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靜
(吉林省通榆縣第一小學校)
近年來,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個領域當中。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有效融合,是現階段研究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能夠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直觀,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枯燥無趣的缺陷,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幫助小學生加深對數學這一學科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學基礎設施要完善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學生帶入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之中,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接受新知識。例如,在教授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這一部分時,就需要學校具有高配置的計算機、交互白板、投影儀以及電子畫板等。這樣教師就可以更直觀地通過電子設備,給學生展示幾何圖形的抽象性,有效彌補了傳統PPT和課本平面圖形的不足。借助電子白板功能,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
(二)教師和小學生的信息素養
要讓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就需要與小學數學深度融合。何謂信息素養?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當中指出,信息素養是指吸收、處理、創造信息和組織利用、規劃資源的能力和素質。也就是說,信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教師還是小學生都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要能夠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檢索出有用的信息,并通過適當的分析和處理,使從中獲取的信息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
小學生雖然對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想象,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啟發和引導,很難將這種抽象的想象力應用到數學的學習中去。例如,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導入“圖形與幾何”這一新課,通過現階段的電子設備,讓學生自己用iPad等設備進行初級的畫圖及演練,復習上節課學習的知識點,教師通過批閱學生的作業來判斷教學效果。讓學生對這節課要學習的課程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幫助小學生更快地投入到新的學習環境和狀態中。
(二)把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中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監督,這不僅是為了防止學生濫用信息技術,更重要的是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時的表現來了解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小學生也要學會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及時向教師提問。
(三)利用信息技術檢驗課后教學效果
教師在完成授課內容之后,通常要檢驗教學效果。在傳統課堂中,教師通過作業和隨堂檢測進行檢驗。為了改變這一單一的測驗方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一些簡單的游戲軟件來考查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過關情況,對學生的表現和行為進行觀察分析,進而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在課后的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上搜索與“圖形與幾何”有關的小游戲,并下載下來進行體驗。第二天上課時,學生要將游戲的過關情況匯報給數學教師,教師通過學生的游戲過關情況,判斷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為避免學生過分沉溺于游戲,教師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讓家長監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
(一)知識的深度性原則
教師在對“圖形與幾何”進行教學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符號和知識的運用上,應加強教學的深度。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不應該機械地識記數學定義和數學公式,而要建構數學邏輯思維。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要遵循知識的深度性原則。
(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體現“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普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實踐來鞏固課堂上的知識比單純地聽教師講解的效果更好。
(三)多樣化教學原則
教師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依據小學生現有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水平,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和多樣性的教學評價,全面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和多樣的教學平臺。例如,在教學“圖形與幾何”當中“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就需要通過多媒體演示,借助電子交互白板進行動態演示,即確定一個點進行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形成一個圓,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圓。