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賓虹之所以能在中國畫創作上取得如此卓著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他極力主張并終生踐行的以“內美”為核心的藝術觀。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黃賓虹的“內美”特征,對促進當代藝術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黃賓虹的學養、筆法、造型、空間構成的解讀,旨在探尋其內美藝術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內美;筆法;三角弧
黃賓虹(1865—1955)被譽之“百年巨匠”。黃賓虹是以畫家聞名于世的,實際上他更愿意人們把他看作學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個貫通六藝、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的君子,也就是他心目中的學人。他不僅是一個畫家,還是一位學者、一位美術史論家、書法家、篆刻家、詩人、文獻學家、考古學家、文物鑒定家,一位保存國粹發揚國光的國學大師。他以吃透整個傳統的雄厚底蘊來回應歐風東漸的挑戰,重建起中國畫的主體思想地位,就其所達到的境界和內涵學養而言,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1 內美的藝術觀
“內美”藝術史觀是黃賓虹學術的核心。20世紀初,中國畫面臨著西方藝術強勢東漸的挑戰,曾有以西方古典繪畫改良中國畫的呼聲。然而,到了20年初,拋棄具象張揚個性的西方現代繪畫進入國內,人們對西畫有了新的認識。在惟西惟新為是的世風中,他冷靜地審時度世,在對照中國畫、西洋畫、日本畫之后,他堅信筆法內美才是中國畫的生命特質。黃賓虹說:“歐人近二十年研究國畫理論,即深于線條,即用筆尤重視自悟,歐畫過于發露,力求傾向東方含蓄之功。”“畫法全是書法,古稱枯藤墜石之妙,在于筆尖有力,剛而能柔最為上品,墨法貴在淋漓而不臃腫,此畫之實處”。由此可見,黃賓虹在認真思考比較中,認識到惟有堅持中國畫的筆墨本體論,才可使中國畫獨立于世界,也惟有此一條所具之“內美”。
關于“內美”,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中對“內美”有如下的闡發:“凡是天生的東西,沒有絕對方或圓,拆開來看,都是由許多不齊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狀多,變化大,所以美。一個整整齊齊的三角形,也不會美。天生的東西絕不會都是整齊的,所以要不齊,要不齊之齊,齊而不齊,才是美。《易》云:可觀莫如木。樹木的花葉枝干,正合以上所說的標準,所以可觀。這在中國很早的時候,便有這種認識了”。黃賓虹曾經引用過元人湯垕的一段話:看畫好像看美人,不能看外表的漂亮,要看它外表之外的風骨。中國畫的筆法是“內美”理念的載體,而中國畫的“內美”需要靠筆法來支撐和張揚。黃賓虹一生致力于追求以“內美”為核心的藝術觀,其“內美”藝術觀是對民族精神之提煉,是對中華美學的理解和概括,也是對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2 內美的筆法
黃賓虹一生所追求的“中國畫舍筆墨內美而無它”的美學理念。黃賓虹先生特別注重筆法的表現,而對于意境的創造,似乎關注得并不多。他很少談什么意境、什么意味或者類似的概念,而只是津津樂道于筆法的“內美”。黃賓虹將筆法歸納為“平、圓、留、重、變”五法。“平”為錐畫沙,平是肘腕指持平,平均用力;“圓”是折釵股,園是中鋒為主,轉彎時尤其要如折釵股;“留”是屋漏痕,留是不要太快,要沉穩,把握得住;“重”是高山墜石,重是要有一定的力度;“變”是在平、圓、留、重基礎之上的綜合變化和相互混用,得古法而超古法。五法是書法中最具繪畫性的概念,大凡書法美學精華盡在于此。黃賓虹的五筆,其實也是對于“金文”筆法的高度提煉,黃賓虹極力推崇包世臣的《藝舟雙楫》,該書發掘倡導的“碑學”用筆,被其稱為是畫學之秘籍。他認為中國畫筆墨極易形成飄逸而非敦厚的形象,為了變飄逸為敦厚,應向金石學習。五筆是黃賓虹對中國畫筆法內美的畢生體悟,也是對前人心得與理論的系統總結,彌足珍貴。以書入畫,決定了書法在繪畫中的核心地位,一個人運筆能夠做到“平、圓、留、重、變”,說明這個人的修養極高,在黃賓虹看來,書法的書寫,最終的意義是展現人格書寫靈性。筆墨不僅是物質的、審美的,而且是心靈的、人品的,筆者認為這才是黃賓虹筆法“內美”的靈魂。
