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炳釗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蘋果產業發展走入徘徊期,果價行情不可能有大幅提升。這種形勢的背后是我國蘋果產業供需結構的嚴重失衡,產量遠遠大于市場需求。果農采收蘋果后苦苦等待客商,卻往往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幾乎沒有話語權……
而對于蘋果供應商或經銷者來說,在產量遠遠大于需求的狀況下,他們不喜反憂,沒有因供應量大、可選擇性多而喜,反而更憂的是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高質量的長期穩定貨源太稀缺,總是在苦苦尋覓……
高質量,即市場需要的足高品質的好吃的蘋果,我國目前產大于求的現狀是傳統品種中低檔次蘋果市場飽和;長期穩定的優質貨源和中高檔市場,需要持續供應大量的標準化蘋果。換句話說,市場需要的是有一定規模的高品質商品,而非質量參差不齊的“農產品”。
質量參差不齊的農產品,是由我國長期一家一戶的“家庭式”經營生產模式導致的。個人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各自為戰,其生產方式、管理方法、投資標準、質量安全均不一樣,各家各戶其實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生產。自身素質高的,觀念超前的,會精細管理,學習科學技術,合理高投資,果同產量年年居高(圖1),努力生產高質量蘋果,效益不錯,即使當下果價低迷,果園仍然能掙錢;而思想保守,觀念守舊,不肯學技術,人云亦云,市場行情好了,多投資點,市場行情不好,便不讓果樹吃飽,種了幾十年果樹,壓根不了解蘋果生長特性,果園大小年嚴重,商品率低,即使果價好時,也沒掙過錢……各種層次,不同思想的果農萬萬千,若要向市場提供統一的高質量果品談何容易!
采后各自分級入庫,不論蘋果質量好壞,只要能混裝盡可能混裝,與果商“斗智斗勇”,要求80#裝的蘋果,只要沒人監管,不夠格的蘋果便會成為“夾心蘋果”……如此種種,向市場供應標準化的果品何時能實現?經銷商沒能力組織監管,甚是頭痛,也屬正常。
伴隨著這輪蘋果產業轉型升級,蘋果的提質增效在各大果區將是一次大浪淘沙。低品質果、低效益園遲早會被淘汰。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這期間,品種結構的調整、栽培模式的創新、小型機械化應用甚至土地三權分置的適度變革等等都會發生改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我國蘋果產業走向國際化,與國外蘋果同臺競爭的必經之路。唯有打造精品,走標準化、品牌化(圖2),我國果業才有出路。
中農樂作為全國最大的果業科技服務民間組織,至今發展13年來,擁有在線注冊會員戶30余萬戶,堅持中農樂生產技術標準,達到市場需求的高質量果品的示范園達4000多個。2015年,中農樂發展轉型互聯網+果業,全國首家以科技服務為終端手機移動的綜合平臺“中農樂千鄉萬村APP”平臺上線,開設的果品智能銷售平臺,數萬戶溯源戶按照技術標準規模生產,其間有技術監督、跟蹤,將資料上傳至溯源平臺,讓市場放心,消費者放心。溯源戶建立的大數據檔案,來統一對接市場,為銷售商提供所需高質量果品,以市場需求倒逼生產標準,統一組織一家一戶果農生產(圖4)。
當下,果農朋友唯有抱團取暖,共同向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靠攏,方可有出路。總之一句話:果業的出路在標準化,果農的出路在組織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