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鋼
鄉愁,總是內心深處最難以忘懷的牽掛。趁著春節放假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了老家,熟悉的鄉音和口味撫慰著鄉愁,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讓人驚訝欣喜。坑洼的通村路拓寬了,還澆了瀝青,栽了整齊劃一的樹,設了騎行道;線纜雜亂的空中“蜘蛛網”入地了,視野變得開闊許多;“赤膊墻”穿衣戴帽了,成了靚麗的風景線;垃圾分類了,定期有車來統一清運處理;昔日露天茅坑變成干凈且富特色的公廁,污水橫流的溪灘也整治成公園……
家鄉的大變樣,讓原先熟悉而陌生的概念性詞匯——“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廁所革命”、“垃圾革命”等,在自己的老家變得立體且觸手可及,這些舉措確實落地了、見效了,農村人居環境越來越美了。趁著走親訪友,深入田間地頭,與當地干部群眾作了些交流,欣喜之余卻多了幾分憂慮,“物”的大投入確實讓農村快速舊貌換新顏,據了解,僅通村路拓寬改造、線纜“上改下”政府就投入了4000多萬元,但“人”這個核心因素往往被忽視。
憂慮一:干部在干群眾在看。記憶中小時候村里搞建設,政府發動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現在基本是政府唱獨角戲,干部干得再辛苦也未必能得到群眾理解和支持。政府成了有些人心中“錢多人傻”的代名詞,不少老百姓造新房故意留著赤膊墻讓政府來買單粉刷。干群關系有時緊張到劍拔弩張,為了村民自留地流轉開發,政府與村民成了敵對兩方,干部被打有之,村民日夜守地有之,層層上訪有之。
憂慮二:農村空心化陌生化。春節期間,村里雖車水馬龍、熱熱鬧鬧,但基本是外出人員暫時回鄉過年。為了就業賺錢、子女教育等原因,年輕人常年在外奔波,留守農村的大多是老弱婦孺,土地拋荒嚴重。農村越來越由一個熟人的社會走向一個半熟人甚至是陌生人的社會,鄉賢文化、倫理道德等日趨薄弱,農村德治自治亟待加強,光鮮亮麗的外表和逐年衰敗的內部讓人唏噓不已。
憂慮三:如何引得鳳凰來。治環境、做項目、搞建設,政府得心應手,大干快上,但巢筑好了如何引來人才、產業等金鳳凰,進而帶來百姓增收致富,卻很少有整體謀劃,運動式“完成上級硬任務”較多,管長遠但見效慢的軟任務往往“力不從心”。春節期間,帶著興致想游玩下整治好的溪灘公園,卻發現早已成為婦女們天然的洗衣池。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有機整體;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部署開展的“五萬工程”,也是相互關聯協同的,并不是簡單的新農村建設升級版,更加強調了“內外兼修”。“物”的投入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切不可忽視。建議從“三類人”上“添柴加火”,真正把農村的人氣聚起來:
一是把農村人留下來、外流人引回來。堅持城鄉等值化理念,加快釋放農村改革紅利,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讓美麗產業、優美環境留住人。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吸引外出就學大學生、退伍軍人和農民工等返鄉創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加快農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大力促進鄉村文化興盛,留住農耕文明的根和魂,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努力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二是把城里人吸引來、技能人請進來。堅持“產村人”融合、“居業游”共進理念,通盤考慮、整體謀劃推進環境整治和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的協同發展,想方設法吸引城里人下鄉來、游客住進來,讓老百姓錢包鼓起來。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積極推動工商資本參與農業農村開發,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鄉情鄉愁為紐帶,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鼓勵技能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沉下去,努力形成引進一名人才、培育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百姓致富。
三是把帶頭人責任擔起來、基層黨組織強起來。立足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基本要求,全面提升“三農”干部隊伍能力和水平,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既增加懂三農、善謀劃的“書香氣”,又增添與農民打成一片的“泥土味”,圍繞農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保障。
只要政策給力,農民努力,社會各界出力,鄉村振興定會換發新活力。期待不久的將來再次回鄉,面對的是一個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