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媛媛,黃金霞,陳秀娟,郭進京
2000年以來,“開放”概念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從開放獲取(Open Access)、開放知識(Open Knowledge)到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已然在思想、行為等各方面為科研人員、科研機構、出版界、政府、學會/協會、資助機構、圖書館等利益相關者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改變;全新的、更具活力的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到來,相信又將掀起一場變革的熱潮。研究型圖書館作為其中一方利益相關者,是開展科研工作中的紐帶與支撐,承擔著服務科學研究的責任,在面對瞬息即變開放科學環境時,有必要審時度勢,積極把握未來的方向。因此,本研究立足于研究型圖書館,以文獻調研與網絡調研方法對開放科學的內涵與組成要素進行梳理與總結,進而分析各要素對國內外研究型圖書館產生的作用,揭示在全面推進開放科學的背景下,圖書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最終提出角色定位,以期為我國研究型圖書館發展與職能定位提供參考。
開放科學的思想萌芽于科技期刊產生與廣泛傳播時期,是為判別、保障科研成果質量,開啟的同行評議與學術交流的新模式[1]。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經濟學家PaulDavid[2]是這一詞語的正式創建者,其試圖用該詞語來描述公共部門產生的信息產品的性質,將公共研究產生的知識成果視為公有財產,公開發布后可供任何人免費獲取、使用,以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3]。自“開放科學”提出以來,不同組織、機構、委員會、學者等都對其進行了定義與內容解讀。維基百科(Wikipedia)中,將開放科學定義為一種科學傳播運動,主體內容包含6個方面,即開放研究方式(OpenMethodology)、開放源代碼(OpenSource)、開放數據(Open Data)、開放獲取(Open Access)、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4]。2015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開放科學是促進科研創造的一種新途徑[5],能夠提升科研成果易獲取性,增加利益相關者參與科研的可能性,使科研流程更加透明化。2016年,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EC)在《開放創新,開放科學,開放世界》(Open Innovation,Open Science,Open to the World)報告中指出,開放科學是基于科研合作的科學過程,是通過數字技術與新型合作工具傳播知識的新方法,是科學2.0演化之結果,是促進新型科研模式、社會關聯、技術發展的科研環境[6]。澳大利亞圣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化學教授、The OpenScience Project[7]項目成員 Dan Gezelter認為,開放科學主要由4部分組成:公開實驗方法、觀察記錄與收集到的數據;允許公眾自由獲取與重復利用科研數據;建立更具可參與性與公開性的科學交流模式;應用網絡工具助力科研合作[8]。由上述觀點,雖然各家對開放科學的定義各持己見、紛紛不一,將其視為一種研究方法、一種新型的科研環境、一種科學傳播運動等,但所強調的“學術交流與知識獲取”特征卻格外顯著。
在眾多定義的鋪墊下,“開放科學”仍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其原因在于開放科學涵蓋的內容繁多且范圍廣泛,不同定義中對“開放”的應用場景也不盡相同,僅從以上角度并不能完全釋義。Benedikt Fecher與Sascha Friesike[9]認為開放科學是一個涵蓋未來知識創造與傳播眾多假設的總稱,其根據文獻綜述提出了開放科學的五大思想學派:基礎設施學派(涉及技術框架)、公共學派(涉及知識創造的可獲取)、計量學派(涉及替代計量)、民主學派(涉及知識的獲取)、務實學派(涉及科研合作)。歐盟全球性科技開發計劃第七框架(7th Framework Programme, FP7)資 助 項 目FOSTER(Facilitate Open Science Training for European Research,促進歐洲科研的開放科學培訓)提出了包含資源、數據、政策、項目、工具、科研重用、科研評價等的開放科學發展體系[10]。