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春華
春節,借著到余姚農村老家拜年的機會,走訪了幾家親戚,對村莊建設和親戚們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從走訪中了解的情況來看,村與村之間的差距在拉大,村莊整體美感度還是不強。親戚們雖然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但都能自給自足、自得其樂,不少也通過務工、開家庭作坊來增加家庭收入。幾家親戚貧富差距明顯,由于對社保醫保的政策理解程度不同,受益度參差不齊。具體來說,城市化對農村影響已從量變到質變:
一是人員構成。過去家族、家庭相互依存的關系已不復存在。比如二爹家,二爹是地道的農民,有三個兒女,在村子里各自組建了家庭,但第三代三個小孩大學畢業后都留在城里工作,只是偶爾回家看看。
二是收入來源。田地已不是家庭經濟收入的唯一來源,甚至已不再是來源。比如三叔家,過去幾十年,三叔一直圍著家里的5畝田地轉,起早貪黑,甚至在田埂上也種上豌豆等作物,好像要把地里的錢都“擠”出來。以往和三叔聊天,他反復地問高粱粉磨細點還是粗點、菜油比市場賣的油要香等話題;如今他總說人老不中用,地里的活叫誰干,很多地都荒蕪了。二爹的三個子女,雖然住在村里,但把地轉租給外地人,自己在附近的工廠工作,不靠種地為生。
三是家庭養老。依靠身邊子女養老的念頭表現得有點無奈。二爹80多歲,精氣神已大不如從前,3個子女都在身邊,養老還可以沿襲著傳統。但表哥表嫂一家就不同了,他們在村子附近一家榨菜加工廠工作,唯一的女兒在杭州工作,將來打算投靠女兒,但如何在杭州落腳,卻很惘然。
四是社會滿意度。對社會最滿意的群體是60多歲且參加了社保的老人,既能每月領到1500元左右的退休金,又能在田地里創收。最擔心的是子女大學畢業工作難找,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干農活,又不能吃苦。
余姚的親戚農家們,其實是廣大普通農村家庭的一個縮影。如今觀念的改變、結構的分化、人口的流動,讓過年本該非常熱鬧的農村也變得幾分冷清。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描繪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宏藍圖。結合調研情況,就如何貫徹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提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定要規劃先行,編制鄉村振興規劃要落實“多規合一”理念。好的規劃是成功的一半。鄉村發展依賴于產業、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務等多層面的統籌發展。未來鄉村發展如果能在各級政府的事權下,強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林地與耕地保護、交通水利等各類規劃的銜接,確保“多規”確定的保護性空間、開發邊界、鄉村規模等重要空間參數一致,并在統一的空間信息平臺上建立控制線體系,以優化空間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資源、提高政府空間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那么離實現鄉村振興“20字”藍圖目標就不遠了。
一定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必須清醒地看到,城市化發展必然帶來農村人口的減少,村莊的消亡甚至小鎮的沒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村莊可以衰落,但不能衰敗。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改變人口單向流動的現狀,創造雙向流動的條件。增強農村的吸引力,培養愛農村愛農業的職業農民,花大力氣逐步改變現在年輕人普遍選擇到企業打工,不愿意“圍著田地轉”的情況。營造農民進城條件,逐步減少養老醫療保險等制度城鄉差異,不僅要讓年輕人大學畢業后有機會在城市打拼,更要使“只生一個好”的這一代人能投靠子女。但人口的流動不能操之過急,既要引導又要遵循他們的意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歸宿,要有忍得了、等得起、耐得住的心態。
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抓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榨菜是余姚農業十大主導產業中產業化程度最高、品牌競爭力最強、農民受益面最廣的一個產業。如二爹家每年種榨菜的收入在一萬元以上,是田地的主要收入,表哥表嫂在榨菜加工廠工作。農村以農為本發展經濟,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有優勢的。近年來,余姚榨菜從產業鏈源頭做起,經過基地化種植、集聚化發展、品牌化推廣,還以“一業推多業”方式帶動物流運輸、包裝印刷等相關行業,逐步形成一條高產、高效、健康的榨菜行業全產業鏈。
一定要敢于創新,破解那些一直想解決卻沒有解決好的根本性難題。這些年,解決農村發展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舉措由于各方顧慮和缺乏勇氣尚未推出。這些遲疑在農村已有不同程度的顯現,如農田水利建設的缺失、土地和房屋私下轉讓的后遺癥、外來人口與本地人的矛盾、農民資產無法盤活等等,這些矛盾需要有好的制度設計。鄉村振興就是要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行到底。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如二爹家的土地、200平方的農村住房如何成為養老、安居、樂業的保障或融入城市的物質條件,都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