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彥
柿樹原產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東起遼寧、大連,南至廣東、云南、福建。柿果按食用來分,有澀柿、須要脫澀處理才能吃。還有甜柿,在樹上成熟即可食用,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北、福建等地。
柿樹病蟲害種類較多,現將發生較普遍的介紹如下。
1病害
1.1炭疽病
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江蘇、浙江、廣西等地。
1.1.1危害狀主要危害果實、枝梢及苗木枝干,葉片發生較少。果面上出現許多黑褐色近網形稍凹陷的小斑點,后期果肉形成黑硬的斑塊。新梢染病呈褐色中部稍凹陷的橢圓形病斑、病枝腐朽易折斷、枯死。
1.1.2發生規律病菌主要在病斑、干病果處越冬,北方果區6月上旬開始發病、雨季為發病盛期,7月下旬病果脫落。天氣潮濕時,病部生出粉紅色病菌孢子,繼續傳播危害。管理粗放、樹勢衰弱易染病。
1.1.3防治方法①加強管理、合理施肥,勿多施氮肥。②清除病原,經常剪除病枝、拾凈落果燒毀。③藥劑防治。引種苗木時,應剪去病部,在20%石灰液中浸泡10分鐘后再定植。6月上中旬噴1:5:400波爾多液,7-8月再噴1~2次,也可用65%代森鋅500~700倍、50%多菌靈800倍、80%炭疽福美500~6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
1.2柿角斑病
分布廣,從華北到西北山區、從浙江到四川、云南、兩廣等柿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引起早期落葉、落果。
1.2.1危害狀主要危害葉片和柿蒂,葉片病斑受葉脈限制,呈不規則褐色多角形。柿蒂上病斑在蒂的四角邊緣黑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褐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2發生規律病菌在病葉、病蒂上過冬,6-7月份,溫濕度適宜條件下,產生新的分生孢子侵染葉片(圖1)和果實。病蒂上病菌可存活3年以上,因此病蒂是角斑病發病的根源。雨量與角斑病流行關系很大,在華北地區,8月份開始發生,9月份可造成大量落葉。
1.2.3防治方法①加強栽培管理。②清除病原。發芽前徹底摘除病蒂及枯枝,燒毀。③藥劑防治:參看柿炭疽病防治用藥。
1.3柿圓斑病在我國華北、西北山區發生普遍,造成柿樹早期落葉、落果,削弱樹勢、降低產量。
1.3.1危害狀主要危害葉片,初期葉片出現大量圓形小斑點,邊緣不清,逐漸擴大。正面淡褐色,背面有灰色邊緣,數日后病斑可達百余個。后期病葉變紅,病斑邊緣出現綠色和黃色暈圈(圖2)。發病快,果實變紅軟,葉片脫落。
1.3.2發生規律病菌以子囊殼在病葉上過冬,在北方6、7月份成熟傳播,由氣孔侵入葉片,8、9月份出現病斑。樹勢衰弱,土壤缺肥,發生期多雨,發病嚴重。
1.3.3防治方法參看柿角斑病。
2蟲害
2.1柿蒂蟲
發生普遍,幼蟲在果實貼近柿蒂處危害,造成果實早期變軟脫落,降低產量,是柿樹的主要害蟲。
2.1.1形態特征成蟲:體淡紫褐色,有金屬光澤,體長6.0~6.5毫米,翅展16~17毫米。胸部中央有一黃色斑,前翅靠近頂端有一帶狀紋。后足脛節著生長毛。靜止時在身體兩側開張,容易識別。
卵橢圓形,長0.5毫米,乳白色至淺紅色,表面有細小縱紋及白色短毛。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0毫米左右,頭黃色,全身紫褐色。
蛹長7毫米,褐色。
2.1.2發生規律一年發生兩代,老熟幼蟲在樹皮裂縫過冬,4月中旬化蛹。越冬代成蟲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現,盛期在5月中旬。5月下旬第一代幼蟲開始危害果實,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蟲老熟,一部分在被害果內,一部分在樹皮裂縫下結繭化蛹。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在7月中。幼蟲7月下旬開始危害,8月份為盛期,8月下旬以后陸續老熟越冬。
成蟲白天靜伏葉背陰暗處,夜間活動。卵多產在果梗與果蒂縫隙處。第一代幼蟲孵化后,多自果柄蛀入果內危害,并在果蒂與果枝相接處用絲纏綴。一頭幼蟲可危害4~6個幼果,被害果變為灰褐色,干枯不落。第二代幼蟲在柿蒂下危害果肉,被害果提前變紅變軟脫落。
