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萬里
摘 要:網絡輿論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是民意的集中反映。網絡傳播的自由性、交互性、開放性和隱蔽性等特點賦予了網絡輿論強大的活力,網絡輿論這種“民意”的力量常常會影響政府的決策。
關鍵詞:網絡輿論;民意;輿論監督;政府決策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的飛速發展,網絡媒介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其地位也日益重要起來。預計2017年我國網民規模將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將達55.9%,手機用戶規模達7.39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推陳出新,除網絡新聞、網絡論壇等傳統應用外,又出現了博客Blog、維基WIKI、聚合新聞RSS等新形態的信息交互模式以及依托微信及其他手機APP應用而產生手機信息傳播媒介。范圍廣、交互性強、更新速度快的互聯網傳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關系,是對傳統新聞媒介的傳播模式的解構和顛覆。
網絡傳播的自由性、交互性、開放性和隱蔽性等特征,使以往在傳統媒體上無法實現的個人表達言論的自由得以實現,任何人一進入網絡就可以放下現實生活中的顧慮,暢所欲言,從而讓網絡媒介形成了一個言論的“自由市場”,也由此而產生了一種新型的輿論類型——網絡輿論。網絡輿論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是民意的集中反映。
當政府面對這個“自由市場”里輿論的強大壓力時,為了正確地引導其走向,最大限度地消除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必然會采取一系列積極的措施,作出有效的決策。
1 網絡輿論的形成及特點
互聯網使得人人都是自媒體、個個都有麥克風。輿論的發生和發展,是由個體意見到群體意見,再到社會輿論。傳統媒體由于受政治、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往往不能提供老百姓最關切的新聞,而網絡媒體因其自身的自由性、隱蔽性,所以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網絡巨大的互動優勢使其成為一個沒有中心、不分等級,擁有極大的自由而少有限制的虛擬世界。網站多種形式的集中報道,吸引網民對重大事件的關注,促使網民通過新聞跟貼、網上論壇、微信轉發等手段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廣泛的社會輿論,即是網絡輿論。
網絡輿論具有影響廣泛、傳播快捷等特點,加上網絡傳播的自由性、交互性、開放性、隱蔽性,以及網絡媒介從根本上對傳播者和受傳者關系的改變、“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的顛覆,讓網絡媒介形成了既有點對面傳播,又有點對點、多點對多點傳播的新型傳播模式,從而賦予了網絡輿論強大的活力。
然而,由于網絡輿論與信息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而這段距離往往是信息真實性發生偏差的空間,這樣就難免造成不實信息的出現,但大多數網民常常很少對其真假做出辨別,而是表現出一種群體的盲從與沖動。例如在網上“城管暴力執法”的貼子相當流行,而一些點擊率非常高的帖子、文章或者小視頻常常用有煽動性標題與內容,不問事情真偽,大肆宣傳,并得到廣大網友尤其在微信中瘋狂轉發,并引起廣大網友的圍觀與熱議。其實有些文章只要稍加理性分析,就會發覺這些內容是不實報道或者虛假編造,然而在網絡上,這種輿論傾向卻屢屢得手。
2 網絡輿論是民意的集中反映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民結構已趨于合理化,而在網上對公共事件發表意見的網民多數是參與意識強、有責任感和有相當批判水平的人,也這就是說,網絡輿論能夠代表廣泛的民意。民意反映的集約性、普遍性、可視性在網絡輿論中得到最為顯明的反應。在現有的能比較真實、直接、及時反映民意的手段上,網絡輿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當網友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種觀點后,網絡媒體與平面媒體再經過交叉作用,馬上會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觀點與呼聲。如此互動,一種被廣泛提升出的民意就顯現出來,影響著政治議題的設置,所以自然而然開始影響政府的決策。但是網絡輿論的“放大效應”的負面效果不容忽視,往往會對事實夸大其詞,或者是讓大眾混淆視聽,影響人們辨別事物真偽好壞的能力,例如網絡上經常出現的煽動民族仇恨的言論,原本是件很小的事情,可是經過網絡的放大之后,加之公眾的盲從,最終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輿論力量,以至于讓公眾引入了輿論誤區。
網絡媒體全天候的信息傳播與實時信息發布,增大了公共事件的沖擊力,同時它打破了話語特權的壟斷,把部分話語權轉交給受眾,受眾可以通過粘貼、編輯、鏈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評論,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民意,盡早地解決問題;而另一方面,公眾在網絡上的暢所欲言,必然會導致網絡輿論的紛繁復雜。由此,即便是對于一件好事,也會有人在網絡上發出反對的呼聲,甚至打出反動的口號和旗幟,以期民心大亂。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常常讓政府在決策的過程中舉棋不定,政府為了穩住民心,必然會顧及各方的利益,從而增加了決策的難度。而正是因為網絡輿論的這些弊端,政府才會更加重視網絡輿論的強大威力。如今,面對中國互聯網龐大的用戶、網絡輿論“沸反盈天”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主動“觸網”,增強對互聯網相關情況的學習研究和反應能力。傾聽來自互聯網的民意,已成中國各級政府的新風氣和新要求。因此可以說,網絡輿論的出現和形成,為政府決策者提供了全面而集中的民意反映通道。近幾年,隨著電子政務的推廣,隨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網民的不時對話,隨著相關部門、有關領導對網上民意的關注,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的對話溝通渠道。
3 政府與網絡輿論的互動關系
3.1 網絡輿論促使政府對重大事件做出決策
在我國,以往的輿論傳播模式基本上以“瀑布模式”為主,即政府通過大眾傳媒使意見流向意見領袖和民眾,從而影響和引導公眾輿論。隨著網絡影響力的擴大和網絡輿論的日益成熟,民眾可以借助網絡方便快捷地發表意見,加上傳統媒體的跟進報道,從而使得公眾的意見能夠不斷到達權力階層,影響政府的決策,使權力階層在輿論面前迅速做出反應,最終形成一種能使公眾輿論與政府形成對流和反饋的互動模式。網絡輿論的焦點能成為媒體報道的話題,對媒體的議程進行修正或重構,由此而對政府的決策造成影響。
3.2 政府對網絡輿論的選擇與引導
由于人的個體性,以及每個人所受教育程度、成長環境、價值觀、世界觀和倫理道德的差異,因此造成了網絡輿論“萬家爭鳴”、“魚龍混雜”的局面。網絡輿論在促進政府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化、科學化、高效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消極影響,如:網絡輿論削弱了政府作為輿論“把關人”的力量、“信息斷裂”削弱政府決策的公共性、利用虛假網絡輿論信息影響決策主體、網絡輿論信息安全的隱患使決策過程存在風險。因此我們要客觀地看待網絡輿論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既通過網絡輿論平臺,擴大公眾有序參政,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又要維持政府決策機構的相對自主性,這需要政府保持理性分析能力,積極主動參與網絡輿論,及時關注與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化解矛盾。特別是當前我市正處在加速推進阜陽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實施“五大專項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引導好干部群眾工作干勁與奮發有為的激情,更需要發揮網絡輿論的“正能量”。
4 結論
民意大于天,而網絡輿論是民意的集中反映,能否科學而理性地面對網絡輿論,是政府執政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體現。因為從網民的議論中,決策者能夠感受到公眾輿論的走向,看出人心的項背和民眾的好惡,從而有可能作出更加合乎民心,更為合情合理的決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