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銘 黃慶琴 張文娟等



[摘要]目的觀察撫觸、非營養性吸吮聯合干預對新生兒足底采血時心率和疼痛的影響。方法選擇在我院住院的90例需足跟采血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分為擁抱撫觸組(Ⅰ組)、非營養性吸吮組(Ⅱ組)、聯合組(Ⅲ組),每組各30例,分別采用擁抱撫觸、非營養性吸吮及聯合護理干預,比較三組新生兒穿刺前、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及疼痛評分(NFCS評分、NIPS評分),記錄哭聲持續時間、出血時間和出血滴血直徑。結果Ⅰ組、Ⅱ組、Ⅲ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顯低于Ⅰ組、Ⅱ組(P<0.05)。Ⅰ組、Ⅱ組、Ⅲ組NFCS評分、NIP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NFCS評分、NIPS評分均明顯低于Ⅰ組、Ⅱ組(P<0.05)。Ⅲ組哭聲持續時間、出血時間明顯短于Ⅰ組、Ⅱ組(P<0.05),出血滴血直徑明顯大于Ⅰ組、Ⅱ組(P<0.05)。結論擁抱撫觸、非營養性吸吮聯合干預能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提高采血效果,且效果優于單一擁抱撫觸或非營養性吸吮,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擁抱撫觸;非營養性吸吮;疼痛;心率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8-71-04
無論是足月兒還是早產兒,出生后即具有感覺疼痛的能力,且新生兒比年長兒和成人更易受到疼痛負面效應的影響,不僅會造成短期影響,影響新生兒的睡眠質量、食欲及與外界交流的情緒等,長期疼痛刺激還會對新生兒神經細胞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影響到腦部發育。雖然新生兒不會采用言語來表達疼痛,但是會通過面部表情、哭鬧程度、軀體運動等各種狀態來表達,因而,疼痛的評估和干預被認為是新生兒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早期干預新生兒疼痛越來越受到臨床護理的關注。足跟采血是新生兒病區常見的診斷性、治療性操作,針刺引起的急性、短暫性痛覺刺激易使他們處于超出刺激時間數倍的疼痛應激狀態中,影響其內環境的穩定和平衡。目前,臨床新生兒疼痛常用干預方法主要有藥物、環境、行為、非藥物等,本研究旨在觀察擁抱撫觸、非營養性吸吮聯合干預對新生兒足底采血時心率和疼痛的影響,探索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的方法,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1日~3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90例需足跟采血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分為擁抱撫觸組(Ⅰ組)、非營養性吸吮組(Ⅱ組)、聯合組(Ⅲ組),每組各30例。Ⅰ組中男16例,女14例,胎齡(38.80±0.87)周,體重(3391.83±376.51)g;Ⅱ組中男15例,女15例,胎齡(38.97±1.05)周,體重(3340.00±299.22)g;Ⅲ組中男16例,女14例,胎齡(38.73±0.91)周,體重(3435.00±337.89)g,三組新生兒性別(X2=0.089,P>0.05)、胎齡(F=0.473,P>0.05)、體重(F=0.589,P>0.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1)均為足月順產的新生兒高膽;(2)均在足量喂奶之后的1~2 h開始足底采血;(3)足跟采血一次成功;(4)排除24h內使用過鎮靜藥或鎮痛藥;(5)家屬知情同意,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3方法
Ⅰ組在穿刺前先對新生兒進行撫觸5min,取血后繼續撫觸5min,Ⅱ組在穿刺前5min給予安慰奶嘴吸吮,直至采血后5min停止吸吮,Ⅲ組在穿刺前先對新生兒進行撫觸5min,同時給予安慰奶嘴吸吮,直至采血后5min停止撫觸及吸吮。
1.4觀察指標
(1)心率變化:穿刺前、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采用多功能監護儀記錄三組新生兒心率變化情況;(2)疼痛評分:采用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評分(NFCS評分)和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IPS評分)評估采血時的疼痛程度,分數越低,疼痛越輕;(3)其他指標:記錄哭聲持續時間、出血時間和出血滴血直徑。所有數據記錄由專人負責。
