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菊
摘 要:“只有在做中學才是真正的學,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真諦。只有貫徹執行“做中學,做中教”的教育理念,才能獲得職業教育的優良效果。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做中學,做中教”
職業教育是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從中不難看出,職業教育必須以知識、技能和道德這三個內容為中心來展開。道德是做人的前提,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這是國家民族發展、強大之根本,在這里不做闡述。知識和技能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兩者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知識是獲得技能的前提,技能可以使知識得到升華。讓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扎實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能,是從事職業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
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主要目的,專業教育的重點是職業能力訓練,是工作過程中的技能和相關知識的培養,即圍繞工作過程展開的技術性知識、過程性知識的培養。通過踐行“做中學,做中教”,恰恰可以從實踐人手,在實踐中滲透必要的理論學習,這更適應職教學生的特點,更切合教育對象的學習實際。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學、做”是一件事,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在“做”中“學”才是真正的“學”。
1 實施“做中學,做中教”教育模式所應具備的基礎和條件
實施“做中學,做中教”教育模式必需具備“做中學”的硬件條件和“做中教”的軟件條件。“做中學”的硬件條件是指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做”這一環節所需的硬件基礎設施,主要指實訓基地建設,特別是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其模式是以企業為平臺,以產品為核心,將專業教學融入企業產品的制作過程,在產品制作過程中完成專業教學,將企業的工作現場作為專業教學的課堂,實現教室、車間一體化,教學、生產一體化,教師、工程師一體化,學生、員工一體化。可見,實現“做中學”的硬件條件是有效實施“中做學,做中教”的物質基礎和有力保證。我校為實現學生高質量的“做”,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建設了數控加工、機電設備維修、模具拆裝與制造、機電一體化、電工電子、食品加工、服裝加工等一批高水平的校內實訓基地,先后與三壘機器、遼無二、華錄模塑、共立精機、明佳金屬、大德特種設備等多家企業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這些硬件條件為學生實現更多、更好地“做”提供了有力保障。“做中教”的軟件條件是指學校具有一批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于一體的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這樣才能保證在“做”中更好地“教”。 中職學校的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備相關的實踐技能,不僅要對教學過程輕松駕馭,而且還要對生產流程了如指掌,要“教師”、“工程師”一身兼。我校通過校企合作,借助企業的人力物力資源,采取教師企業頂崗實踐、企業兼職或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到校講座、培訓等一系列措施,拓展了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造就了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于一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2 踐行“做中學,做中教”的措施與方法
1.職業興趣的培養
針對目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做”中更好地、更有興趣地“學”,培養其職業興趣就成為前提和關鍵。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學校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第一,轉變學生的認知觀念,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只要擁有一技之長,在任何一種職業或一個崗位上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第二,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專業現狀、前沿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確立自己未來發展目標。第三,通過“做中學,做中教”的實踐,讓學生體會“做”的樂趣,并產生一種成就感。
2.教學方法的改革
為了更好地推進“做中教,做中學”教育模式的實施,學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主體、以企業要求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首先在數控專業實施專業教學改革以數控車、數控銑工作過程為導向,實施項目課程教學,在數控專業課程改革基本成熟的基礎上,通過典型引領,示范輻射,逐步擴展到整個機電類各專業方向的課程改革,最終帶動全校所有專業的課程改革,整體推進我校課程改革工作。
在教材方面,為了更好地配合“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模式,先后有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模具及電氣等專業教師編制了適合學生、適合專業、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這些教材結合了學校實訓基地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本著為“做中教,做中學”服務的理念,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在教學方法方面,我們采用了項目式教學法。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如機電專業依托行業企業,根據機電職業崗位對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職業資格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構建以數控機床操作維修職業活動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對專業課教學內容進行重新選擇和組合,突出實踐技能,開發了《數控機床維修技術》、《機械拆裝技術》等6門具有鮮明工學結合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教學中,以機械圖樣識讀、零件加工、普車拆裝與調試、數車調試與維修等典型工作任務引領,實施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使學生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很好的結合,有效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對接,縮短了與企業用人之間的差距。
電氣技術應用專業,在《電工技術技能》、《電子技術技能》、《可編程控制技術》、《單片機控制技術》及《變頻控制技術》等核心專業課的教學上也實施項目教學,課堂全部搬進實訓室,教學內容上融入職業技能等級鑒定標準,真正踐行了“做中學,做中教”,進一步推進了專業教學改革。
項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使單一的理論、課堂教學走向車間,走向工廠,在做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生產全過程,了解了技術,掌握了技能,學會了做人和與人協作。使學生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很好的結合,有效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對接,縮短了與企業用人之間的差距。
3.辦學模式的創新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是職業教育的創新模式,職業學校學生實踐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在實踐性教學環境中通過反復訓練才得以形成;技能型人才的觀念、態度、行為和技能必須在生產一線實踐中進行培養。工學結合在培養方式上突破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組織形式,密切與企業的聯系,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起來。
然而,要真正實現工學結合,必須依靠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學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緊密對接。為此,學校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的機會,采取相互交流、定向培養、頂崗實習、共建實訓基地等手段,使學校和企業的優勢互補,共同培養社會、企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通過校企合作,把學生的“學”轉向在企業、車間和崗位中的“做”,讓學生在真實的工廠車間里,在工人師傅和教師的指導下加工制作產品,完成工作任務,使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生產勞動經驗,感悟工作方法技巧。
通過踐行“做中教,做中學”,校企合作不斷加強,建立了一批校外實訓基地,學生的頂崗實習機會不斷增多,定向培養為學生提供了就業的保證。通過推行“做中教,做中學”教育模式,培養了一批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學校的長遠發展提供了保障。
堅持“做中學,做中教”的教育理念,并不斷改革和創新,走出一條適合社會主義發展的職業教育之路,為社會不斷地輸送具備高尚職業道德和優秀專業技能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