黃賓虹最基本筆法是一波三折,他一生都在研究和踐行一波三折的筆法,這一筆法來源于其“三角弧”理論。正如黃賓虹所說:“天生的東西決不會都是整齊的,所以要不齊,要不齊之齊,齊而不齊,才是美”,“書法流美,有弧三角,齊而不齊,以成內美”。黃賓虹在與黃居素的書信往來中也提到:“名畫用筆多是一波三折,從隸體中來。波折須自然有勁為上,外和而內剛”。黃賓虹所謂的一波三折,并非簡單地在一筆中打三道彎,轉三個折,而是對太極圓環運行規律體現于筆法之中的形象描述。從黃賓虹作品我們能夠看到,縱橫直線變為一波三折,無論橫豎,都不是物理上的水平或垂直的直線,而是橫豎的“S”,由此,筆姿分別出陰陽反正,筆勢體現出起承轉合,筆力顯示出剛柔相濟。一波三折,它一伏一起,形成一個有谷有峰的“波”,由起到訖,完成三次轉折,正如其所說:“用筆之法,全在書訣中,有一波三折一語,最是金丹。歐人言曲線美,亦為得解”,這種線條的表現方法,實為東方用筆之上乘,它充滿了生命力,也更加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精神。
3 內美的三角弧
黃賓虹將中國山水畫空間造型規律概括為“不齊之齊三角弧”,他認為不齊三角,有真內美。其在《國畫之民學》中說:“我們知道桌子是方的,茶杯是圓的,它們雖很實用,但因為是人工做的,方就止于方,圓就止于圓,沒有變化,所以談不上美。凡是天生的東西,沒有絕對方或圓,拆開來看,都是由許多不齊的觚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狀多,變化大,所以美。一個整整齊齊的三角形,也不會美。天生的東西絕不會都是整齊的,所以要不齊,要不齊之齊,齊而不齊,才是美”。他認為繪畫古法至唐已失,這里的古法就是“道法自然”的“不齊之齊”。黃賓虹將內美同“三角弧”聯系起來,這里所言的內美,非指書法的骨力,而是指空間造型的法則。
黃賓虹認為“不齊之齊三角弧”是繪畫的內美之一。黃賓虹說三角形“靈活莊重”,三角形較之圓型穩定,較之方形靈活。正如潘天壽所說:“如果在布局上沒有三角形是不好的,而不等邊三角形,更好于等邊三角形。”黃賓虹山水畫空間組織形式是以三角形為基本單位,三角形最能夠體現多樣統一、整齊多變的組織原則,即美的形式法則。黃賓虹是古往今來最擅長運用三角形來疊山組水的畫家,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大小不等、角度不等的不齊之齊三角形的堆疊組合而成。看他的作品我們發現,其作品中遠岸、山腳、水邊、山頂、礬石等造型基本都是不同三角形。除此之外,黃賓虹畫面的空間構成,基本也是利用大的三角塊切割構成畫面。三角弧是黃賓虹對自然世界的抽象,是世界恒定的內在結構,因此他構成了黃賓虹藝術的內美世界。
綜上所述,學人黃賓虹一生致力于追求以“內美”為核心的藝術觀,其“內美”藝術觀,蘊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與自然內美的美學取向,為矯治浮躁的當代藝術開出了一劑良方。理解把握黃賓虹的“內美”特征,無論是對當今的中國畫還是國外的西洋畫,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伯敏.《黃賓虹畫語》[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2]王伯敏.《黃賓虹全集》[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1.
[3]勞誠烈.黃賓虹的內美與外美之辨[J].《新美術》,2013年7期.
作者簡介
劉健(1969-),男,陜西榆林,西安財經學院,學士,研究方向:美術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