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中國信息技術落后,報刊就成了救災宣傳的主要手段。每當災難來臨時,革命根據地的各大報紙披露災情、呼吁賑濟、宣傳典型、發布指示,承擔了中國共產黨救災宣傳的主要任務。革命根據地的各大報紙作為當時主要的傳播手段,為中國共產黨的防災救災事業,乃至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革命根據地;報刊;救災宣傳
1927—1949年的中國,內戰頻仍,外敵入侵,連年的戰禍使中華大地生靈涂炭,而自然災害的侵襲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廣大貧苦老百姓民不聊生。與腐敗的國民黨政府不同,中國共產黨不但領導革命根據地軍民開展武裝斗爭,進行各項建設,而且關注民生,體恤民情,積極領導人民抗災救災,實施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其中利用報刊進行救災宣傳教育是一項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創辦的各類報紙披露災情、發布指示、呼吁捐賑,宣傳典型,在抗災救災中起了重要作用。
1 積極披露災情,使災害真相大白于天下
民主革命時期,每當災難來臨時,國民黨政府為了粉飾太平,遮遮掩掩,使災民錯失救災良機。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各大報紙及時、客觀、詳細地報道了涉災面積、人員傷亡和受災損失。如蘇區的主要報刊《斗爭》、《紅色中華》、《紅旗周報》除了刊登了大量的救災法令、條文外,還如實報道當時的災情、災況,使災情真相大白于天下。1933年夏,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災害,位于黃河流域的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等數省均被災。此次災害波及范圍廣,損失慘重。1933年的《紅色中華》連篇累牘登載《黃河大水泛濫五省記》,詳細描述了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的災情。
1938年,蔣介石命令掘開黃河,造成花園口決堤后,7月26日的《新華日報》詳細描述了花園口決口以后黃河沿岸的被災情形:“花園口決口,至7月22日午時,已擴至217公尺……鄭縣姚店堤、夏莊、小新莊等處,漲寬十八里,均難涉渡。尉氏縣城二三里以外,均被汎水包圍……”1這樣的報道使花園口決口以后河南洪水泛濫的場面如實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揭露了蔣介石的罪行。
2 呼吁各界募捐賑濟,以解災民的燃眉之急
各大報紙除了將災情通告全國,喚起起民眾的同情心外,還大量發表賑災短評,希望人們能發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精神,積極踴躍地捐錢捐物援助災區。
首先,各大報紙都積極地宣傳災情,呼吁救濟。《新中華報》用大量版面呼吁救災,刊登《號召號召救濟雹災呵》的文章號召“當地未被雹災的群眾以互助精神幫助被雹災的群眾”提供種子、人力、物力、財力等,幫助受災同鄉馬上補種,以免誤了耕種時期。2
其次,各大報紙不僅呼吁商人、社會團體以及廣大民眾捐款,而且利用輿論壓力不斷敦促國民黨政府撥放賑款。1937年6月13日的《新中華報》登載了一則“清澗城災民難民要求縣政府賑濟”的新聞,督促國民黨政府實現其對災民難的允諾——“承應將前次籌來的賑款七千余元保證全數放賑給他們。”
3 樹立榜樣,宣傳典型、弘揚仁心正氣
報刊除了讓災情大白于天下,還對社會各屆人們的積極捐賑行為刊文表揚,為社會樹立模范典型,如登載一些感人的救災事跡,鼓勵人們為災民獻出一份愛心。
1931年8月23日的《大公報》以《赤子之心!!!北平小學生匯來兩元錢救災》為題,報道了一名小學生將自己節省的暑假月費,交于報社賑濟災民的事跡,并刊登了小學生的來信。1942年11月30日的《新華日報》以《救濟浙災,虞洽卿捐百萬》為題表揚虞洽卿的仁者善行,虞洽卿向浙江旅渝同鄉會認捐100萬元,“并允另代募50萬元。”3
各大報紙通過對捐賑事跡的宣傳,不僅樹立了他們的仁風善行,而且給全社會樹立起了模范典型。
4 發布指示命令,承載上傳下達的媒介作用
革命根據地的各大報紙不僅承擔著揭露災情、呼吁救災、弘揚正氣的重任,而且作為黨和根據地政府的喉舌,起著上傳下達、發布指示的重要作用。
首先是及時發布救災指示。每當大災大難發生,各根據地主要通過報紙發布救災指示,并號召生產救災。1943年3月,朱總司令曾電令陜甘寧邊區所有部隊,積極響應吳滿有生產大競賽的號召,特別指出要認真發現部隊中的勞動英雄,以作競賽運動中的中心環節,并由此廣泛發展農業性的勞動競賽。4
其次是宣傳政府發放農貸、助力生產救災。1943年3月的《新華日報》膠東通訊描述了魯膠東行署撥款救災以及各大銀行開行放貸的盛況,“此間行署為救濟去年被敵掠奪之災區同胞,特撥款10萬元,糧10萬斤,以資救濟,并電令專署廣泛發起節糧救災運動,救濟當地被災同胞。又北海銀行膠東支行,亦以40萬元無利貸款,貸予災區同胞。”5
最后是提倡厲行節約,號召妥善安置災難民。1943年1月《新華日報》延安通訊報道了陜北關中專屬擬訂安置災民移民辦法,“規定縣區各級均須批設災難民及移民管理委員會,鄉則由鄉長負責辦理。并指定下列分區為主要移民區,計新正一、二、四區,赤水四區,淳化四、五、六區,新寧一、二區,同宜耀一、二區。”6同年6月《解放日報》發表了《加緊備荒》的社論,強調了西北局的節約救災指示,指出:“除了增產以外,我們還必須組織群眾厲行節約,提倡節衣縮食,反對各種浪費,減少一切不必要的開支,珍惜和節省糧食……嚴格遵守政府嚴禁糧食出口,嚴禁用糧食造酒、熬糖的命令。”7
總之,革命根據地的報刊,不但在根據地內發動群眾,積極防災救災,使得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樹立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而且披露災情,揭露了國民黨政府消極救災,置人民生死于不顧的罪惡行徑。革命根據地的各大報紙作為黨的喉舌和主要傳播手段,為中國共產黨的防災救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注釋
[1]《新華日報》,1938年7月26日
[2]《新中華報》,1937年7月13日
[3]《新華日報》,1942年11月30日
[4]《新華日報》,1943年3月26日
[5]《新華日報》,1943年3月17日
[6]《新華日報》,1943年1月21日
[7]《解放日報》,1943年6月18日
作者簡介
夏宏(1992-),女,
籍貫山西忻州,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