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婷
誦讀教學法是我國古代傳統的讀書方法。漢語言文字除了外部的形體美、音律美之外,內部語義還具有模糊性、隨意性、隱蔽性等特征,講究含蓄、意會和直覺體驗,而誦讀法正是基于漢語言這些特點產生的一種讀書方法,并且符合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方式,因而備受大家推崇。而任何一個理論的探索都有其科學基礎和依據,筆者試從四個方面為誦讀教學法的建設尋求理論支撐,使誦讀教學法與成熟的相關研究理論相結合,為現代誦讀教學法的提出奠定基礎。
我國傳統哲學理論最突出的特點即“天人合一”,先哲們認為,天、地、人之間是相互聯系而又發展變化的有機整體,這種觀點直接影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表明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的整體性。中國人這種特有的思維的整體性,使得古代讀書的方法就是整體到整體,“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等等。這就是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通過反復誦讀,熟讀精思,就可以整體把握、明達文義。方玉潤評《周南·芣苡》云:“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馀音裊裊,若遠若近,若斷若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恍聽”之后正是讀者審美聯想時的圖景,這些圖景流露著一種閑適恬淡的美,要想領悟這種美,靠理性分析是不行的,方玉潤要求讀者“平心靜氣”地“涵泳此詩”,而不必“細繹”,要進行整體感悟。陸九淵亦云:“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意思是說,讀書不要性急,要平緩地細心讀,讀不懂的細節部分,不妨暫時先放過去,等到上下文都通讀之后,或是日后再重新整體閱讀時,就會領悟了。也是說通過整體閱讀,依靠語境和上下文直覺體悟來達到理解整體意蘊這個道理。可見“誦讀”是整體感悟,是讀者感性的體驗,而不是理性的介入與分析。由此可見,誦讀教學法正符合了傳統哲學樸素的概括理念和直觀體驗的思考方法。
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表明識記的過程即為編碼的過程,對同一識記材料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編碼,識記的效果就不同。即在識記的過程當中,若盡可能利用多種分析的器官,將讀、寫、看、說結合起來,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完成識記任務。語文誦讀教學法正是能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的一種學習方法,誦讀教學的過程即是學習者利用自身感覺器官的共同合作,通過誦讀準確表達文本的意義,反復體驗文本的感情。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類認識事物有一個順序不可顛倒的過程,體現為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首先以感覺、知覺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如果沒有感覺、知覺,那么記憶、思維和想象都是無根之木,感覺、知覺是記憶、思維和想象的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整體閱讀,就是讀者對文本進行感覺、知覺,而深層次的閱讀鑒賞必須建立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之上。在誦讀文本時,學生首先感知的是漢語言的外在形式——漢字,然后從整體意義上去了解每一個字、詞的含義,最后從聯成的句子,聯系上下文的語義情境,通過推導、想象、解析,探得語言外在形式蘊含的內部語言,也就是作者的原意。總的來說,要讀透整篇文章,須以理解詞語、句子為基礎,對段落、全篇進行綜合分析,方能掌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妙處,最終達到文章的言辭旨意好像化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一樣。誦讀文本的過程實際上是以讀者的感覺、知覺為起始,漸漸引發記憶、思維、想象的過程,伴隨著認知活動由淺入深的發展,情感活動也不斷地向更深的階段發展。這兩者在相互交錯、滲透和作用中共同形成了完整的閱讀心理活動過程。
接受美學是一種關于文學閱讀的美學理論,又稱“接受理論”。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美學家姚斯和伊瑟爾,其理論核心是:走向讀者,著意于文學的接受研究、讀者研究、影響研究。此理論批判了“本體論”——將文學理論研究的核心放在文學作品本身,鮮明指出了文學史是作家創造文學作品的歷史,更是讀者閱讀與反映的歷史,讀者與作者一樣承擔著創作的責任,強調讀者在文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自主作用。接受美學認為,在進入讀者接受之前,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是“文本”——一個未定性的、開放的、有著豐富“意義空白”的框架,只能稱之為隱含的文學作品,而真正的文學作品,則是讀者閱讀接受后的文本文學作品,在讀者的具體化的閱讀過程中,其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才能顯性出來。
接受美學關于讀者接受意識的能動作用、讀者是文學作品的另一創作者以及“文本”的“召喚結構”,“意義空白”和讀者的“期待視野”理論,在語文誦讀教學法上都有較大的借鑒作用。現在的語文教材選用的基本都是經典名篇。這些名篇內涵豐富、意味深長,能充分展示讀者自主、能動的創造性,要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并深入理解它們,教師不僅要恰當地適時引導,而且要充分尊重、信任學生,讓其不是被動地反映而是能動地接受。教師還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大膽鼓勵學生從不同層次與不同視角個性化地理解文本,要體現學生的“個性”,不能搞千口一腔,否則就否定了文本“豐富的意義空白”。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對于一些“言已盡而意未盡”的語段一定要讓學生有一個自主誦讀的過程,讓學生去朗誦、品讀,咀嚼其中的滋味,很多時候,教師的講解分析只是課文意義的一種,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合情理解,這是一個對文本再創造必不可少的過程。接受美學認為,影響讀者閱讀水平的是讀者的“期待視野”,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必須拓寬他們的“期待視野”。換句話說,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必須在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上下工夫,也就是說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會影響學生的誦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