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開放科學是社交網絡、基礎概念、設施工具、政策規范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科學實踐過程(見圖1)。基于社交網絡進行知識數據的實時傳遞、分享與反饋,以基礎概念所烘托出的開放環境為底層理論支撐,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平臺與工具,將開放政策作為輔助與指導。通過各影響因素的融合,以推動自由民主、開放共享的科學范式,建立深層次、多維度的科研合作關系。
根據提出的實現開放科學四要素,本研究對2000年以來各要素對研究型圖書館產生的影響與改變進行了梳理,并舉例說明,以便于深入分析開放科學中圖書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明確圖書館未來的角色定位。

圖1 實現開放科學的四要素
社交網絡具備的互動性、包容性與高速性等特征,為信息、數據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也為圖書館引入開放科學創造了條件。科學界的“博識者計劃”(The Polymath Project,2009)[11]即利用社交網絡向學者、公眾“輸出”開放科學理念的一次實踐。The Polymath Project的發起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數學家高爾斯在一項推理演算實驗中發現,個人的解題思路較為局限,且傳統解題方法比較復雜,希望借助公眾的力量、集思廣益,獲取更為多樣性、簡潔明晰的答案。因此,高爾斯教授將遇到的難題與驗證推理公布于個人博客,以征詢公眾的想法與解答方案,也想從中了解公眾是否愿意接受并參與這種開放形式的學術交流。出乎意料,教授在幾天后收到了包括高級學者在內的幾十位閱讀者為研究提供的重要信息與新觀點,研究問題得以更加完美解決,共同參與討論的人員也合作發表了多項科研成果。由此可見,社交網絡不僅為數據、信息、知識提供輸入與輸出的端口,也在潛移默化中向公眾傳遞著開放科學的理念。科學網[12]等科研人員所聚集的社交門戶,更易于帶動科研群體踐行開放科學。研究型圖書館亦可把握、借助社交網絡帶來的便利,從多途徑獲取知識數據,改良傳統服務模式、創新工作內容,為科研人員、科研團體發掘潛在的合作對象,以促進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
開放理念營造開放環境,開放環境觸發開放運動,開放運動促使圖書館重新思考與調整業務工作,資源建設工作因開放獲取運動受到的影響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OA發展勢頭愈演愈烈,國內外開放資源數量不斷增加,傳統期刊出版商為避免大量開放資源的涌出削弱其用戶與影響力,也順勢嘗試OA出版(分為完全開放出版的金色OA期刊與開放存儲的綠色OA期刊),甚至部分期刊直接轉變為金色OA期刊;原NPG自然出版社、OUP牛津大學出版社、SpringerNature出版社等也開始與中國合作辦刊,混合期刊、完全OA期刊層出不窮,使得圖書館原有連續出版物(尤指期刊)的訂購模式必須隨之改變。芬蘭國家圖書館(The NationalLibrary of Finland)也提出,金色OA與綠色OA是學術圖書館館藏與服務的巨大挑戰[13];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亦提倡圖書館應當呼吁所有利益相關者為開放科學的發展提供助力[14]。
基礎設施、開源工具是實現開放科學的技術支持與應用平臺,也是圖書館技術規劃的先導與支撐。歐盟OpenAIRE作為世界上最大和最發達的區域性知識庫網絡、高科技科研基礎設施代表,一直與開放獲取知識庫聯盟(Confederation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COAR)開展合作,通過采用通用指南、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以確保知識庫網絡的高效運行、內容發現和無縫集成,并促進世界各地的科研合作、發展與共享,推進開放科學事業。2016年12月,OpenAIRE在立陶宛考納斯理工大學舉辦的“學術圖書館與開放科學”國際研討會中,就學術圖書館科研數據開放獲取、學術交流與學術出版模式的變化情況與應對策略展開了激烈的討論[15]。2007年,我國科研院所仿照國外的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牽頭下啟動中國科學院系統的機構知識庫網格,參考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研發的開源軟件DSpace,形成適用于存儲我國科研成果的CSpace工具,以收集、發布與保存科研人員的數字化研究成果,擴大傳播范圍、提高科研人員的學術影響力。未來圖書館在面臨未來大規模的數據組織、加工與管理等工作時,可考慮通過開源工具、技術平臺構建、完善技術設施,以求實現技術方面的新突破。
