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而廣州是廣東省的核心,活躍的、包容的經濟氛圍應當成為廣州向世界推送的名片。改革開放四十年,羊城學者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用智慧支撐著這屹立不倒的經濟潮頭。廣州的學術研究最大的特點是,來源于實踐和探索未知的領域,用經歷去引領其他地區的進步與發展。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所有的經歷都是寶貴的,都是有血有肉的民族復興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面當然飽含著羊城學者許許多多的故事與辛勞。
法學是社會學的分科,即是一種社會治理規則,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動力,脫離現實和實踐的法學研究是空洞的,對經濟法學的研究更是如此。刑法的研究不能預測出未來犯罪的形式,但是經濟法的研究卻可以預測出未來經濟生活對人們的影響。因此,研究經濟法應當以問題和著眼未來的思路作為導向。廣州屹立潮頭,在學術研究上不只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索未來和預知未來。
廣州市經濟法學會作為全國首個獨立的經濟法學社科類研究組織,在旌旗斬月中騰空而出。自出生之日起便伴隨著非公的尷尬,世俗的眼光不知何年何月才到盡頭。中山大學程信和教授提出的“如何發展經濟法”和廣東金融學院吳國平教授提出的“經濟法學有為才有位”的思想,指明了經濟法學研究的方向。如何發展經濟法學?如何有為?這一使命擺在羊城法律人的面前。近年來,羊城學者更多的著眼于全局,使得在學術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地區經濟發展對國家經濟引領作用方面的研究有所減少。在新時代,廣州應當繼續發揮試驗田和探索者的作用,仍然需要肩負著社會發展和前進的重要歷史使命。堅持先行、先試、先預測的研究思路應當成為羊城學者的共識,利用區域經濟的發展優勢,著力從活躍的經濟氛圍中提煉科學的經濟發展規律和規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趟出一條適合中國自己發展的道路。
如果要對我國幾個經濟發展排名靠前的城市作比較,廣州在社會服務的軟實力方面尤為突出,服務意識相對較強。打造廣州城市名片,不能忽視社會服務的這一亮點,“廣州服務”應當放在一個新的高度去認識、去理解。“廣州服務”之所以可以成為城市名片的一部分,是由廣州城市的包容性所決定的。服務的本質是包容,是匯聚精華而不失自我的人仁之道。廣州相比其他城市而言,有著相對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和活躍的社會組織,構筑多維度的社會服務模式更能彰顯一個城市的人文氣息。“我愛廣州、廣州愛我”應當成為“廣州服務”的主旋律,“廣州服務”的主旨應當圍繞著“愛”來傳遞城市人文信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羊城學者把握住這一城市人文特點,在學術研究上其實可以大有作為。我們的經濟法學研究,回歸本原,其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歷史命題。法學研究的根本不是為了統治,而是為了社會的文明進步。所有制定的規則都應來源于社會實踐和社會成員間產生的共識,最終必定服務于社會,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法學研究離不開實踐,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提煉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社會現象的一般形態,使之成為一種服務于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則。中國社會邁入了新時代,改革事業踏入了新征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將滾滾而來。經濟法學研究,應當以問題為導向,著眼未來去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脈搏。研究陣地應當向前沿靠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從實踐中探索有價值的研究信息和研究內容,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去”的研究宗旨,發揮學術研究為社會服務的終端職能。
廣州市經濟法學會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通過“產”、“學”、“研”的有效結合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的發展方針,著力打造以服務為核心的學術研究平臺,并以合作促研究、以合作促發展的基本理念開展各項學術研究工作。迄今為止,廣州市經濟法學會商事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商調委”)是學會打造出運作最為穩定的,結合學術研究、法務實踐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同時,結合廣州城市的特點和區域要素,作為“廣州服務”的延伸,以愛和包容為人文紐帶,注入到商事糾紛的調解工作中,為廣州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
2016年8月經廣州市司法局同意、由廣州市花都區司法局備案登記,廣州市經濟法學會根據廣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成立專門性專業性的商事糾紛調解機構,隸屬于廣州市經濟法學會直接領導。開創了社科類學術性團體直接參與化解社會矛盾調解工作的先河。
