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偉
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需要從政策、規劃、組織、執法、基建、技術路徑等方面統籌構建垃圾分類體系
2017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動員會,吹響了浙江垃圾治理攻堅戰的集結號,將垃圾分類處理提升至事關浙江生態文明建設、“兩個高水平建設”的戰略高度。加快浙江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已刻不容緩。
這些年,面對生活垃圾產生量大且不斷增長的趨勢,浙江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城鎮生活垃圾處理“三化四分”模式,為全省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浙江城鎮生活垃圾分類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生活垃圾總量持續增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綜合城市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勞動力輸入、生活習慣和消費方式等相關因素,帶來生活垃圾的總量激增。二是前端分類投放不夠精準。一方面是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整體意識不夠高,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養成尚需培養;另一方面是分類標準的不確定,生活垃圾分類經歷過“三分法”“四分法”,還有學者提出的“兩分法”,標準的不確定性使得分類投放不夠簡便。三是中端分類收運有待完善。居民分好類的生活垃圾,在從垃圾桶運輸到中轉站的過程中,以及從中轉站到末端分揀中心的清運過程再次被混合運輸,使得前端分類投放成為徒勞。另外,浙江大部分地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與生活垃圾收集(中轉)站分別設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未納入城市建設規劃,進社區設點存在很大障礙,造成居民交投不便。四是末端處置設施能力不足。生活垃圾處理產業鏈,缺少承接低值可回收物的加工利用鏈條。分類是手段,加工利用是目的,沒有后端的加工利用,前端分離出來的低值可回收物沒有去處,分類將難以持續下去。從全程分類管理角度看,末端處置面臨較大壓力,末端配套處置設施能力不足。五是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從管理體制來看,不同的垃圾種類歸口不同的部門管理,呈現“九龍治水”的局面,導致不同類型垃圾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各環節不能有效銜接,統一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不夠完善。
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需要從政策、規劃、組織、執法、基建、技術路徑等方面統籌構建垃圾分類體系。
大力推行源頭減量。圍繞生產、流通、消費、投放四個環節的管控來推行源頭減量,達到控制總量的目的。推行綠色包裝,減少包裝物材料耗費,嚴格落實“限塑令”,限制一次性消費用品。推動餐廚垃圾減量化和園林垃圾就地資源化。
構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體系。首先是從意識培養上,大力推廣宣傳生活垃圾分類,引導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習慣;其次是從方便居民分類投放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智能投放設備或者采用“互聯網+”等新興投放理念,給居民投放提供便利。
構建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收運體系的建立有賴于統一、高效的數字綜合應用系統信息化管理平臺。將垃圾分類收運點和收運車輛納入平臺管理,實現收運點垃圾投放量和收運車輛位置等信息實時在線監測,輔以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企業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加強垃圾分類收運車輛的管理,使各個垃圾分類收運點和收運車輛保持動態平衡。
構建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體系。加快提升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置能力,拓寬生活垃圾再生產品利用渠道,提高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置的經濟性,增強企業實施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置的積極性。健全與垃圾分類相銜接的處置體系,促進垃圾分類、資源利用、廢物處置的無縫高效銜接。建設靜脈產業基地,促進垃圾協同處置。統籌規劃建設生活垃圾終端處置設施,推動靜脈產業基地內的各類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構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體系。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分類好、少付費”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置收費制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性作用,嚴格落實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市場調價機制。積極構建垃圾分類的環境信用體系,將不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的行為納入信用信息系統進行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