政策規范是開放科學迅猛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指導方向,也是圖書館實踐開放科學不可或缺的輔助力量。2014年9月29日,歐洲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European Research Libraries,LIBER)提出“促進開放科學的聲明(LIBER Statement on Enabling Open Science)”,希望通過推動數據驅動創新,加速科學發現的步伐;通過嵌入科研、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科研基礎設施的開放,提升開放科學成果的可見度與質量。同時,LIBER表示高度支持歐洲各界的開放科學政策和行動,并建議歐洲委員會從宣傳與許可、法律、責任和技能等方面,積極支持各組織機構促成開放科學[16]。當提及法律與知識產權,即聯想到資源的開放使用問題,開放使用恰恰是開放科學的最終目標,是滿足用戶需求的顯著標志。然而,尚不明晰的開放資源再利用條件使得資源在應用與服務中都面臨著一定困難。一方面,開放資源本身的再利用政策、標準尚未確立;另一方面,沒有正式的使用條款指導公眾如何正確使用開放資源。以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CC)[17]為基礎的開放資源再利用規范、以開放數據協議(Open Data Commons)為基礎的數據使用規范,雖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內容較為寬泛,對具體的數據加工、數據處理(如文本/數據挖掘)等內容并未涵蓋,有待圖書館與相關政策制定部門共同探討、制定,以使資源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
從現階段,開放科學對研究型圖書館產生的影響,研究型圖書館因開放科學發生的改變可知,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其中包括一些明顯特征,如社交網絡拓寬圖書館資源收割的渠道、新環境下的工作內容靈活多變等,但也存在諸多難題。因此,本部分從圖書館業務工作的資源建設、用戶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支持4個方面,以及培養圖書館員能力、提升圖書館社會地位與影響力的角度,對圖書館在開放科學中可能面臨的直接與間接、顯著與潛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闡述。
(1)節約資源采購經費。響應科技期刊開放獲取的熱潮,國外許多高影響因子的科技期刊由傳統出版模式轉變為完全開放獲取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年JCR影響因子為12.124,學科分區中處于Q1位置,該期刊所發表的部分論文被列為ESI高被引論文(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檢索時間為2017年8月25日)。根據Nature官網中的報道,一些開放獲取模式下出版的論文,瀏覽量和下載量都遠超于傳統模式出版的論文[18]。由此,在高質量科技論文開放獲取的趨勢下,圖書館有望在資源采購中減少一定的經費支出。
(2)服務增值與服務轉型。科研合作是開放科學所強調的宗旨,而科研服務又是圖書館的職責。在社交網絡與知識共享平臺的交流溝通中,圖書館可試圖發揮橋梁作用,為科研人員發掘潛在合作機會,組建交叉學科的科研團隊等;靈活轉變傳統工作內容,將服務嵌入科研的整個工作流程中,從資源采集加工、管理,到技術層面、人員層面等,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種開源軟件、工具等可對機構知識庫的建設起到一定指導作用,幫助解決多類型資源的存儲、管理問題。同時,通過科學家利用知識庫存儲研究資料的機會,督促并協助科學家申請ORCID號,完成實名認證,以便讀者明確同名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歸屬問題,也利于圖書館評估各機構科學家的科研水平與各學科主題受關注程度。
(4)激發技術創新。圖書館可考慮將信息技術與科研數據管理工作相結合,為科研人員研制科研數據管理工具與管理平臺。利用PC端數據管理工具,管理本地數據集,并實時傳送到云端的管理平臺中開放共享。仿照歐盟開放科學監測器(Open Science Monitor),對網絡中與數據管理平臺中相類似的數據集進行監控,保持關聯性數據集的實時跟蹤,獲取最新進展。
