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愛群 韓金秀 何悅枝
[摘要]目的探討氣囊仿生助產技術對產程及母嬰的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5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經陰道分娩產婦3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150例,對照組助產技術上未行特殊干預,觀察組行氣囊仿生助產,比較第一產程和第二產程耗時,統計兩組新生兒1min及5min Apgar評分,及兩組干預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最后統計兩組出現的會陰裂傷情況。結果觀察組第一產程和第二產程耗時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1min和5min Apgar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第二產程、產后24小時及出院時,患者疼痛VAS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P<0.05),觀察組會陰完整比例大于對照組(P<0.05),會陰裂傷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氣囊仿生助產能有效的縮短產程,減輕產婦疼痛,降低軟產道損傷情況,提高分娩安全性。
[關鍵詞]氣囊仿生助產;產程;母嬰安全;自然分娩
[中圖分類號]R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8-107-04
經陰道分娩屬于人體本能反應,其在分娩過程中通過規律宮縮,進而通過陰道分娩。目前巨大兒比例顯著增多,經陰道分娩具有更高挑戰。以往認為,經陰道分娩過程中行會陰側切在縮短產程,減少會陰撕裂方面有重要意義。但存在一定產褥感染及影響美觀等負面影響。氣囊仿生助產主要通過產科專用氣囊,結合計算機程序以及人工調控,通過充氣、放氣等過程,模擬胎頭下降過程,以外力作用加強對陰道的擴張效果,從而減少分娩疼痛,縮短產程。該技術屬于助產領域的技術創新,是繼胎頭吸引術、產鉗助產術之后的又一創造性應用成果,其顯著促進自然分娩并努力降低剖宮產率,同時最大的特點為避免藥物使用,屬非藥物性助產,并可根據產程進展情況隨時調節施術方法,不具有任何危險性隱患,不發生由于技術操作引起的危及母嬰的并發癥,故此技術具有安全性。鑒于氣囊仿生助產技術的以上多項優點,本研究主要總結本院近年實施氣囊仿生助產技術的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經陰道分娩產婦300例,入組前均簽署自然分娩相關知情同意書及本研究注意事項知情同意書,同時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年齡19~35歲,排除已行椎管內分娩分娩鎮痛者、合并精神及神經系統疾病者、合并妊娠期相關并發癥者、既往行腹腔,盆腔手術治療者、確診惡性腫瘤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0例。觀察組年齡19~40歲,平均(30.8±1.4)歲,分娩產程時間6~25h,平均(14.8±2.1)h,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78例,高中以下者72例,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3500g,平均(3010.5±150.0)g,嬰兒性別:男83例,女67例;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30.9±1.5)歲,分娩產程時間6~25h,平均(14.9±2.5)h,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76例,高中以下者74例,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3500g,平均(3010.0±150.0)g,嬰兒性別:男85例,女65例,兩組年齡、分娩產程時間、文化程度、新生兒出生體重及胎兒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助產技術上未行特殊干預,僅實施常規檢查,使用縮宮素催產、告知產婦配合腹壓用力等;觀察組行氣囊仿生助產術雙擴法,使用儀器為KCB-Ⅰ型全自動仿生助產儀,施術前首先做好產婦心理護理干預,告知其分娩注意事項以及行氣囊仿生助產的優點,取得產婦及其家屬的充分配合。第一步擴張宮頸:術中擺放截石位并排空膀胱,對外陰及陰道消毒,使用窺陰器暴露宮頸,再次消毒,用宮頸鉗鉗夾宮頸前唇,將無菌氣囊置于宮頸管內,使用“自動”法擴張宮頸(儀器自身設定的3個參數,可在6min內均勻充氣,使氣囊擴張至80mm,并保持4分鐘即“8-6-4模式”,可將成熟宮頸由3~4cm順利擴至6~7cm,只擴張一次即可。第二步,在宮頸擴張至≥5cm以后,先行人工破膜(胎膜早破者免除),了解羊水情況;第三步擴張陰道,將無菌氣囊拉下至陰道上段。再使用“足踏法”或“手動法”擴張陰道上段2~3次,(氣囊可逐步擴張到直徑80mm,也可以根據情況達到81~85mm,保持時間為3~5min,可以誘發2次宮縮),最后擴張陰道下段1次(氣囊直徑達到60~65mm即可,保持時間也為3~5min)。針對宮頸水腫及滯產者,適當鎮靜并行宮頸多點局麻藥注射,針對宮縮乏力者,可使用小劑量縮宮素,并密切觀察胎心變化。