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梅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因此,引導學生愿意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是新時代賦予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如何去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呢?
2016年隨著“部編本”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的推行實施,已經得到了一線語文教師的肯定和贊譽。就初中語文來說,編排篇目雖然刪減6篇,但班級周課時量并沒有減少,縱觀課本內容,無論是“精讀課”“略讀課”還是“名著導讀課”,都注重設計閱讀方法的指導,它已向語文教師發出了一個信號:要重視名著閱讀及其方法的指導。
部編初中語文教材精心設計了“名著導讀”這一全新的版塊,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選取適合學生的名著來閱讀,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年級不同,給學生確定閱讀范圍和時限,選擇《新課標》建議的有品位的經典作品,如《西游記》《水滸傳》《昆蟲記》等,也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其他名著。如學到《爸爸的花兒落了》引導學生讀《城南舊事》;學到《范進中舉》引導學生讀《儒林外史》;學到《楊修之死》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等,還可以推薦一些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名言警句、名篇時文等,讓他們在課外去閱讀。這樣,課內與課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堅持每天閱讀量不少于3000字,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習才會有成效。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里給出幾點建議:
首先,我們應讓學生感覺到閱讀是一種尋找美和欣賞美的旅程。可以根據中學生閱讀的特征,舉辦各種類型的閱讀課或閱讀講座,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時代背景下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內容以及卓越的藝術成就,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產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養和欣賞水平,從而培養健康的閱讀興趣。
其次,倡導師生共讀。閱讀需要時間和環境,經典閱讀需要學校創設最好的閱讀環境。營造“你讀,他讀,我也讀”的氛圍,尤其是老師在教室里的示范閱讀,有更強大的內力。師生共讀的氛圍,會成為閱讀興趣最好的催產素。名著導讀的經典課堂,讓名著與學生的生活相連,把語文與學生的精神內涵貫通。學生通過名著導讀與那些大師們對話,必會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并將終身受益。
最后,利用第二課堂,請每位同學輪流向大家介紹自己閱讀的名著。介紹內容包括作者的情況、寫作背景、故事梗概、藝術特色、閱讀體會等,還要有聲有色地朗讀一個相對完整的優秀片段。有時播放VCD,讓學生欣賞名著拍成的影片,從而獲得較直觀的感受,還可以組織四人小組或八人小組舉行讀書筆記交流會、展辯論會等,講真話、實話,真情實感,看看誰的收益最多。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培根說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币肱囵B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名著閱讀初期,我們可利用課堂適當延伸,針對學生閱讀心理的誘因,從誘發學生閱讀的動機入手,才能培養學生自己閱讀的習慣,培養他們從閱讀中發現問題、積極思維的習慣,增加他們做閱讀主人的意識,激發他們不斷閱讀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另外,老師要經常與學生交談,了解閱讀進展情況,交換對讀物的看法,解答學生的問題。最后老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圈點勾畫、作批注、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提高他們讀長篇圈、畫、點、注、評、摘的能力。“好讀書,不求甚解”。也可以采用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于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只有多讀書,才能有充足的“源頭活水”,寫作自然會汩汩滔滔,泄注于筆端。
筆記的內容可評論作品主題、人物性格、人物的行為價值取向、人物的評價、篇章結構、語言特色,甚至可改變情節、續寫結局等,學生通過精讀、做筆記,既加深了對名著的理解,又為自己寫作積累了素材,提高了自己的文學修養,一舉多得。在每讀完一部作品后,可就寫作方面最突出的方面讓學生模仿寫作,或者續寫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老師查閱點評指導鼓勵,這樣的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而每一次練習的成功,更激發了學生名著閱讀的興趣。
閱讀時名著中的很多片斷都是很精彩的,指導學生摘抄并背誦。并鼓勵學生寫作文時,把相關積累或者原句引用,或者稍作改動內化為自己的句子,給文章增光添色。點評時予以高度評價,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和興趣,只要多閱讀,廣閱讀,學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及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