(5)提升公眾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如今圖書館所承擔的職能逐漸為出版商、圖書經銷商所取代,以牟取更大的利益。2017年8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圖書館館長與國際出版社高層對話論壇中,Elsevier產品開發副總裁Bryan Davies在會議發言中提到,Elsevier正努力轉變在線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的科研服務與研究支撐,但這些內容恰恰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圖書館應當把握住開放科學為圖書館創造的網絡、資源、技術開放一體化的優質條件,在行業發展中搶占優勢地位。
(1)資源組織體系的改進與完善。開放資源有別于傳統文獻資源,在資源描述、組織與關聯時,不僅需要進行主題標引與資源分類,還需對資源的使用許可、開放獲取模式等內容進行描述。2014年美國信息標準化組織(National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NISO)為期刊文獻制定JATS(Journal Article Tag Suite)元數據標準(ANSI/NISO Z39.96-2015),以指導開放獲取期刊論文的組織體系。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開放資源建設團隊在構建開放獲取論文一站式發現平臺GoOA(http://gooa.las.ac.cn)時,也嘗試復用此標準中的相關元數據字段進行資源組織。然而,在資源類型不斷增加后,如何擴充組織體系滿足實際工作需求仍是圖書館應不斷探究的問題。
(2)資源質量評價與學者影響力評價。擁有高影響因子的期刊響應開放科學,也存在以營利為意圖的掠奪性開放獲取期刊(如Jeffrey Beall的開放獲取期刊“黑名單”[19])從中設阻,導致OA資源的質量良莠不齊,加之開放資源的評價指標尚不明確,為圖書館的資源遴選工作造成較大困擾;科研人員在發表OA論文后,學術影響力與貢獻度將如何評估也是后續要解決的問題。
(3)資源利用中的權益糾紛。對開放資源本身的版權理解與使用有誤、資源利用過程缺乏細致的標準規范,都使得開放資源權益問題頻發。2015年,Elsevier向用戶收取基于CC協議的學術文章的使用費,而這些文章卻是在Wiley網站上以CC-BY-NC-ND非商業使用的,就此造成了開放資源權益的經濟糾紛。對于圖書館而言,開放資源的具體使用方法,具有隱私性、敏感性的科研數據如何再利用也是圖書館服務中的一大盲點。
(4)改變用戶的固有觀念。開放科學的發展中,部分科研人員對其持有懷疑、中立的態度,圖書館需思考如何配合政策方針進行宣傳倡導,改變其傳統思想;用于科技論文開放出版的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高昂,對未獲基金資助的科研人員存在經濟負擔,猶豫是否將科研成果開放獲取,圖書館應采取何種方法,幫助科研人員實現開放出版,以推進科研人員逐步參與到完全“開放”的行列。
(5)圖書館員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的考驗。嵌入新型科研體制環境下的服務工作,需要圖書館員具備多重身份、多種技能,是對圖書館員職業素養與知識儲備的雙重考驗。
圖書館現處于將研究內容、科研人員、科研機構相互關聯與組織的角色中,活躍于知識存儲、管理、傳播、服務等多重維度,已從原始儲藏文獻的物理設施,轉變成一位為科學研究排除“疑難雜癥”的志愿者。結合上文第三部分中的分析與闡釋,將研究型圖書館的角色定位總結為6個方面。
自開放事業興起,就展現著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從中可預測開放科學又將為研究型圖書館帶來一場創新性革命。在分析過開放科學在圖書館發展中可能存在的機遇與挑戰,可見其對圖書館工作將起到督促、引導作用,對創新科學研究也有所助益。圖書館作為科研服務與協同機構,也承擔著開放科學所宣揚的學術交流與知識獲取的理念,倡導、推動開放科學運動的發展也是責無旁貸。從宏觀層面,擬定政策指導規范;在具體實踐中,通過獎勵機制帶動用戶的積極性,以期為開放科學的發展奉獻力量。
