高職教育“全人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2.高職院校道德教育力度不夠還表現在學校教育和企業文化要求脫節。學校的教育只是為了教育而教育,學生對所學專業及未來要從事的崗位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要求全然不知,本來可以在校期間掌握的一下職業道德和崗位職責要求,學生到工作崗位之后需要重新學習,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如果高職院校能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平臺,了解各行業、企業、崗位的具體職業道德標準和崗位要求,在日常的課程設置中體現并通過課程傳遞給學生,一方面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學習畢業和就業的有效銜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高職院校并未真正激發出學生關鍵能力
第一,和我們在課堂上所傳授專業知識、所模擬訓練的專業技能不同,關鍵能力主要包括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創新與知識拓展能力等。關鍵能力也可以稱之為綜合職業能力,其對勞動力未來的發展和職業提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第二,調查顯示,很多企業在校園招聘時最關注的是學生的關鍵能力,而并非我們認為重要的專業技術能力。如忠誠度、團隊協作精神、創新精神、對企業文化的認可程度、人際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新知識新能力的求知態度和學習能力、社會實踐經歷都是企業所關注的,然而,與企業的要求相矛盾的是,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最缺乏的不是專業知識儲備而是關鍵能力,這也正好解釋了高職院校如此重視技能培養卻滿足不了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當代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很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依賴性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弱,社會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較差,另一方面,許多高職院校為了完成畢業生就業率,在課程設置時更多的將課時傾向于訓練學生的技能,課程開發也是基于企業具體崗位技能要求。從長遠的角度,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開發方式只適合短期畢業生就業,卻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加之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創新思維能力弱,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在工作崗位的持久性和后續發展力。
第三,為更好的完成校企對接,高職院校在教學資源開發上,要打破課程體系,設置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和職業素質養成的模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可通過情景模擬、出錯演練,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思考和創新,并要針對學生演練情況及時反饋和調整授課深度和廣度,擴展學生知識容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不僅要在課堂學習有效果,還要學會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最終能成長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高千榮,王英霞.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現狀及對策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4(5).
[2]李振秋.全人教育: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反思與價值指歸[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
[3]陳宏武,陳鑫.全人教育視角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3(11).
[4]高曉梅,張永紅.“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如何處理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J].職業教育,2016(9).
[5]劉旭東.高職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研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
基金項目:本文是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課題名稱:全人教育理念下遼寧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研究,課題號:LZY17470,課題負責人:吳沙沙)階段性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