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娜

【摘要】目的 圍繞子宮切除術探究其在婦產科臨床治療中的主要應用。方法 利用回顧性分析法,選取自2016.08~2017.03急需進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患者48例資料加以分析。經過數據分析與統計,總結出急性子宮切除術臨床治愈效果有關因素。結果 切除手術總共耗時時常為1.25~3小時不等,平均值大約在(2.1±0.3)小時。關于出血量上,每位患者的總出血量預計在3100~5500 mL。患者在醫院期間的住院天數集中在1~2周
時間。結論 急性子宮切除術所具備的臨床效果極為顯著,能夠有效控制孕產婦突發性大出血的不良問題。
【關鍵詞】急性子宮切除術;婦產科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1
在婦產科領域中,有一個十分常見,且危險性較高的病癥,即所謂的“大出血。”十個產婦患者中,就有兩到三人患有此病,或者存在大出血安全隱患。如若臨床治療不及時,則有可能威脅產婦生命安全,同時也會威脅新生兒的健康。產婦患者如果經過了傳統治療仍不能得到止血效果,醫院有必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子宮切除手術。及時切斷子宮,能夠阻斷子宮持續出血,通過犧牲子宮器官,保全患者及嬰兒整體的生命安全。但是,切除子宮又會給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一定影響,醫院如何才能既保留患者部分生育功能,延長卵巢衰老時間,又能得到止血效果,一直是當今婦產科臨床治療領域的研究重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利用回顧性分析法,選取自2016.08~2017.03急需進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患者48例資料加以分析。其中,初產患者有8例,多次生產患者有40例。年齡25~41歲,平均年齡(28.3±0.3)歲。孕周25~44周,具體分布情況以27周和36周為兩個分界值。即小于27周患者人數有8例,超過36周有20例,處于兩者之間的患者人數有20例。同時,根據分娩類型進行分類,自然分娩有7例,手術生產有41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手段,就產婦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1]。通過數據分析,總結急性子宮切除,這一手術類型的受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研究患者手術具體情況
其中,執行全、次子宮切除的患者分配主要為14例,34例。切除手術總共耗時時常為1.25~3小時不等,平均值大約在(2.1±0.3)小時。關于出血量上,每位患者的總出血量預計在3100~5500 mL。患者在醫院期間的住院天數集中在1~2周時間。所有患者經過急性子宮切除之后,均在治療周期范圍內實現痊愈。在出院之后并未出現不良癥狀或者并發癥。
2.2 相關因素分析
通過就我院2016~2017年間接納的所有孕產婦患者的子宮手術臨床治療情況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是否為初產婦對于患者執行急性子宮切除手術的使用率影響顯著。即一般初產婦患者相較于有過多次生產經驗的患者,利用該種治療形式的必要性更低。同樣地,自然與人工分娩所呈現的使用率差異也較為顯著。通常,人工分娩所面臨的急性子宮切除手術風險更高些。上述差異均較為明顯。即所謂的此次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 論
產后出血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婦科疾病,嚴重將會造成產婦與新生兒出現生命危險,這無論是對患者本身,還是家庭和諧上都是極為不利的。而針對子宮大出血所采用的應急性切除手段,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止血方式。然而,該臨床治療手段在實際應用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患者自身條件的不同,采用該種手段的治療使用程度也有所差異。通過就我院2016~2017年間接納的所有孕產婦患者的子宮手術臨床治療情況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是否為
初產婦對于患者執行急性子宮切除手術的使用率影響顯著。
此外,其中,執行全、次子宮切除的患者分配主要為14例,34例。關于出血量上,每位患者的總出血量預計在3100~5500 mL。患者在醫院期間的住院天數集中在1~2周時間。所有患者經過急性子宮切除之后,均在治療周期范圍內實現痊愈。在出院之后并未出現不良癥狀或者并發癥。可見,利用該種子宮切除手段所呈現效果比較顯著。但需注意一點,便是醫院需要詳細了解患者基礎情況.對于首次生產或者年輕女性子宮切除方式上,盡量選擇次全切式[3]。以確保患者經過手術之后仍然具有懷孕及生產能力,這不論是對患者本身還是在家庭和諧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 麗.陰式子宮切除術在婦產科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8):153.
[2] 田 冰.論婦產科臨床中急癥子宮切除術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0):64-65.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