在開放科研數據、數據密集型科學范式的背景下,圖書館需要儲存、運算、傳遞的數據量急速增長,存儲空間嚴重不足,且碎片化的數據因未能妥善處理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歐洲是世界上大基數的科學數據產出地之一,歐盟委員會為使這些科學數據能夠發揮應有的價值,在2015年啟動“開放科學云”(European Open Science Cloud)項目;在2015年11月,LIBER與EUDAT(European Data Infrastructure,歐洲數據基礎設施)、OpenAIRE等簽署聯合聲明,共同開展此項工作,旨在為歐洲研究人員提供方便存儲、管理、處理不同來源數據的云平臺,并為其提供安全無縫的接口,以便于利用。在歐洲開放科學的實踐先驅帶領下,在開放工具、開源代碼的輔助下,圖書館也可不斷突破技術的限制與枷鎖,完善科研基礎設施,監測科研數據的變化情況,為科研人員探索領域前沿。
圖書館是科研工作流程中最合適的指導者、培訓者與服務者。從早期研究中所需的基礎信息、資金需求、書目和數據管理、元數據應用、開放研究方法的鑒定、研究工具的分析、共享資源;到后期研究成果的輸出、數據的引證、許可與知識產權的相關問題、數據的存儲與長期保存等問題,都離不開圖書館員的緊密關注與配合。為了滿足以上需求,圖書館員至少應具備以下7種技能:(1)能夠為科研人員提供所需開放式知識;(2)提議與選擇所需的元數據;(3)具備數據管理和引用的方案,包括采集、發現、獲取、傳播、保存等過程;(4)了解潛在數據的處理方式,能夠使用靈活數據工具;(5)保存項目研究數據;(6)對于知識的挖掘能力;(7)為研究人員確定潛在的科研資助者。英國研究圖書館(Research Library of UK,RLUK)在2014-2017發展戰略規劃中提出,要不斷拓展圖書館在科研工作和研究人員培訓中的作用[20],以應對時刻發生變化的需求社會;英國倫敦經濟與政治學院(The London School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學術影響力博客(Impact Blog),將未來的研究圖書館員認定為數據科學家與科研協作者[21]。
傳統科研成果出版模式是作者轉讓版權與傳播權的同時,還需支付相應的論文版面費。開放出版使原有的版面費變為了如今的文章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由作者支付文章處理費或審稿費,委托出版商進行出版。在這種模式下,作者享有自己成果的版權,出版商則轉變為“中介”的角色,提供審稿服務和發表服務。然而,APC數值龐大,是傳統出版費用的十倍或幾十倍,使科研人員備受經濟負擔。在開放科學的利益共同體中,基金會、學會/協會紛紛提供出版資助,研究圖書館作為科研人員與出版商的中間橋梁,也有必要提供相應的支持。芬蘭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源服務部主管Arja Tuuliniemi提出,圖書館在開放出版中的作用正由從資源采集轉向對科研人員論文出版過程中的幫助[22]。
目前,實施的出版資助方式主要包括3種形式:(1)變采購經費為資助出版經費:高能物理期刊開放出版聯盟資助計劃(Sponsoring Consortium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Particle Physics,SCOAP3)[23],改變原有采集方式、采集內容,將采集經費改為資助科研出版的出版經費。(2)與合作出版機構商討費用減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開放獲取出版機構BioMed Central(BMC)經過洽談后達成共識,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在BMC發表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文章,所支付的APC費用可減免50%,且以同樣的方式與開放獲取期刊NJP(New Journal of Physics)達成資助協議。(3)圖書館建立基金團隊資助出版:2017年4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GoOA團隊在中國科學院范圍推出面向作者的“OA論文發表資助基金”,以幫助科研人員“如何找到合適的OA期刊發表論文”“如何得到OA論文發表資助”。其資助條件為: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且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所在學科為自然科學領域;資助論文發表于GoOA期刊白名單,且優先資助入GoOA的Top期刊排行榜的OA期刊;2017年度計劃資助80位作者,且每篇論文資助400美元;資助流程為作者提出申請,具體事宜再與基金團隊進一步商榷[24]。
誠然,這3種方式只能面向部分學科領域的少量研究人員,覆蓋范圍較為狹窄。圖書館在與出版商洽談合作的同時,也可以考慮與政府部門、基金組織尋求資助、合作,以期支持更多科學家將研究成果開放共享。
