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細玉+黎惠靜


[摘要]目的分析廣州市棠下社區結直腸癌篩查結果。方法2015年5月~2016年12月對廣州市棠下社區50~75歲常駐居民673例進行結直腸癌初篩。采用社區居民直腸癌篩查危險度分析表對危險度以及采用糞便潛血實驗進行初篩。統計初篩陽性率,比較問卷評估與糞便潛血陽性的符合率。比較不同年齡段、性別初篩陽性率,分析既往史與糞便潛血陽性的關系,記錄腸鏡檢查結果。結果初篩共有122例為高危結直腸癌,占18.13%。問卷評估法與糞便潛血陽性法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初篩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50~55歲段初篩高危結直腸癌陽性率顯著低于其他年齡段,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便秘史、粘液/血便史者糞便潛血陽性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1例復查腸鏡,其中19例查出異常,占46.34%,其中結直腸息肉/腺瘤18例,結直腸癌1例。結論結直腸癌初篩采用問卷評估結合糞便潛血實驗能夠減少漏診率,對直結腸癌的早預防及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結直腸癌;篩查結果;便秘;糞便潛血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8-191-03
結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結直腸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廣州疾控中心數據顯示廣州市是全國大腸癌的高發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本研究對廣州市棠下社區直腸癌發病情況進行篩查,對本社區直腸癌的早期診斷、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5年5月~2016年12月對廣州市棠下社區50~75歲常駐居民673例進行直腸癌初篩。其中男236例,女437例;年齡50~75歲,平均(55.3±13.1)歲;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268例,大專以下文化程度405例;民營企業員工137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營企業員工224例,其他312例。
1.2調查方法
本調查遵從知情、同意、自愿、免費的原則進行。采用社區居民直腸癌篩查危險度分析表對危險度以及采用糞便潛血實驗進行初篩,初篩陽性評判:初篩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或一項以上者判定為高危人群:(1)一級親屬患大腸癌史;(2)本人有癌癥史或腸息肉史;(3)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慢性腹瀉史、慢性便秘史、粘液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史、不良生活事件史;(4)任一次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糞便潛血試驗,檢查2次,每次間隔一周,其中一次糞便潛血陽性者即為陽性,糞便潛血檢查采用免疫法檢測,不受肉食的影響。
1.3分析方法
統計初篩陽性率,比較問卷評估與糞便潛血陽性的符合率。比較不同年齡段、性別初篩陽性率。糞便潛血陽性的高危因素。記錄腸鏡檢查結果。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糞便潛血陽性結果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初篩高危結直腸癌
初篩共有122例為高危結直腸癌,占18.13%。其中問卷評估為高危結直腸癌104例,占15.45%;糞便潛血陽性21例,占3.12%;問卷評估與糞便潛血均為陽性者1例,占0.15%。兩種方法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9.762,P<0.05)。見表1。
2.2不同性別、年齡段初篩結果分析
男性初篩陽性率為52例,占22.03%,女性初篩陽性率為70例,占16.02%,不同性別初篩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3.342,P>0.05)。不同年齡段初篩高危結直腸癌結果見表2。50~55歲段初篩高危結直腸癌陽性率顯著低于其他年齡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9.469,P<0.05)。
2.3既往史與糞便潛血陽性的關系
慢性便秘史、粘液,血便史者糞便潛血陽性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慢性腹瀉史、慢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史、慢性闌尾炎/闌尾切除史、近10年有重大精神創傷、癌癥史、腸息肉史、一級親屬腸癌史與糞便潛血陽性無明顯的關系(P>0.05)。見表3。
3討論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系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癥、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鉬)、吸煙等有關。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癥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癥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結腸鏡檢查是將纖維結腸鏡伸入到結腸起始部位回盲部,檢查結腸和直腸腸腔,并在檢查過程中進行活檢和治療。結腸鏡檢查比鋇劑灌腸x射線更準確,尤其對結腸小息肉,通過結腸鏡摘除并行病理學確診。良性息肉摘除可預防其轉變為結直腸癌,癌性息肉有助于明確診斷和治療。直腸癌根治性治療的基礎是手術。而早期診斷及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治愈率。而篩查能夠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是目前世界上預防與控制結直腸癌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采用機會性篩查對廣州市棠下社區進行結直腸癌初篩,該篩查是對就診及體檢人群進行的“個體篩查”,本次篩查知情、同意、自愿、免費的原則進行,采用的是自然人群篩查模式,采用社區居民直腸癌篩查危險度分析表以及采用糞便潛血實驗進行初篩,對于初篩高危者,建議進行腸鏡進一步篩查。在本次篩查中,初篩結果顯示,社區居民直腸癌篩查危險度分析表調查結果高危結直腸癌陽性率顯著高于糞便潛血陽性者,結合社區居民直腸癌篩查危險度分析表與糞便潛血陽性實驗的方法進行初篩,能夠顯著降低漏診率。初篩共有122例為高危結直腸癌,占18.13%,初篩高危結直腸癌陽性率較高。根據廣州疾控數據顯示廣州市男性大腸癌的發病約是女性的1.2倍,尤其在60歲以上居民,性別差異更為明顯,男性發病約是女性的1.5倍,本研究跟廣州市疾控數據結果基本一致。年齡與陽性率有一定的關系,50~55歲年齡段者初篩陽性率顯著低于其他年齡段,并且71~75歲年齡段者的陽性率最高,這也提示高齡者結直腸癌危險度越高。患者既往史中慢性便秘、粘液/血液便史與糞便潛血陽性具有顯著的關系,而其他慢性腹瀉等于糞便潛血陽性沒有顯著的關系。這提示對于有慢性變比、粘液/血液便史者要高度重視,及時就診,及時篩查。122例初篩陽性者,41接受了腸鏡復查,復查率相對較低。這提示本地區居民對結直腸癌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夠,對結直腸癌的重視程度不夠,對腸鏡檢查存在錯誤認知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加大相關的健康教育。41例復查腸鏡,其中19例查出異常,占46.34%,其中結直腸息肉/腺瘤18例,結直腸癌1例。結果顯示,經過初篩后,對于高危結直腸癌者進行腸鏡檢查,具有較高的異常檢出率。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是高發病,尤其老齡人群,而目普遍對結直腸癌的認知不夠,加強相關的健康教育,提高初篩率及復查率,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