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明
(杭州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自上世紀末我國啟動新一輪高等教育大發展后,在10年左右時間內,一大批中等衛生學校紛紛升格為醫藥衛生類高等職業院校或高等專科學校,與之相應的一大批醫學本科院校更名為大學或并入綜合性大學。但在“十五”到“十二五”中期的10余年內,由于國家嚴控醫學專科學校升格為醫學本科院校,因此,沒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醫學院。進入“十二五”后期,國家從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工程的戰略角度,逐步放開醫學專科院校升格。嗣后,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和推進,為醫學專科院校升格提供了國家政策平臺、區域實際需求、院校發展內在要求三者相統一的歷史性機遇。2014年,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湖南醫藥學院;2015年,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甘肅醫學院,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合并升格為上海健康醫學院;2016年,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杭州醫學院,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廈門醫學院。雖然教育部在批準上述5所醫學本科院校的文件中,均明確提出了“學校主要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要求,但因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本科院校的考核評價指標、國內各類大學排行榜排名的核心指標、傳統經典本科醫學人才定位與培養模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在發展目標定位、發展路徑選擇等重大問題上,一直處于“模仿老牌醫學本科院校走不通,轉向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又無從入手或不甘心”的狀態。
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的上述困惑狀態有其歷史原因,大多為長期中等醫學教育后升格為專科學校,在此基礎上再升格為醫學本科院校,在10~15年間完成了由中專到專科、再由專科到本科的2次跨越。跨越本身沒有問題,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但后一次跨越不僅是辦學層次上的提升,更是人才培養類型上的革命性轉變。可是由于后一次跨越前的積累不夠,以中專辦學為家底,加上部分新畢業、高學歷但缺少高等本科教育實踐的師資隊伍,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相比,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承擔起傳統本科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積累不夠還表現在作為醫學本科院校的臨床教學條件、能力與水平上。由于歷史原因,直屬附屬醫院的體制和臨床教學的機制仍需較長的時間才能真正到位,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相比,臨床教學無法按傳統的模式在短期內達到培養傳統醫學本科人才的要求。由此而帶來的困境是,在科學研究上,因缺少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團隊,申報科研項目時無法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競爭;在教學改革上,因缺少本科教育實踐,無法提出帶有創新性的思路。處于“跟著老牌醫學本科院校跑,但總是跟不上,向老牌醫學本科院校學,但總是學不了”的困境。
走入上述困境的直接原因是,總是想模仿、復制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的成功經驗,試圖短平快地跟上。殊不知任何一所院校的成功經驗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這些當年曾經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一旦離開了特定的時空條件,就很難再取得成功,而且歷史上的成功,并不一定能保證現在或將來也會成功。所以,向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的“取經”和“講座”,常常是聽聽非常好,但在本校落地時又感覺無法操作。模仿復制的思想和做法,有領導體制上的原因,如學校的主要黨政領導來自于某某醫科大學或某某大學醫學院,而人的思維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習慣性;但更重要的根源,一是缺乏自信,二是缺乏創新。由于實力上無法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抗衡,所以常常缺乏自信,而缺乏自信又間接導致不敢突破傳統,歸根到底是缺乏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必須走出上述困境,也只有走出上述困境,才能實現從申辦本科到辦好本科、從總是模仿跟隨到獨特發展之路的質變。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開了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期間發布了“一流本科教育宣言”,印發了教育部即將頒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會議上強調,要加強醫學教育創新發展,醫學教育要樹立大健康理念,加快培養具有仁心仁術的卓越醫學人才,實現從治療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全覆蓋,要深入推進醫教協同,由教育部與衛健委和有關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高水平醫學院和附屬醫院,服務健康中國建設。陳寶生部長對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這一論述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就要求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應當辦成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而不是走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發展的老路。實現這一轉型,首先要轉變辦學思路。把辦學思路轉到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在全校上下形成立足區域衛生健康事業,辦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的共識。唯有如此,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才能脫離跟隨模仿,找準類型定位,走醫學教育創新發展之路。
走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之路,就必須主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就必須不忘初心,牢記申辦本科時的“承諾”——為基層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要培養基層所需高級專門人才,就必須主動對接基層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對醫學本科人才的需求;要培養基層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所需的醫學本科人才,就必須辦與之相應且在專業內涵上有別于傳統醫學本科教育的醫學本科專業。最終,在辦有別于傳統醫學本科教育的醫學本科專業上,建設一流專業,培育基層衛生健康所需的一流人才,打造獨特專業優勢,形成鮮明專業特色。
走應用型醫學本科院校之路,就必須堅持醫學教育創新。學校必須在治理結構、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招生考試制度等重點難點領域,持續推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這種醫學教育改革,是需求導向下基于服務基層衛生健康發展頂層設計的綜合性改革,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鑒,所以必須堅持醫學教育創新。通過醫學教育創新,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差異化競爭,最終在自己的辦學類型定位上,實現有別于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的錯位發展。
走醫學教育創新發展之路,是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對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必須站在高等教育新時代的高度,科學謀劃一流學科、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相比,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在學科專業建設上,既要“頂天”更要“立地”。“頂天”就是加強應用性一流學科建設,但是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反哺人才培養,為建設一流專業服務;“立地”就是立足于培養基層衛生健康事業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立足于應用性一流本科教育。如此“頂天”、“立地”,才能緊跟時代發展,服務基層衛生健康需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要求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必須站高、看遠、想深、做實,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中爭得一席之地。將提升基層“卓越醫生”培養層次,增強基層“卓越醫生”培養能力和水平,作為學校轉型發展的著力點、突破口;將培養服務基層衛生健康的“卓越醫生”,作為學校轉型發展的切入點、創新點、增長點,引領學科專業發展。從而緊緊抓住“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中培養基層衛生健康所需的“卓越醫生”這一關鍵重點,把“培養人”這一根本任務落細落小落實,并將培養基層衛生健康卓越醫學人才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要求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必須堅持醫教協同、開放辦學,依托行業背景、加強直屬附屬醫院建設,整合融合校內外一切育人資源,著力打造學科專業集群超級平臺,創建開放、融合、共享的政校醫企協同育人模式。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都具有依托行業、共建共管、醫教協同的獨特優勢。這一獨特優勢,有利于學校深化產教融合、緊密政校醫企合作,使學校發展與行業需求和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有利于吸納行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學校管理和人才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有利于學校實現教育鏈、行業鏈、人才培養鏈的“三鏈”融合。建立緊密對接行業鏈的專業體系,提高學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人力資源市場變化的能力;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必須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用學科專業集群超級平臺替代小而全、大而全的離散型專業結構,并在學科專業集群超級平臺上,部署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本科的施工總圖;實現代際更替和質量提升;在學科專業集群超級平臺上,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區域基層衛生健康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的前沿陣地。
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模仿老牌醫學本科院校之路是走不通的;新升格醫學本科院校必須走直接服務于區域基層衛生健康事業的獨特發展之路,通過醫學教育創新,在辦學類型定位上,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錯位發展,在人才培養定位上,與老牌醫學本科院校差異化競爭;必須緊緊抓住“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將培養基層“卓越醫生”服務基層衛生健康,作為學校轉型發展的切入點、創新點,突破口、增長點;必須堅持醫教協同、開放辦學,充分發揮依托行業、共建共管、醫教協同的獨特優勢,打造學科專業集群超級平臺,基于這一平臺,培育一流人才,建立獨特優勢,形成鮮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