新型出版模式和學術交流模式,使得科研人員可在保留文章的版權、傳播權等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即時獲取最新的學術資源;開放科研數據也使得科學研究的實驗過程可復制,便于進一步的分析,以求達到全新的研究突破。但由于公眾對開放、共享理解不同,導致數據、資源在利用中仍存在許多不當行為。Sci-Hub以完全的開放共享為服務理念,抓取、集成Elsevier數據庫中上百萬的資源,不收取任何費用,允許全網用戶免費使用。然而,此行為卻嚴重侵犯了文章作者的知識產權,以及Elsevier的數據庫權益,被Elsevier出版社控告;有研究表明,對ResearchGate中的資源進行抽樣調查,也發現許多資源的開放獲取方式是違反出版商規定的,但ResearchGate認為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資源上傳者本身,因其是上傳者的主動性行為,與平臺無關[25]。
可見,在開放科學的環境下,無論是科研人員或是社會公眾對于知識權益的概念是較為模糊的,圖書館作為知識資源的傳遞者,以及本身的教育者身份,應向用戶明確不同類型知識資源的使用權益,即使是以共享為理念,也不可逾越知識資源商業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界限。商業資源的使用,除嚴格遵循資源本身的許可協議外,還需考慮資源存儲平臺的使用政策聲明;開放資源可依據標識的CC共享協議的許可內容進行使用,但涉及到對開放知識資源集成平臺中資源的批量獲取等問題,仍依據相關平臺的權益說明,或直接與平臺取得聯系,爭取資源提供方的意見,以尋求相關資源的使用權限,避免擅自抓取的行為。針對用戶的具體服務需求,圖書館應盡可能的為用戶梳理相關資源的權益信息,提供知識資源的使用策略,以做到在對知識權益問題嚴格把關的情況下,滿足用戶的服務需求。圖書館亦可協助國家標準規范部門,盡早制定知識權益的規范文檔。目前,NISO已經為開放資源提供了兩項新型權益字段,Free-to-read(免費閱讀)與license_reference(許可參照),用于明確開放資源使用的權限[26]。圖書館可根據用戶使用中的實際問題,向管理部門提供建議,以解決知識資源再利用中的權益紛爭,也使科研人員消除對自身知識產權可能會受到侵害的疑慮,相信并支持開放科學。
2014年ARL(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y,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的規劃與審議委員會(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提出Altmetrics(替代計量學)為研究圖書館發展的七大趨勢之一;2017年3月歐盟委員會DG(Directorate-General)研究創新團隊組建的Altmetrics專家組發布Next-generation metrics:Responsible metrics and evaluation foropenscience報告[27],以探討開放科學背景下如何推進下一代計量評價指標。其實開放科學中涉及的元素眾多,如資源評價、數據評價、基于開放科研成果的學者影響力評價、科研團隊評價、機構評價等。Altmetrics的評價對象又超越了傳統的研究成果(如期刊論文),涉及不同性質、不同種類的內容;數據來源廣泛,除圖書、期刊、專利等,還包括諸多網站,如arXiv預印本平臺、Dryad數據管理平臺、Wikipedia維基百科。這種評價可以打破原有圖書館評價服務的基本模式,從讀者角度出發,側重于高質量資源的發掘,又站在科研人員角度關注研究成果的影響力與價值。圖書館可考慮引用、改進Altmetrics的理論方法,創建開放科學的新型評價指標。
開放科學是發達網絡、開放理念、共享技術、政策引領下所催生的產物,更具有廣泛性、包容性與社會性。研究型圖書館在開放科學中蘊含機遇,也面臨挑戰。然而,開放科學為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這是毋庸置疑的,圖書館應當把握優勢、克服挑戰,轉換傳統服務角色,積極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承擔起開放科學的倡導者、科研基礎設施的構建與完善者、嵌入科研工作流程的協作者、開放出版的資助者、知識權益的規范者、開放科學的評價者等角色。將開放科學融入科研服務工作時,透徹理解各組成要素的含義,將每個優質元素都添加進來,引導圖書館事業邁向一個新的階梯。
[1]Open Science and Academic Libraries[EB/OL].[2017-08-2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4624519_Open_Science_and_Academic_Libraries.
