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鵬飛+喬建民+劉士臣+季慶輝+李戴君
【摘要】目的 研究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外一科2015年01月01日~2017年06月30日期間107例行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老年患者(≥60歲)的臨床資料。記錄入組老年患者手術前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礙變化情況、腰椎功能改善情況、手術優良率、治療情況。結果 入組的老年患者行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前后VAS評分、ODI 指數及腰椎JOA評分對比均有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根據Macnab評價標準手術優良率達93.46%。結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老年患者行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后可獲得滿意療效及預后,能有效的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BEIS技術;老年患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2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見的多發病種之一,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我國作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2010年老年人口已達到1.78 億,每年以3.32%的速度增長,到2055年我國老年人將達4.72億[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三大癥狀:腰痛、坐骨神經痛及馬尾綜合征,正嚴重影響著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當保守治療無效時,為改善生活質量常需手術治療,然而臨床上我們見到許多患者面對脊柱開放手術的創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及花費多等缺點放棄治療的現象。而且老年患者通常體弱,在自身各種基礎疾病較多、身體機能下降及骨質疏松等情況下行脊柱開放手術的風險明顯增加,甚至沒有機會行脊柱開放手術。近年來脊柱內鏡微創技術應運而生,通過其來降低患者手術風險、改善生活質量勢在必行[2]。其中的代表之一BEIS技術具有寬廣的手術適應癥及直接處理病灶立即見效等特點[3]。已有研究表明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以獲得滿意療效及預后,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健康[4-6]。本文特將老年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收集,并評估老年患者接受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具體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01月01日~2017年06月30日期間,在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外一科行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老年患者共有112例,5位患者因各種原因術后失去隨訪,余107例,平均年齡為68.91歲。其中男性老年患者51位,女性老年患者56位,隨訪時間為3個月到32個月不等,平均隨訪時間為15.12月,記錄相關臨床數據。
1.2 手術方法
患者均予以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手術大體過程如下:患者取側臥位,癥狀側或者癥狀較重側在上,如果對側癥狀緩解不滿意,再予以對側手術減壓。確定穿刺進針點,術區常規消毒后鋪無菌單。在C型臂或者G型臂引導、校正下用利多卡因逐層局部浸潤麻醉插入穿刺針經責任階段椎間孔內Kambin安全三角進入椎間盤,注入亞甲藍及碘海醇以染色間盤組織,操作熟練及解剖結構熟知后可省略此步驟。后將穿刺針定位在責任階段上關節突肩部,沿穿刺針插入導絲,拔出穿刺針,沿其切開皮膚8 mm,在導絲引導下用1、2、3及4級擴管及工作套管逐級擴張工作孔道,在導絲引導下用4、6、7、8及9號安全骨鉆逐級磨除少量骨質、黃韌帶以擴大工作通道。插入工作通道,C型臂或者G型臂下可見工作套管遠端正位達棘突中線,側位達椎體后緣連線。插入椎間孔鏡鏡頭,在鏡頭引導下將套管分別移至責任階段椎間孔及椎管內硬膜囊后方,可見神經根被突出的間盤組織壓迫明顯變細而無搏動、硬膜囊被突出的間盤組織壓迫。射頻消融并摘除突出的間盤組織,探查后確定神經根上角、下角、腹側及背側無壓迫,神經根向腹側回落、表面血管充盈,硬膜囊壓迫解除并恢復正常搏動。囑患者用力加腹壓咳嗽,見神經根搏動良好,且無遺漏游離間盤組織后,做直腿抬高試驗,反復15-20次,見神經根滑動良好,無牽拉、無壓迫,充分止血后皮膚切口縫合一針,術畢。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分析
術前所有老年患者VAS評分為(7.78±1.59)分、ODI指數為(67.42±7.18)%、腰椎JOA評分為(12.17±0.89)分,術后VAS評分為(2.34±0.36)分、ODI指數為(10.76±4.27)%、腰椎JOA評分為(22.87±0.76)分,至末次隨訪時VAS評分為(1.98±0.29)分、ODI指數為(8.56±3.62)%、腰椎JOA評分為(24.79±0.58)分。手術前后及末次隨訪療效差異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Macnab評價標準,107例中優64例、良36例、可7例,手術優良率達93.46%。表明,經過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的老年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臨床癥狀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2.2 并發癥、復發及分析
