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青,鄭冬良,高 瑛,黃 強
(1.嘉善縣第三人民醫院,浙江 嘉善 314100;2. 嘉善縣中醫醫院,浙江 嘉善 31410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治療目標是通過良好的代謝控制來預防慢性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由于生理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性別T2DM患者在臨床特點和慢性血管并發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相關報道較少。筆者對門診T2DM患者進行調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嘉善縣中醫醫院2017年7-12月內分泌科診治的T2DM患者31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性別分組進行臨床資料的比較分析。診斷標準:T2DM、腎臟病變(CKD)、視網膜病變(DR)的診斷均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1];頸動脈中內膜厚度≥1.0mm為內膜增厚,≥1.2mm為斑塊形成;下肢動脈中內膜毛糙、增厚,見單發或多發強回聲斑塊,斑塊處充盈缺損,診斷為下肢血管病變(Lower extremity vascular disease,LEAD)。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資料不完整者。
1.2.1 調查內容 包括性別、年齡、病程、吸煙史、飲酒史、飲食控制情況、體育鍛煉情況、有無高血壓高血脂、用藥情況、心肝腎等主要臟器疾病史、惡性腫瘤病史。吸煙:既往每日吸煙>1支以上且時間持續1年者;飲酒:每天平均飲酒3個標準杯(1個標準杯相當于12g酒精,約合360g啤酒,或250g黃酒,或100g葡萄酒,或30g白酒);體育鍛煉:每周鍛煉至少3次,每次持續30min及以上,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且持續半年以上[2]。上述項目均由糖尿病專科護士詢問記錄。
1.2.2 臨床檢測項目 (1)體格檢查。測量身高、體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計算體質指數(BMI);(2)采用DXC 800型生化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檢測空腹葡萄糖(FPG)、TC、甘油三酯(TG)、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SUA、血肌酐(Scr)以及肝功能等;高壓液相色譜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3)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不同日檢測2次,取其平均值;(4)眼底檢查。根據眼科檢查和數字化眼底照相進行診斷;(5)頸動脈和下肢動脈超聲檢查。采用百盛魅力90彩色超聲儀(意大利百盛公司),頸動脈測定左右兩側(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起始部)共6處的平均值;下肢動脈檢測雙側下肢股總動脈、股深動脈、股淺動脈、月國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共314例T2DM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84例;平均年齡(67.3±7.4)歲。
男性組的病程和飲食控制率低于女性組,而吸煙率、飲酒率高于女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的年齡、體育鍛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年齡、病程及生活方式的比較
男性組的SUA高于女性組,而TC、HDL-C低于女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的BMI、SBP、DBP、FPG、HbA1c、TG、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nBMI (Kg/m2)SBP (mmHg)DBP (mmHg)FPG(mmol/L)HbA1c (%)TC (mmol/L)TG(mmol/L)LDL-C(mmol/L)HDL-C(mmol/L)SUA(umol/L)男性組13024.2±3.0141±1588±108.4±2.67.3±1.75.0±0.91.7±1.42.4±0.71.5±0.3320.6±90.8女性組18424.1±3.6143±1886±118.7±3.37.0±1.55.3±1.01.8±1.12.6±0.81.6±0.3274.4±95.4t0.3261.1971.7230.8691.6522.8550.5241.8102.1704.307P0.7440.2320.0860.3860.1000.0050.6010.0710.031<0.001
男性組的頸動脈內膜增厚數、頸動脈斑塊數、LEAD數均高于女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的CKD數、DR數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T2DM患者常見慢性血管并發癥的比較[n(%)]
T2DM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多基因與多環境危險因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慢性疾病。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2011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到11.6%,防控形勢十分嚴峻。生活方式直接影響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3]。本次調查的T2DM以老年患者為主,平均年齡(67.3±7.4)歲。調查結果表明,男性組的吸煙率、飲酒率和血尿酸水平比女性組高(P<0.05),而飲食控制率則比女性組要低(P<0.05),說明男性患者有更多的不良生活習慣且治療依從性相對較差,因此,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患者綜合達標和防治血管并發癥的關鍵。岳峰[4]認為在糖尿病患者中與不飲酒者相比,無論飲酒量大小都會對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造成損害,血糖更難控制。本次調查發現男性組患者的平均HbA1c也要高于女性組,雖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可能與樣本量小有關。女性組TC、HDL-C則比男性組高(P<0.05),這與高齡女性絕經后性激素改變有關,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引起脂代謝的紊亂,主要是LDL-C升高,HDL-C降低[5]。
糖尿病患者隨著病程的增加大血管病變的比例就越高,有研究顯示病程每增加1年頸動脈中內膜增厚的風險增加30%。本組調查顯示,雖然男性組的平均病程低于女性組,但是頸動脈中內膜增厚、頸動脈斑塊、LEAD仍明顯高于女性組(P<0.05),可能與男性患者吸煙、飲酒、血尿酸水平高有關,吸煙和過度飲酒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6],其次酒精易引起高尿酸血癥的發生,后者進一步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其機制應該是多方面、多種危險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年齡、病程、吸煙、血壓、血糖、血脂等。而男女2組在微血管并發癥(CKD、DR)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組患者病程短及總體控制情況良好有關。
總之,規范化的綜合管理對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至關重要,其次對男性患者應更多地關注其不良生活習慣和治療依從性,對女性患者則要重視血脂達標。本次調查的不足是:(1)只是橫斷面調查而非隊列研究;(2)研究樣本量少,結果容易產生偏倚;(3)調查對象以老年患者為主,不具全面性;另外部分指標沒有深入挖掘,包括吸煙和酒精的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