“商調委”成立后,廣州市經濟法學會秘書處,積極開展各項組織工作和制訂工作規范,通過近一年的實驗與摸索,建立起一整套相對成熟的公益性調解運營模式。為保證第三方調解的中立性,在選擇“商調委”所在地住所登記時,并未采取與學會日常辦事機構合署辦公的形式,而是采取與高校合作的形式開展“商調委”日常事務的組織工作,“商調委”的住所登記最終確定在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外國語學院,體現獨立辦公、獨立運作和居中調停的運營規則。學會為確保“商調委”日常事務組織工作的順利進行,由秘書處牽頭,組建了“商調委”法學實踐研究工作組,邀請了5名廣州市行政區域范圍內法學院校的經濟法學專家和5名從事經濟法律實務、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型律師,共同開展工作規范的制訂工作和研究工作。在制訂調解規則和文書范本時,研究組著眼于灣區經濟的發展和廣州跨境服務的需求,以有能力服務國際商事糾紛為起點,結合實際,無論是調解規則、調解程序還是文書范本都盡可能的引入國際通行調解規范,并編制了一系列的中英文雙語對照調解文書。在此過程中高校外語專業師生提供了很大的智力支持與幫助,為打造適應國際化服務的“商調委”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調解員隊伍的建設,是體現“商調委”專門性專業性的關鍵所在,調解員決定了“商調委”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性,如何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調解員隊伍,是研究組必須面對的問題。經過數次的反復論證,研究組確定了“以專職和兼職調解員雙軌并行”的運作管理模式,統一崗前培訓,持證上崗,規范履職要求和標準化管理的形式,組建調解員隊伍。迄今為至,通過與法學院校和律師事務所合作,一共開展了四期的調解員任職資格培訓,累計聘任專職和兼職調解員47人,基本實現全覆蓋廣州各市轄區的總體要求。高校法學工作者占到兼職調解員總人數的25%以上,執業律師占到兼職調解員總人數的60%以上,有30%以上的調解員取得了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兩人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無論是在學歷層次上,還是在專業化程度上,“商調委”的調解員隊伍與其他調解組織相比,可謂獨占鰲頭。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和擴大調解員隊伍,進一步擴大商事糾紛調解工作的覆蓋范圍,深化調解員進企業、進社區開展相關調解工作。endprint
“商調委”要得到穩定和長足的發展,離不開配套資金的支持,如何形成學會本身的造血功能,給予“商調委”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資金支持,是一道實實在在的考驗。如何提高專職調解員的待遇?如何為兼職調解員在個案中提供適當的補貼?辦公經費哪里來?運營成本從哪里支出?一個個問題擺在研究組的面前,所有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要解決好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與自身循環經濟發展的問題。廣州市經濟法學會運營“商調委”至今,沒有向政府要資金,利用學會自主辦會的優勢,積極探索學會經濟發展的道路,以為社會提供有償服務為突破口,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導向,搞活會內經濟,為學會從事學術研究和“商調委”提供公益服務作資金保障。研究組專門為“商調委”的資金保障問題多次召開研討會,集眾家意見,認為開展調解工作應當發揮“商調委”自身的特點,采取無償的公益服務和有償的咨詢服務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輔助性的有償服務來滿足“商調委”公益服務需求。研究組通過集體論證,認為,調解服務本身應當堅持其公益性的本質不變,結合調解協議的效力,積極引導達成調解協議的各方,向“商調委”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賦予調解協議法律執行力;期間,除調解工作外,可以適當在為申請調解的各方當事人提供引導司法確認的咨詢、撰寫申請文書和證據材料整理等有償服務,引導達成調解協議的各方通過“人民調解+司法確認”的模式,化解糾紛,減少因糾紛主張權利而支出的費用和時間,這一措施的施行得到了所在地人民法院的肯定,不僅減少因糾紛主張權利而支出的費用和時間,還大大節約國家的司法成本,對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經過將近一年理論和實驗的準備,“商調委”于2017年9月開始正式運行,對外接受當事人的調解申請,截止至2017年11月30日,累計接受調解案件12宗,涉案金額超過750萬元,涉及到的商事糾紛有:民間借貸糾紛、房地產買賣合同糾紛、建筑工程糾份和公司股權糾份等。調解成功率超過90%以上,成功引導辦理司法確認申請的案件為7件,占接案數的一半以上,累計通過有償輔助咨詢服務獲得的運營資金超過3萬元,得到了較高的社會評價。下一步“商調委”的工作將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高引導辦理司法確認案件的比例,認真做好相關法律知識的普及工作。為突破《民事訴訟法》對司法確認申請的管轄權限制,“商調委”擬定在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海珠區和番禺區分別與五所法學院校展開合作,共同建立“商調委”派出的調解工作室,由高校的法學工作者參與各調解工作室的運營和管理工作,組織開展轄區內商事糾紛案件的調處,將區域內兼職調解員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實施管理,對案件較多的區域可以派出專職調解員協助相關運營和管理工作。通過個案調處經費的補貼,充分調動法學院校師生積極參與到商事糾紛的調解工作中來。在個案的調解中掌握有價值的研究信息,為經濟法學的學術研究提供實際依據和實踐平臺,促進經濟法學理論研究對廣州深化改革的實際作用。切實履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為廣州服務”地方性智庫的職責。
在不久的將來,廣州將建設成為交通樞紐型的國家中心城市,調解服務作為公益性服務,應當成為城市規劃中的配套服務。隨著機場周邊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落成和擴建,跨境業務的發展,將為廣州社會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建議由市政府牽頭,整合有能力提供國際服務的社會組織,在廣州白云機場建立跨境服務中心,為轉機的乘客與未離境人員的洽談提供城市便捷性服務。同時能夠相應的提供商務磋商或者糾紛調解的場所,解決國際商事爭議,打造“廣州服務”的品牌效應,彰顯廣州的軟實力和人文氣息,維護國家的司法管轄權。
社會組織的本質應當體現其公益性的屬性,作為社科類社會組織,還應當承擔起作為智庫的職能。研究社會、服務社會是智庫的基本功能,只有參與社會服務才能切實地把握住社會發展的脈搏,。智庫的研究工作才能更接地氣,才能更有效的將學術成果轉化為現實。創新智庫社會服務,目的在于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思路解決問題,為學術研究指明方向,探索出更適合廣州城市發展的新思路。
作者簡介
曾宇航(1981-),男,廣東廣州人,法學學士,廣州市經濟法學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經濟法,公司法,立法法,合同法,社會組織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