107位老年患者中7位發生不良反應,手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54%,其中2例發生硬膜撕裂,分析為清除黏連瘢痕組織時動作不輕柔所致,撕裂口較小時可用明膠海綿壓迫填塞;2例發生類脊髓綜合征,總結為沖洗的生理鹽水溫度過低、壓力過大及手術操作時間過長所致;3例發生下肢一過性麻木,可能為術中旋轉工作套管等操作時神經根受到牽拉激惹所致,麻木癥狀平均于術后6周內消失。共有7例術后復發,復發率為6.54%,分析后總結為術中盤內間盤組織摘除不易過多、終板不易破壞;術后患者需清淡飲食保持二便通暢、6周內佩戴腰圍、下地活動適量、3個月內避免彎腰久坐、腰背肌鍛煉不易過早。復發患者均予以二次椎間孔鏡BEIS技術手術,術后癥狀均明顯改善。endprint
3 討 論
椎間孔鏡BEIS技術手術切口僅需8mm,在局麻下操作,術中與患者互動良好,盡可能的避免術中神經根的損傷,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術中僅用安全骨鉆磨除一部分責任階段上關節突尖部,保留了脊柱的生理結構,術后8小時即可佩戴腰圍下地活動,且花費少,相對與脊柱開放手術而言,大大增強了患者的治療體驗,且國內外研究表明脊柱內鏡與脊柱開放手術二者的療效無統計學差異[7-10]。與脊柱內鏡的代表YESS技術[11]及TESSYS技術[12]相比,BEIS技術的優勢為鏡下操作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直接探查處理更多的椎管內結構及病變組織且骨鉆的操作相對環鋸而言更加安全,減少了神經根損傷的風險;工作套管的頭傾角達60°甚至70°,工作套管遠端正位達棘突中線,側位達椎體后緣連線,使得神經根得到充分減壓甚至對側神經根減壓,并拓寬了手術適應癥。因此本文分析了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研究表明椎間孔鏡BEIS技術能有效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改善老年體弱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項可靠有效的技術,值得廣大脊柱外科醫生學習并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常 紅.2055年老年人將達4.72億[J].共產黨員,2012(1):26-26.
[2] Telfeian A E,Veeravagu A, Oyelese A A, et al. A brief history of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J].Neurosurgical Focus, 2016,40(2):E2.
[3] 白一冰.椎間孔鏡BEIS技術操作規范[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4] 宋曉磊,王紅建,李 灝,等.應用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研究[J].醫藥論壇雜志,2016(9):95-96.
[5] 吳洪坤,張蘭花,張富田,等.局麻下經皮椎間孔鏡Beis技術髓核摘除射頻熱療纖維環成形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評估[J].當代醫學,2015(36):71-72.
[6] 王 威,王章富,洪正華.椎間孔鏡下BEIS術治療62例單節段單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研究分析[J]. 浙江創傷外科, 2017, 22(3):476-477.
[7] Ridout S,Tariq S,Matthews S,et al.A New full-endoscopic technique for the interlaminar opera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s using 6-mm endoscopes: prospective 2-year results of 331 patients.[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2006, 49(2):80-87.
[8] Telfeian A E,Iprenburg M, Wagner R.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 Distance Patients Will Travel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J].Pain Physician,2017,20(1):E145.
[9] 喬建民,孫月釗,李 偉.椎間孔鏡技術與開窗手術在LDH中療效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3, 36(1):90-91.
[10] 周 躍,李長青,王 建,等.椎間孔鏡YESS與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 中華骨科雜志, 2010, 30(3):225-231.
[11] Yeung A T,Yeung C A.Advances in endoscopic disc and spine surgery:foraminal approach[J].Surg Technol Int, 2003, 11(11):255-63.
[12] Hoogland T,Schubert M,Miklitz B,et al. Transforaminal 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with or without the combination of a low-dose chymopapai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280 consecutive cases.[J].Spine,2006,31(24):890-7.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