2.1.3防治方法①刮樹皮。冬季至發芽前刮凈枝干上老樹皮,消滅越冬幼蟲、燒毀。②摘蟲果。幼蟲害果期,中部地區在6月中下旬,摘凈掛在樹上的蟲果,要連柿蒂一起摘下,只要第一代蟲果摘凈,可以減少第二代發生。③樹干綁草環。8月中旬以前,老熟幼蟲進入樹皮下越冬之前,在刮過樹皮的枝干上綁草環,可以誘集老熟幼蟲進入過冬,冬季解下草環燒毀。④藥劑防治。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兩代成蟲盛期噴90%敵百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或菊酯類農藥3000倍防治。
2.2柿綿蚧
在柿產區普遍發生,又叫柿絨蚧、柿虱子。以若蟲和成蟲危害果實和新梢,影響柿子產量和品質。
2.2.1形態特征成蟲:雌成蟲體長1.5毫米,寬1毫米,橢圓形,身體紫紅色,背覆白色毛氈狀蚧殼,長3毫米,寬2毫米。雄成蟲體長1毫米,血紅色,翅無色半透明。卵:橢圓形,長0.3~0.4毫米,紫紅色,表面附著白色蠟粉。若蟲:越冬若蟲體長0.5毫米,紫紅色,體扁平橢圓形,周身有短刺狀突起(圖3)。
2.2.2發生規律在山東一年發生4代,廣西一年發生5-6代。以覆有白色蠟粉的初齡若蟲在枝條、樹干的裂皮縫和干柿蒂上過冬。北方4月中下旬爬到嫩芽、新梢、葉背吸食汁液,固著危害,以后分化為雌雄兩性。5月中下雌蟲背面逐漸形成卵囊,一年中各代若蟲出現盛期分別為:第一代6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中旬,第三代8月中旬,第四代9月中下旬,各代發生不整齊,基本上每月一代。前兩代主要危害柿葉及小枝,形成黑斑。后兩代主要危害柿果,多在果面靠近柿蒂處固著危害,稍凹陷,果實由綠變黃變軟,提早脫落(圖3)。柿綿蚧的天敵有黑緣紅瓢蟲和紅點唇瓢蟲。
2.2.3防治方法①發芽前刮去樹干粗皮,消滅在皮下越冬的若蟲。萌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柴油乳劑。②出蟄期防治。越冬蟲離開越冬部位,未形成蠟殼前,使用40%速撲殺1500倍液或25%乙酰甲胺磷1000倍效果良好。③保護天敵。天敵發生期,不用或合理使用農藥,以保護和利用天敵。endprint
2.3草履蚧
寄主廣泛,可危害多種果樹、林木。在靠近丘陵的、地埂邊緣、果園里、庭院中甚至馬路邊的樹木都有發生。被害樹發芽遲,枝條枯死,樹勢衰弱。
2.3.1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8~10毫米,扁平橢圓形,背面灰褐色,腹面黃褐色。全身微覆白色蠟粉,觸角和足黑色。雄成蟲體長4-5毫米,紫黑色,有一對黑色的翅。卵:黃色橢圓形,包在白色的卵囊內。幼蟲:體形與雌成蟲相似,稍小,色較淺。
2.3.2發生規律一年生1代,以卵在樹根附近的土縫中成堆越冬,靠近梯田邊的柿樹發生較多。卵在向陽處孵化較早,12月即有孵化的,一般1-2月份孵化。出土期長達兩個月之久,一般三月上中旬大量上樹,多聚集在嫩枝上吸食汁液,4月份危害最烈,雄蟲脫皮兩次,4月下旬爬到粗皮縫、樹洞。根際土縫分泌棉絮狀白毛化蛹,5月上旬變為成蟲。雌蟲脫皮三次,交尾后5月中下旬潛入根際土縫中產卵,以卵在土中越夏越冬,卵有白色棉絮狀白毛包被。
2.3.3防治方法;①冬季將樹下根際卵堆燒毀,消滅越冬蟲源。②早春在若蟲孵化上樹前,涂粘蟲膠10~20厘米,粘死上樹若蟲(涂前將老樹皮刮光)。經常檢查,粘度不夠應再涂。可用石油瀝青500克與廢機油550克加熱融化涂抹。也有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植保室自制的“攔路虎”涂抹,效果良好。
2.4柿斑葉蟬
又名血斑小葉蟬,主要分布于華北、西北等柿產區。以成蟲和若蟲聚集在葉片背面刺吸汁液,使葉片失綠蒼白,以致早期落葉。
2.4.1形態特征成蟲:體長3毫米左右,全身淡黃白色,頭部向前突出,前胸背板有橘黃色斑點兩個,前翅有一條橘紅色不規則斜斑紋,翅面散生若干褐色小點。卵:白色,長形稍彎曲。若蟲:末齡若蟲體長2.2~2.4毫米,復眼,紅褐色。初齡若蟲淡黃白色,稍大變黃色,身上有白色長刺毛。
2.4.2發生規律北方果區一年發生3代,以卵在當年生枝條皮層內越冬,4月中下旬開始孵化,第一代若蟲期近一個月,5月上中旬成蟲出現,產卵在葉片背面靠近葉脈處。6月上中旬孵化為第二代若蟲,7月上旬成蟲出現世代交替,常造成嚴重危害(圖4)。若蟲孵化后先集中在枝條基部葉片背面吸食汁液,致使葉片呈現白色斑點。成蟲和若蟲喜歡橫著爬行,成蟲受驚動即起飛。
2.4.3防治方法經常檢查葉背若蟲發生情況,北方果園6月上中旬第一、二代若蟲發生期打藥最好。可使用10%吡蟲啉5000倍、20%葉蟬散800倍或50%馬拉硫磷、50%敵敵畏1000倍等防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