1.5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取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干預措施對新生兒心率的影響
Ⅰ組、Ⅱ組、Ⅲ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顯低于Ⅰ組、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干預措施對新生兒疼痛的影響
Ⅰ組、Ⅱ組、Ⅲ組NFCS評分、NIP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NFCS評分、NIPS評分均明顯低于Ⅰ組、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同干預措施哭聲持續時間及采血效果比較
Ⅲ組哭聲持續時間、出血時間明顯短于Ⅰ組、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滴血直徑明顯大于Ⅰ組、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伴有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的情緒體驗,是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以外的“第五生命體征”,疼痛管理越來越被重視。胎兒出生后即具備感覺疼痛的能力,雖不能使用言語表達對疼痛的感覺,但能通過面部表情、哭鬧程度、軀體運動等形式表達,疼痛可新生兒可造成近期或遠期的不良影響,影響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出現警覺、易醒,深度睡眠較少,同時也會導致兒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認知行為障礙和適應能力差等問題。早期進行疼痛干預可降低疼痛應激對新生兒腦發育的不利影響,提高生存質量。endprint
目前,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已有推薦的新生兒疼痛管理策略,將操作性疼痛的日常干預措施納入臨床工作指南,但在國內尚未將操作性疼痛的干預措施納入日常工作的常規,加上對鎮痛藥物使用安全性的考量,致使新生兒疼痛得不到及時處理。非營養性吸吮能通過給嬰兒口中放置安慰奶嘴,達到對口腔觸覺感覺器刺激,促進調節傷害性感覺傳導的5-羥色胺的分泌,以提高新生兒的疼痛閾值,進而產生鎮痛效果,且能分散其注意力,讓他們有一種與母親在一起的安全感,使其保持較好的安靜狀態,也不會增加護士負擔。研究表明,當嬰兒的吸吮動作達到30次/min時,具有明顯減輕疼痛作用。高海霞等觀察非營養性吸吮對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兒疼痛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采用非營養性吸吮的新生兒疼痛面容持續時間、啼哭時間明顯縮短,心率變化也較小。
擁抱撫觸能通過撫觸刺激皮膚感受器,再上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滿足新生兒的情感需求,使新生兒身心愉悅、安靜、不哭鬧,還能促進內源性鎮痛物質β-原內啡肽的釋放,減少對穿刺的應激反應,從而起到鎮痛作用,減少足跟采血造成痛苦,同時能使大腿、小腿及足部血液更充盈,提高采血一針成功率,尤其適合下肢血液循環差的患兒,避免多次采血反復擠捏足部或多次穿刺給新生兒造成的痛苦,縮短新生兒緊張、哭鬧時間,是一種簡便、安全、可行的緩解疼痛的方法。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Ⅰ組、Ⅱ組、Ⅲ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均明顯增快,但Ⅲ組穿刺后1min、穿刺后3min、穿刺后5min心率明顯低于Ⅰ組、Ⅱ組。表明新生兒對疼痛均有感知能力,進而出現明顯的生理反應。Ⅰ組、Ⅱ組、Ⅲ組NFCS評分、NIP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Ⅲ組NFCS評分、NIPS評分均明顯低于Ⅰ組、Ⅱ組。表明通過擁抱撫觸、非營養性吸吮等非藥物干預能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且聯合干預效果更顯著。新生兒足底采血效果與諸多因素有關,如采血時的體位、采血器具、護理干預措施,本文研究結果顯示,Ⅲ組出血時間明顯短于Ⅰ組、Ⅱ組,出血滴血直徑明顯大于Ⅰ組、Ⅱ組,提示聯合采用擁抱撫觸、非營養性吸吮進行干預有助于提高采血效果。
綜上所述,新生兒操作性疼痛不可避免,而疼痛刺激可對新生兒可產生近期及遠期的不良影響,臨床實踐中應重視對新生兒疼痛的干預,在采集新生兒足跟血或進行其他疼痛性操作時,可聯合采用擁抱撫觸、非營養性吸吮進行干預,能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提高采血效果,且效果優于單一擁抱撫觸或非營養性吸吮,值得臨床推廣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