分娩完成后對宮頸進行檢查,了解軟產道裂傷情況,必要時給予縫合。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比較第一產程和第二產程耗時,統計兩組新生兒1min及5minApgar評分,及兩組干預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最后統計兩組出現的會陰裂傷情況。疼痛程度評定使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進行,最高10分代表最痛,最低0分代表無痛。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進行,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產程平均耗時比較
觀察組第一產程耗時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產程耗時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1min及5minApgar評分比較
觀察組1min Apga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minApga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干預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第二產程、產后24小時及出院時,患者疼痛VAS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endprint
2.4兩組會陰裂傷比較
觀察組會陰完整比例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會陰裂傷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常規接生技術其產程長,產婦疼痛明顯,且發生會陰撕裂等軟產道損傷幾率大。近年隨著氣囊仿生助產技術的臨床應用,其有效的利用了產婦分娩過程中宮頸及陰道所具有的良好彈性,通過氣囊外力將宮頸及陰道擴張,同時配合助產士的精心護理,促進胎頭的下降,進而提高宮頸軟化程度,結合有效的觀察胎心變化,調控胎兒經陰道娩出速度,減少分娩過程中助產士通過手進行托舉會陰不便,進而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傷。氣囊仿生助產技術是在常規導樂分娩基礎上實施的一種有效的分娩促進方法。在積極調動產婦主動分娩信心同時,消除產婦心理壓力及恐懼感,外力作用促進宮頸與陰道擴張,更好的提高陰道分娩效率,確保胎頭于宮縮間歇緩緩通過陰道口娩出。
本研究觀察組行氣囊仿生助產相對于常規分娩,針對兩組產程平均耗時比較發現,觀察組第一產程耗時顯著短于對照組,第二產程耗時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行氣囊仿生助產能顯著縮短產程,有利于產婦分娩。另外針對兩組1min及5min Apgar評分比較發現,觀察組1min Apga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且5min Apga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行氣囊仿生助產,對于提高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更好的提高分娩安全性有重要意義。同時針對兩組干預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比較發現,觀察組第二產程、產后24小時及出院時,患者疼痛VAS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行氣囊仿生助產能顯著降低產婦疼痛程度。最后針對兩組會陰裂傷統計發現,觀察組會陰完整比例大于對照組,會陰裂傷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行氣囊仿生助產對于減少分娩過程對產婦軟產道損傷有積極意義。行氣囊仿生助產通過外界干預誘發宮縮,從而增加產力,縮短產程,同時降低產婦懼怕心理,減少分娩疼痛。其主要是通過氣囊助產,機械性的刺激宮頸的擴張,提供宮縮效率,增強產婦產力,從而縮短產程,結合破膜后胎先露部位對宮頸及子宮下段的直接壓迫,正反饋的加強宮縮,另外機械性擴張陰道則同時加強對直腸的壓力,引起直腸子宮反射,從而出現便意,進一步加強腹壓,促進胎先露下降。最后擴張后的宮頸軟產道減少了胎頭下降過程中的外界阻力,顯著縮短產程,縮短疼痛時間,減輕疼痛程度。進而有效的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分娩過程母嬰并發癥。
雖然氣囊仿生助產技術存在多項優點,但臨床應用首先氣囊最大直徑應固定于宮頸內口水平,避免過高或過低,引起抬頭上浮,影響胎先露下降及過低導致宮頸裂傷,且在性氣囊助產時應配合有效宮縮藥物治療,當宮口擴張超過5cm,則需結合人工破膜,并嚴密監測羊水性狀、量及顏色,加強對產程的監測,避免產程過快導致的軟產道裂傷等并發癥,做好以上各點對提高氣囊仿生助產技術的臨床應用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氣囊仿生助產能有效的縮短產程,減輕產婦疼痛,降低軟產道損傷情況,提高分娩安全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