[2]David P A.Common agency contracting and the emergence of open science institution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8,88(2):15-21.
[3]David P A,Foray D.Economic fundamental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3,1(1):20-49.
[4]Open Science[EB/OL].[2017-04-20].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n_science.
[5]OECD.Making Open Science a Reality[J].OECD Scie nce Technology&Industry Policy Papers, 2015, 25(10):1-107.
[6]Directorate-General forResearch and Innovation(EuropeanCommission).Openinnovation, open science,open to the world-a vision for Europe[M].Europe: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6:1-102.
[7]The OpenScience Project[EB/OL].[2017-08-20].http://openscience.org/.
[8]What,exactly, is Open Science?[EB/OL].[2017-08-20].http://openscience.org/what-exactly-is-openscience/.
[9]Benedikt Fecher&SaschaFriesike.Open Science:One Term,FiveSchoolsofThought[EB/OL].[2017-08-20].http://book.openingscience.org/basics_background/open_science_one_term_five_schools_of_thought.html.
[10]FOSTER[EB/OL].[2017-07-10].https://www.fosteropenscience.eu/project.
[11]Polymath Project[EB/OL].[2017-08-20]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ymath_Project.
[12]科學網[EB/OL].[2017-08-10].http://www.sciencenet.cn/.
[13]Open science opens up the Library[EB/OL].[2017-08-20].http://blogs.helsinki.fi/natlibfi-bulletin/?page_id=261.
[14]Be Open to Open Science LibrariesCallon AllStakehold ersto PlayaConstructive Role[EB/OL].[2017-08-20].https://www.ifla.org/node/10516.
[15]Lithuanian OpenAIRE event2016:conference“Academic Libraries and Open Science”[EB/OL].[2017-08-20].https://blogs.openaire.eu/?p=1738.
[16]LIBER Statement on Enabling Open Science.[EB/OL].[2017-08-20].http://libereurope.eu/blog/2014/09/30/liber-statement-on-enabling-open-science/.
[17]Creative Commons[EB/OL].[2017-08-20].http://creativecommons.net.cn/.
[18]Nature Communications to become open access only.[EB/OL].[2017-08-20].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ncomms-oa.html?foxtrotcallback=true.
[19]“掠奪性開放存取期刊”黑名單[EB/OL].[2017-08-2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681160.html.
[20]Strategy 2014-17[EB/OL].[2017-08-20].http://www.rluk.ac.uk/strategy-2014-17/.
[21]The research librarian of the future:data scientist and co-investigator[EB/OL].[2017-08-20].http://blogs.lse.ac.uk/impactofsocialsciences/2016/12/14/the-research-librarian-of-the-future-data-scientist-and-co-in vestigator/.
[22]Open Access:What is the role of research libraries?[EB/OL].[2017-08-20].http://slq.nu/?article=volume-48-no-1-2-2015-24.
[23]What is SCOAP3?[EB/OL].[2017-08-20].https://scoap3.org/what-is-scoap3/.
[24]Open Resources[EB/OL].[2017-08-2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35376-1048120.html.
[25]Bill Gates And Other Major Investors Put$52.6 Million Into Site Sharing Unauthorized Copies Of Academic Papers[EB/OL].[2017-08-20].https://www.techdirt.com/articles/20170306/09583336853/bill-gates-other-major-investors-put-526-million-into-site-sharing-unauthorized -copies-academic-papers.shtml.
[26]NISO RP-22-2015 Access License and Indicators[EB/OL].[2017-08-20].http://www.niso.org/apps/group_public/project/details.php?project_id=118.
[27]Next-generation metrics:Responsible metrics and evaluation for open science[EB/OL].[2017-08-20].https://ec.europa.eu/research/openscience/pdf/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