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潮
新課標教學大綱中對閱讀教學提出了九點要求,其總體思想要求學生可以獨立發展閱讀水平和能力,可以多種文體進行閱讀,并對文學作品有獨立的鑒賞能力,對文章材料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并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表述、質疑與評價。閱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文本開展交流與對話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把自己作為課程的組織者,把課本作為教學工具。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往往都是被動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師與教材是教學課程中的權威,學生沒有主體地位,這導致了閱讀教學效率低下。而新課標教學大綱重新定義了教師、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成為閱讀主體。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老師在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許多教學誤區,在文章開篇沒有對作者、文章結構、主體思想、字詞重點等做系統性交代,導致學生在做文章解析時思路不清晰,問題總結不到位,從而影響學生對語言文化的感悟和理解。在當代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應試教育,忽視了用課文中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性情與心靈。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原本具有高度人文氣息的現代文閱讀課程變相成為了文本分析,忽略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沒有達到提升學生性情與價值觀的作用。同時高中語文老師由于在長期教學過程中缺乏對自身文化造詣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導致在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課程中沒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學課程設計過于淺顯,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空乏,教學評價不切實際,教學激勵機制不完善,對學生的真實現狀缺乏系統性了解。
語文課堂注重人文氣息,所以語文教師不僅應該擁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還應該擁有扎實的語文素養和功底,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調動起學生的氣氛。就語文現代文閱讀而言,教師首先應該首先具備扎實的閱讀能力,而不是過分依賴教學資料,對教學文本沒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讀,導致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水平徘徊不前。所以教師首先應該改善自己的閱讀能力,改變自己的閱讀習慣,培養自己的閱讀情操,通過自己對文本的高質量解讀,才能給學生做出正確的指導。語文教師必須養成終身學習與閱讀的好習慣,只有對古今的通讀與持續的學習才能讓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既能夠保持傳統精神,又能緊隨時代步伐。
教師在保障閱讀量與閱讀能力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增強自己的文本解讀能力。文本的解讀能力代表著對文本深度的理解與建構。文章不僅對客觀事物進行表述,而且對心靈進行感應,對文本的解讀應該從多方面角度進行思考,而不是僅僅依靠教學參考。當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可以從生活、人性等多角度方面著手時,閱讀教學就會發生根本轉變。當下教師為讓學生快速取得結論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過程感受,把自己的經驗和觀念灌輸給學生,在文章解讀時缺乏獨特見解,導致課程空洞乏味。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工作前對教學過程的預先安排與籌劃。語文教學設計涉及到教育與心理學,并以現代教育等相關學科技術與理論為基礎,以學生的認知為出發點,通過教學內容來升華學生的情感,完善學生的三觀,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通過教學設計與預先籌劃,構建一套高效、完善、合理的教學體系。為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帶領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從文本中獲取知識和信息,從而受到文本作者的情感熏陶與教育。教學設計同時要考慮到教學評價,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不同表現與需求,關注學生興趣點,同時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來解讀文本。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指明了教學方向,保障了閱讀教學的效率性。問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材內的文本問題,另一種是學生意識構建問題。教師的問題要保證有梯度性,讓全部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思考中來,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能力。
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師與學生在閱讀教學課程中平等對話。新課標課堂教學中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需要為學生留有獨立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閱讀空間里獨立思考。同時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與見解,讓不同的聲音存在才能夠保證自主探究學習法不是一句口號。最后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發言。適當采用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保障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現代文閱讀的目的與意義,保障學生在閱讀教學課程中的積極主動性。新課標課堂教學視角下,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要利用有效的教學設計、完善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熱愛閱讀,改變閱讀習慣,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只有讓學生產生興趣,才能在提高高中生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推動高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整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