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摘要]目的比較微創內固定系統(LISS)與傳統切開固定法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臨床應用療效。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臨床患者,其均為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中,共收治44例患者,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兩組,每組22例,分別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切開固定法治療,實驗組采用LISS法治療,對比兩組手術情況、近遠期預后情況。結果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而實驗組明顯要優于對照組(P<0.05);接受治療6個月后,實驗組的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及屈伸活動度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方面,與傳統切開固定法相比,采用LISS法治療效果較好,創傷小,安全性高,這一治療方法能夠縮短骨折愈合時間,遠期膝關節功能恢復與活動度情況更為理想,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LISS法;傳統切開固定法;復雜脛骨平臺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8-210-03
在骨科,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是指脛骨平臺受到暴力及其他損傷導致關節面壓縮、塌陷、劈裂,甚至出現粉碎性骨折。同時,合并韌帶、周圍組織的嚴重損傷。若是處理不當,會直接導致患者關節不穩,甚至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等,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內固定治療方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暴力損傷增多,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傳統手術多采用切開固定法。這一種手術創傷大、患者預后差,容易發生塌陷。為進一步分析LISS法與傳統切開固定法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效果之間的不同,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44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病癥詳細情況進行了解,且采取合適治療手段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研究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間,將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44例作為對象,都經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都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共收治44例患者,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每組22例,分別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兩組患者性別情況進行了解,實驗組男13例,女9例;年齡21~75歲,平均(38.2±3.4)歲。對照組男14例,女8例;年齡21~74歲,平均(38.2±3.5)歲。本研究所選取的兩組患者基本情況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1)符合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標準;(2)根據Schatzker分型,屬于Ⅳ、Ⅴ、Ⅵ;(3)年齡20~60歲,患者骨骼發育成熟;(4)通過臨床治療,均采取手術治療手段;(5)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排除標準
(1)患者所患疾病在骨折方面存在病理;(2)需要外部固定支架進行輔助治療;(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合并顱腦損傷;(4)具有基礎性合并癥狀。
1.4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者進行LISS法治療,其主要操作如下:采用仰臥位、常規消毒、麻醉;患者墊高膝關節,呈直角。從膝前內外側將關節鏡送入,對周圍破壞組織進行清除,對患者可能出現的組織損傷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與此同時,患者在實際情況上存在一定差異,所以一定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去設計手術方案,且能夠對患者骨折關節結構以及骨折短位等問題進行詳細探討,如使用拉力螺絲進行固定,并使用克氏針、定位針進行骨折的恢復。根據骨折的情況,進行LISS鎖定鋼板的選擇,從切口插入,沿潛行隧道進行導入;確定位置之后,使用螺釘固定。做完該事項之后對患者復位情況進行查看,如果無任何問題則可以將克氏針去除,就算完成了固定工作。
對照組采用傳統切開內固定方法,其操作方法如下:采用仰臥位、常規消毒、麻醉;確定手術區域,并作倒L型的切口;與此同時,對半月板進行查看,且能夠從下方關節囊中進行打開;如果是在直視環境中,則可以通過牽引或者擠壓等方法將骨折做復位恢復。在克氏針固定的情況下采用x射線機進行復位情況的觀察,若是復位理想,則進行其他損傷的修復。
1.5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術后疼痛感、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及屈伸活動度。
1.6評價標準
疼痛程度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膝關節功能評價采用HSS評分法。
1.7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作為數據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實驗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疼痛感、膝關節功能恢復與活動度情況比較
接受治療6個月后,實驗組的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及屈伸活動度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多是由高能量損傷所致,患者常伴有血管、半月板以及韌帶等周圍組織損傷,這為骨科醫生的診治帶來一定的挑戰。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實驗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傳統的手術方法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固定法進行,雖然能夠為臨床醫生的治療提供良好的手術野,但是由于手術過于復雜,患者創傷性大,出血量多,對于患者以后產生一定的不利。采用LISS法進行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主要有以下特點:(1)近關節處能夠使用多枚帶鎖螺釘進行固定,加固關節的穩定性。生物力學表明,采用LISS法在固定骨質疏松性股骨遠端骨折時較角鋼板及髓內釘具有更強的力學優勢。(2)經皮插入鋼板以及固定螺絲,創傷性小,保護骨折愈合的生物學環境。(3)采用角穩定性的鋼板螺絲設計,能夠讓膝關節更加穩定,不再依賴于鋼板與骨之間的磨砂力,避免對于骨膜的壓迫。對于開放性骨折,一般要先清理傷口,一般是給予抗生素類藥物以防預防,再牽引1~2周后,未出現感染的情形下行LISS手術治療。正常情況下,骨折后的傷口愈合時間較長,且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骨折處供血受限或受力環境較差,所以術中應重視骨折部位的供血情況,盡量避免對骨折塊軟組織的剝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治療6個月后,實驗組的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及屈伸活動度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除此之外,在術前利用新型影像學輔助技術可以將骨折情況進行放大,讓臨床醫生能夠準確地把握骨折的解剖關系,進一步提高手術效果。
綜上所述,在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方面,與傳統切開固定法相比,采用LISS法治療效果較好,創傷小,安全性高,這一治療方法能夠縮短骨折愈合時間,遠期膝關節功能恢復與活動度情況更為理想,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值得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